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南宋并不愿意与金国开战,一味求和以至于辛弃疾被闲置,毕竟理念不一样,辛弃疾是武断的主战派,以是辛弃疾的生平壮志难酬,写下过很多的词表达内心的苦闷。
可能很多人对付他的词比较熟习,没有读过他的诗,实在辛弃疾同样有很多的诗歌流传于世,只是词的名气更大,人们反而忽略了他墨客身份。

晚年辛弃疾孤苦无依,可依旧忧国忧民,写下的这首《送剑与傅岩叟》,最能够表示出他的家国情怀,整首诗写得很有气势,无非是表达了一种武断的理念。
诗名中的傅岩叟是辛弃疾的好友,江西铅隐士,与辛弃疾所居住的带湖很近,两个人也是常常在一起吟诵为难刁难,畅谈天下大事,从而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辛弃疾的生平壮志难酬晚年写下的这首七绝每一句都大年夜发感慨

这首诗非常有气势,同时也表示出了辛弃疾的一片爱情激情亲切,虽然已经被闲置,生活在乡野之,变成了一个老农,可是他始终没有忘却国家,没有忘却自己的义务,依旧还是希望有一天可以重新回到沙场,去沙场上建功立业,但是很显然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欲望,毕竟南宋朝廷不会重用他,也只能是在作品里大发感慨。

第一二句就写得很动听,同时也突出了墨客骨子里的忧闷,看似写得很一样平常,但是一字一句可见真情,“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三尺长的莫邪剑,那剑身寒光刺目耀眼,看了就让人胆寒,试着挑亮油灯细细欣赏,一看到这剑浑身就热血沸腾。
这两句很有气势,不仅写出了新意,也表示出了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第三四句就写得更有气势,很显然是化用了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中的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辛弃疾直接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让这两句与前面的两句可谓是遥相呼应,让这整首诗更加的气势磅礴,“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这么好的宝剑,却是没有多大的用途,一贯挂在书房与琴相伴,我乐意携带这宝剑去到沙场。

这首诗写于什么韶光没有任何的记载,以是也就难以考证,但是从字面上来看的话,该当是属于晚年的作品,当时辛弃疾还写过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同样是气势磅礴,里面就有这样的句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而这首诗与这首词,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家国情怀,还有壮志难酬的英雄气概。

辛弃疾的晚年很悲苦,他不想当墨客,也不想当词人,更乐意去到沙场,可是却一贯没有机会,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而这首《送剑与傅岩叟》,也是把那种无奈,还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全部写进了作品中,以是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每一句都非常有气势,每一句都很霸气,读来让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