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至德二载,从持续串失落利中逐渐规复过来的唐军,吹响了反击的号角。
在北方,名将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太原激战。
去年刚成为唐肃宗的太子李亨,同回纥达成同盟,借兵收复失落地。
燕军内部涌现分裂,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去世。

统统彷佛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此时的浔阳监狱里,却来了一名新犯人。
他叫李白,罪名是“附逆作乱”,去世罪。
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公元756年,已经55岁的李白接到了一份来自永王李璘的约请,希望他能在国家危难之际,站出来做点什么。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何况是一辈子都在追求报效国家的李白。
可是这个选择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这一年,长安梦碎,玄宗出逃,马嵬坡下,贵妃殒命,太子天子,分道扬镳,几经波折,终入四川。
抛下长安百姓,仓皇出逃的天子不得不有所动作。
《旧唐书》记载:
“十五载六月,玄宗幸蜀,至汉中郡,下诏以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余如故。”
又过一个月,玄宗再次下诏,命诸王分镇天下,《旧唐书》记载:
“诏以皇太子讳充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兵马,收复两京;永王璘江陵府都督,统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大使;盛王琦广陵郡大都督,统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路节度大使;丰王珙武威郡都督,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大使。”
皇太子担当天下兵马大元帅,各王也分别统领兵马,蓄势待发。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太子李亨
当时盛王和丰王并未到任,分镇的权力实际就落到皇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的头上。
永王是玄宗第十六个儿子,母亲郭顺仪早逝,还是被太子李亨从小养大的。
如果统统顺利,永王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纨绔子弟,有不多不少的钱,有不大不小的权力,时时闹出些不大不小的麻烦,以证明自己不大不小的存在,然后过完不咸不淡的生平。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永王
可是一场动乱溘然把永王推到了权力的中央,也打乱了他人生的节奏。
三路节度使,江陵府都督,北方战乱,天下财税都在江南,足以召募一支强大的军队。
而此时,肃宗已经在灵武称帝,场合排场非常奇妙。
永王在这个时候大肆招募人才,对任何有官场履历的人来说,都会思考一个问题:
应不应该站这个队?
可李白会想这些事情吗?
他的想法很大略,现在最大的仇敌是谁?安禄山,史思明和燕军。
谁能去立时讨伐他们?肃宗在灵武龟缩,保存实力,而永王主见迅速反击,拯救长安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便是李白,做什么都是一飞冲天。
“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
很快,肃宗的诏书就到了,让永王入蜀。
永王没有答理,楼船向北驶去,李白发现,等着他们的不是燕军,而是自己的一位老朋友,此时已是扬州大都督长史、淮南节度使的高适。
二、是朋友也是对手
看到高适,李白想起了12年前的梁园。
那一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开始了他的漫游之旅。
在睢阳(今河南商丘),44岁的李白碰着了33岁的杜甫,以及45岁的高适。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三人同游梁园,那一天,天很蓝,风很轻,有少许云。
古吹台上,随风而来的是一阵悠扬的琴声,古琴老树旧园,撩拨起墨客们的心弦。
高适发起,凭吊怀古,不可无酒。杜甫和道,不可无酒,更不可无诗。
觥筹交错,开怀畅饮,说古论今,谈笑风生。
在梁园的一处墙壁上,李白留下了一首《梁园吟》。
薄暮时分,先前操琴的女子途经此处,瞥见了墙上墨迹未干的诗句,久久不能拜别。
园内下人看到刚粉的白墙又不知被谁涂成这样,正想擦拭,不料被女子拦住,不让任何人碰墙上的诗,这可令人为难。
谁知女子也是豪迈,当即花了一千两银子买下了这堵墙,惊动了全体商丘,也惊动了李白。
杜甫说道,这位小姐是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是梁园有名的才女,商丘有句民谣:
“今人难娶宗氏女,除非神仙下凡来。”
高适笑着说,宗小姐一曲凰求凤,难道李兄还要退隐山林吗?
