除了这些文人外,还有一个人对他推崇备至,他便是毛泽东

毛泽东和鲁迅从来没有见过面,但他们之间是相互欣赏的。
早在1920年,27岁的毛泽东在上海经营文化书社时,就曾大量选进鲁迅的作品。
在延安期间,鲁迅的作品是他的案头读物。
每次有文艺作家到延安,毛泽东和他们谈得最多的也是鲁迅。

1936年10月,鲁迅师长西席病逝,毛泽东十分伤怀。
一年后,在鲁迅师长西席逝世一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毛泽东说出了“鲁迅在中国的代价,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贤人。
”1940年,毛泽东说出了那句著名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1961年9月,为了纪念鲁迅80诞辰,毛泽东更是持续写了两首七绝,这两首作品高度地概括了鲁迅的生平,其诗风格雄深很有水平。
让我们来品一品: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生日》

​鲁迅80诞辰毛泽东持续写两首七绝纪念他当真是英雄识英雄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绅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

伟人的这两首七绝,没有完备受格律的束缚,写得风格雄浑,充满了美感。
第一首诗,用“刀光剑影”再现了鲁迅中年时身处的环境,长期与白色胆怯势力作斗争的他,经历过作品被禁、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日子。

那时他的生活状态,正如他在《自嘲》一诗中所写“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但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仍旧发出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童子牛”的感叹。
毛泽东用“任翔旋”3个字,来形容他当时的与仇敌周旋的状态,灵动自然。

三、四两句,则是向鲁迅的一首作品致敬。
1931年2月,鲁迅在花园庄避难,在那里他听到了好友柔石等人遇害的。
朝气、悲痛、无奈,让他执笔写下了这样一首七言律诗《无题》:

惯于永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在那个不眠夜里,头发已斑白的鲁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带着妻儿被迫离开住处,梦里依稀能看到家中慈母在为自己落泪,而城头上军阀们的旗号却每天都在变幻。
这首诗中大家最熟习的该当是“怒向刀丛觅小诗”一句,愤怒的鲁迅打算用手中的笔与仇敌的刀抗争,这一句悲愤中带着霸气。

鲁迅这首七律是毛泽东最爱的诗篇之一,以是在第一首绝句中,他便用“犹制小诗赋管弦”来表达敬意。
一个“犹”字,用得十分隧道,把鲁迅的“硬骨头”一笔道了出来。

第二首绝句,毛泽东则换了一个角度来讴歌鲁迅。
首句“鉴湖越台绅士乡”指的是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鉴湖和越台都是当地有代表性的景物。

这首诗里笔者认为写得最好的是“剑南歌接秋风吟”这一句,短短7个字里毛泽东用了两个人物来与鲁迅类比。
“剑南歌”指的是大墨客陆游的作品,陆游曾在川陕待过9年,在此期间创作出了大量精良的作品,他的诗集也被命名为《剑南诗稿》。
而“秋风吟”指的是秋瑾,秋瑾笔名鉴湖女侠,是一位值得敬仰的辛亥义士。

毛泽东用这7个字,表示鲁迅与陆游、秋瑾一样,身上都有一股家国豪情。
末了一句“ 一例氤氲入诗囊”中的氤氲原意是指烟和云气之盛,这里用来指诗味和爱国热心。
这样的落笔,将文气和陆游、秋瑾、鲁迅的个人气质都表示了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纵不雅观毛泽东这两首七绝,从遣词上来看,用得是十分隧道的,短短56个字就将鲁迅的生平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从意境上来看,也是既雄浑又有气势。
同时我们也能在诗中看到,虽然从没有见过面,但毛泽东确实是很懂鲁迅的,这或许便是我们平时说的:英雄识英雄。
这两首作品大家以为如何?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