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天子: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2、清朝巩固统治(巩固统一)的方法:

重点黉舍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历史七年级下册1821课复习提纲

(1)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心集权,掩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推崇儒家学说,继续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1、事宜: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①明朝末期,国势衰败,荷兰殖民者趁机侵略台湾。
②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

(2)结果:1662年,荷兰殖民主座被迫屈膝降服佩服,标志着郑成功收复了台湾。

(3)评价郑成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朝统领台湾)

(1)背景:①郑成功去世后,他的儿子连续管理台湾。

②清朝稳定了对内地的统治,决定对台湾用兵,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

(2)概况:①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败北,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从属福建省。

③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3)清朝设置台湾府的意义(影响):

①加强了中心政府对台湾的统领。

②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③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期间。

(4)标志着台湾步入新的历史期间的事宜是: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三、清廷对西藏的有效统领(清朝统领西藏)

1、清朝统领西藏的方法:

①建立册封制度。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颁布章程)

2、清朝在西藏履行这三项方法(政策)的意义: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统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清朝统领西藏的方法:建立册封制度。

(1)事宜:1653年,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达赖金册、金印和\"大众达赖喇嘛\"大众的封号。

(2)事宜:1713年,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大众班禅额尔德尼\"大众的封号。

(3)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由中心政府的册封。

4、事宜:顺治帝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5、事宜: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场合排场。

6、清朝统领西藏的方法:设置驻藏大臣。

(1)事宜: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2)事宜:1751年,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西藏地方政府),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7、清朝统领西藏的方法: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颁布法律)

(1)事宜: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2)《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内容:

①规定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③达赖与班禅的转世(继续),须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末了报请朝廷批准。

(3)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意义: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系统编制和法规。

(4)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心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8、事宜: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建立直接联系(试图毁坏西藏与朝廷的关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
六世班禅明确表示:全体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统领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统统无不听命于朝廷。
事宜:乾隆70岁生日时,六世班禅长途跋涉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参加祝寿庆典。
乾隆为六世班禅建筑了须弥福寿庙。

结论:以上两个事宜反响了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统领,对西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清朝巩固西北边陲(回部、新疆)。

1、清朝巩固西北边陲(回部)的方法:

(1)平定叛乱。
(军事方法)

(2)设置伊犁将军。

(3)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
(军事方法)

2、清朝巩固西北边陲的方法:平定叛乱。
(军事方法)

事宜: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
事宜: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3、事宜: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背景: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沙俄

(2)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韶光:1771年。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为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

(4)评价: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五、清朝巩固东北边陲。

事宜:雅克萨之战(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发生雅克萨之战的缘故原由:

(1)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2)清政府几次再三哀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但俄军熟视无睹,并连续增兵,扩大侵略。

2、两次雅克萨之战:1685年和1686年。
(康熙期间)

3、雅克萨之战的结果:

(1)迫使沙俄赞许通过会谈来办理两国东段边界的问题。

(2)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4、《尼布楚条约》

(1)签订《尼布楚条约》的韶光:1689年。
(康熙期间)

(2)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双方:中俄。

(3)地位:《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第一个边界条约)

(4)意义:《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雅克萨之战的性子:雅克萨之战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役。
(反侵略战役。

6、雅克萨之战的意义:

(1)保卫了祖国的北部边陲。

(2)反响了中国公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六、清朝的边陲: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第19课 清朝前期(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规复和发展

1、背景: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经济造成严重毁坏。

(2)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规复经济,尤其是规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大众国之大计\"大众。

2、政策(方法):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实行拓荒政策。

3、结果:农业生产很快得到规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根本。

4、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规复和发展的表现:

(1)耕地面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管理,还组织人力建筑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栽种:

①粮食作物:改进栽种技能,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②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
栽种面积不断扩大。

5、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缘故原由: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实行拓荒政策。

③人口快速增长。

6、规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浸染。
(农业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1)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涌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有些颇具规模。
如江宁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

2、商业很发达,商业贸易十分兴盛。

(1)形成了由屯子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屯子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大商帮。

3、清朝时,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是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4、清朝的大商帮的代表:山西的晋商、安徽徽州的徽商。

5、商帮产生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材料:康熙时,全国人口达到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天下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个材料反响的历史征象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很快。