“千金买壁”的佳话就彷佛发生在昨天。
永王的行动被认为是有反意,可李白认为永王准备从扬州走海路直取幽州,在《永王东巡歌》里,他写道: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看起来是从扬州出发,经东海(今东海、黄海)、渤海海路直取幽州,捣毁敌军老巢。
然而高适不是这样想的,或者说肃宗不是这样想的。
在高适的策反攻势下,永王部下大将,季广琛倒向了肃宗。永王派人去追,季广琛撂下一句话,我戴德永王恩德,才会不与你们征战,如果再逼我,别怪我刀剑无情。
一个气球漏气的时候,绝不会一口一口地憋下去。
李白刚进牢里的时候,虽然很绝望,但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判去世罪。
等反应过来,才想起写信求救,他给很多人写过信,包括高适。
高适并没有脱手合作,这大概是另一个故事。
救李白的是郭子仪,《新唐书》记载: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李白曾经在并州救过郭子仪,这一次郭子仪拿自己的官职换李白一条命,此时的郭子仪已经是肃宗最仰仗的将领,李白逃过去世罪,流放夜郎。
三、人生末了的舞台
夜郎,又称夜郎国,地处西南,偏僻而迢遥,属蛮夷之地。
汉武帝对付南越国时,故意拉拢南越附近的夜郎国。却不想,夜郎国王还问青鸟使,我们夜郎国和大汉,哪个更大呢?
这便是蒲松龄说的“夜郎自大”。
在唐代,夜郎还是那个偏远蛮夷之地。
李白曾经在好友王昌龄被贬到湖南怀化时,写过一首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自己却踏上了流放夜郎之路。
这一起他走的很慢,彷佛夜郎便是他人生的终点,你知道哪一天总会到来,可还是希望能慢一点。
从浔阳到江夏,从江夏到三峡,到了巫山,绝望中的李白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在张镐等人的奔忙下,李白于公元759年被赦免。
在回江陵途中,李白写下了那首随处颂扬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听到最多的解读,都是这首诗表达了墨客遇赦后激动的心情,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的轻快感。
当然,绝处逢生的喜悦自然是有的,可隐约也有另一种感情。
就像一首老歌里唱的: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
这一年,李白已经60岁了。
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从小随着父亲到了四川,25岁那年,李白从江陵,开启了他出仕的道路。
江陵这个地方,就彷佛是李白初次的舞台,过了35年,经历过失落败,经历过时待,他又站上了最初的舞台。
彷佛初次的舞台 听到第一声喝采
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经由多少失落败 经由多少等待
见告自己要忍耐
三峡、巫山、白帝城,就像一幕幕往事,浮现在李白的面前。
李白的诗名动天下,唐玄宗亲自召见过他,贺知章说他是“谪神仙”,这算不算成功?
可他从来没有为国家做过什么大事,被玄宗“赐金放还”,现在还成了附逆之人,这算不算失落败?
他已经60岁了,还有没有未来?
江陵是最初的舞台,也是李白末了的舞台,正如歌里唱的:
孤独站在这舞台 听到掌声响起来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起风了,李白的船在江上,有那么一刻,他仿佛以为船静止在江面上,两岸的山像《神仙图》里的过往的众仙,成群结队地来,孤孤单单地走。
山上有树、有草、有花、有猿猴,天上有云,巫山有雨,气氛渲染到浓处,仿佛一幕幕悲笑剧在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接着一场,李白乃至看到了自己。
《妖猫传》里的李白
师长西席,快到了,是舟子来提醒李白。
哦,戏,演完了。
四、关于李白
纵不雅观李白的生平,如果按结果来看,实在是很失落败的。
在玄宗身边的时候不珍惜,到肃宗的时候又站错队,官也没正儿八经当过,更别谈什么治国平天下了。
有人说李白不懂做人,没有人生聪慧,这在官场怎么吃得开?
没错,但凡李白能轻微拐拐弯,妥协那么一点,事件那么一点,调皮那么一点,以他的才华,造诣肯定好比本年夜。
但那还是李白吗?
李白这一辈子的终极追求,我以为就一句话:
来要来得轰轰烈烈,走就走得潇洒脱洒。
出仕的目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兼济天下,最好是挽国家于狂澜之中,扶社稷于将倾之时,等统统功业都完成,众人想要众星捧月的时候,哎,李白拍拍屁股就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关于李白,叶嘉莹师长西席有过这样的评价:
天才有两种。
一种是能忍众人所不能忍之羁束,而足可于现世中完成其拯拔众人之大业者。
另一种是不能忍众人所忍之羁束,虽其本身之天才亦足以光照千古,而却并不敷以造诣任何现世之功业者。
李白便是后者。
C叔的更多诗词故事:
他用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却没人能读懂他的忧伤,张继《枫桥夜泊》
最成功的失落败者,他用一首诗开启一个时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比孤独更孤独的是,做一个正派的“奸臣”,读柳宗元的《江雪》
在这首诗之后,再没人能写出更美的相逢,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李白最特殊的告别,《赠汪伦》短短28个字,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参考资料:
1、《李白流夜郎遇赦心态与诗歌研究》王晓阳
2、《试论李白杜甫高适的民气抱负与政治聪慧》亓凤珍
3、《永王璘案原形并释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邓小军
4、《千古一叹白帝城》张先鼎
5、《李白传》李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