2、清朝前期,人口持续增长的缘故原由:

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②统治者采纳一系列规复经济的方法,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3、清朝前期,人口增长产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发卖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人口快速增长,会带来哪些问题?)悲观影响:

①导致人地抵牾突出。

②毁坏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导致水土流失落严重,地力低落。
(毁坏环境)

③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的标志是设立军机处。

(1)设立军机处的韶光:雍正年间。
军机处是清朝中心政府的常设机构。

(2)军机处的事情职员:军机大臣(天子的亲信大臣)。

(3)特点:军机处是赞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最主要的中枢机构。

清朝时,赞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最主要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

(4)职责(浸染):赞助天子处理政务——军机大臣照天子的旨意拟写成文,经天子审阅赞许后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机构去实行。
材料:\"大众(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大众

(5)设立军机处的影响: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名无实,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军机处便于天子独断朝政,使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信,统统都要服从天子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标志:清朝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的标志是设立军机处。

二、笔墨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大兴笔墨狱。

(1)笔墨狱的含义: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阐明,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去世,连支属、师友都受到伤害。

(2)制造笔墨狱的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掌握知识分子。

(3)制造笔墨狱的期间(天子):康熙、雍正、乾隆。

(4)大兴笔墨狱的影响(危害):

①造成了社会胆怯。

②摧残了人才。

③禁锢了思想辞吐,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清朝实施文化专制政策的目的:为了掩护集权统治。

(2)清朝实施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

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大规模整理文献和编纂书本。

②全面检讨书本,把认为对统治不利的书本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③大兴笔墨狱。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抵牾(四大抵牾)

1、抵牾之一:官场腐败

(1)缘故原由: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2)韶光:乾隆往后,贪风更盛,清朝的官僚系统编制呈现日益腐败的趋势。

(3)表现:各级官吏为了一己之私,中饱私囊,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民众。

2、抵牾之二:军队腐败

(1)缘故原由:①官场的腐败之风在军队中蔓延。
②久无战事。

(2)表现:①军风军纪败坏,将领贪污。
②武备败坏。
(玩鸟)

3、抵牾之三:财政危急

(1)韶光:嘉庆往后,清朝涌现了财政危急。

(2)缘故原由:①官僚机构臃肿,运转用度弘大。

 ②天子(乾隆)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

 ③各级官吏贪污,大大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3)表现: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国力越来越虚弱。

4、抵牾之四:社会危急(吞并地皮)

(1)缘故原由:①清朝中期往后,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缺,地皮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②大官僚、大地主和大贩子不择手段地吞并地皮。

(2)表现:①失落去地皮的农人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
②很多农人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3)影响:社会贫富分解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急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严格限定对外贸易。

2、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缘故原由: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须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互换。
(清朝统治者唾弃西方各国,有狂妄自大的思想。

(2)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陵犯,又畏惧沿海公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步骤):

(1)开始:顺治期间,颁布\公众禁海令\"大众,严厉限定海上贸易;强制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大众片帆出海\"大众。

清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韶光是顺治期间。

(2)设关: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对出口的商品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严格限定。
(\"大众通商口岸\"大众便是\"大众海关\"大众。

(3)闭关: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大众广州十三行\"大众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并管理外国贩子。
(缘故原由: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宁波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
清廷深感疑虑。

4、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利弊):

(1)利(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浸染。

(2)弊(悲观影响):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错失落了向西方学习前辈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机会,中国逐渐后进于天下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造诣)

一、文学名著:《红楼梦》

1、在清代的小说中,艺术造诣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红楼梦》。

2、我国古代最精良的长篇小说是《红楼梦》。

3、《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鹗[è]。
《红楼梦》的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
后40回由高鹗续写。

4、《红楼梦》的初名是《石头记》。

5、高鹗题名《红楼梦》。

6、面世韶光:《红楼梦》在乾隆晚期排印面世。

7、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革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8、深刻反响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抵牾,戳穿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二、戏剧(戏曲):昆曲与京剧

1、清代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是昆曲和京剧。

2、明朝时,昆曲的代表作是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3、清朝前期,昆曲的传世之作是洪昇的《永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4、京剧形成的韶光:清朝道光年间。

5、清朝最紧张的剧种是京剧。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