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被誉为“一代文学”,宋代词人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如果要给宋代词人进行一个排名的话,这可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亦或是一件“骚人搁笔费评章”的事情。

由于有人喜好婉约词的纤柔唯美,而有的人有则将豪放词的腔调为奉为圭表标准,还有的人更是钟情于格律派的精细。

但要说哪位词人写的词最多,这倒不是一件难事,《全宋词》里的统计给出了排行榜,南宋词人辛弃疾以629首词作稳居第一位。

位居排行榜第二位的是北宋词人苏轼,苏轼虽然创作了362首词作,这一数量足以碾压其他词人,但与辛弃疾比起来,显然不在一个段位。

辛弃疾的田园风光二重唱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眼力所及皆是美好

以是,单从数量这一点上来说,给辛弃疾贴上“创作达人”的标签的话,是实至名归的一件事。
辛弃疾不仅是现存词作数量最多的一位宋代词人,而且他的词作也是很有特色的。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也是宋词创作的多面手,他对豪放词信手拈来,他的豪放词气候雄壮,“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传唱不衰的名句皆出自他的笔下。

纵不雅观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一腔伤时忧国的爱国之情,在很多词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将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融进豪放词中,读来英气干云、畅快淋漓、震荡民气,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

辛弃疾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也是游刃有余, 他的婉约词清新自然,幽美的旋律和清新的笔墨在他的笔端流泻而出。

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风光,“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的田舍之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幽美文笔,辛弃疾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辛弃疾的婉约词描摹的大多是自然与村落庄景物、体验的大多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富有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读来倍感亲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辛弃疾的词作:“其词年夜方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可以说,辛弃疾以其多样的创作手腕和艺术风格,让他的词作具有别开生面的特色。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如果将辛弃疾的词作比作一个花圃的话,这将是一个开满琪花瑶草的花圃,各种花卉在花圃中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诸如家国情怀、哲理、交情、恋情、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日常生活、读书感想熏染等,以是辛弃疾的创作范围比苏轼还要广泛。

南宋著名词学评论家刘辰翁对辛弃疾的词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畅快,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换句话说,辛弃疾之前的词人很少有他这样的词风,也不会等到广泛的认可。

只是到了辛弃疾的时期,情形发生了改变,他的词作风格纵横笔墨,横竖自由、词意境界阔大、汪洋恣肆,彷佛禅宗醍醐灌顶,又彷佛笳声悲切万鼓齐鸣。

辛弃疾生平烦闷不平的事情都寄寓在一杯酒中,以是宾主相逢,他们便把酒言欢,评论辩论古今,畅快淋漓、痛高兴快地饮酒作词。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词到了辛弃疾这种境界地步也算达到顶峰了,辛弃疾的词作,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

此外,辛弃疾更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军事家。
无论是他的爱国情操、小儿百姓之情,还是文学成绩,都堪称后世的典范,因而被后世誉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字幼安,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英雄人物。

辛弃疾自号“稼轩”,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名字。
原来辛弃疾在41时,由于各类缘故原由离开了事情岗位,来到了风景宜人的上饶铅山(今江西上饶铅山)带湖。

辛弃疾根据铅山四周的地形阵势,依据“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培植格局,亲自设计了一处依山傍水的庄园。

在带湖附近,辛弃疾修建房屋一百多间,此外在宽阔的地方,开辟了许多荒地栽种庄稼、蔬菜。
这为他们一家人安居乐业供应了有力的保障,带湖新居由此成为辛弃疾退隐躬耕的天地。

对付建筑带湖新居的事情,辛弃疾曾这样说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稼”的意思便是栽种谷物,“稼轩”既是带湖新居的名字,也成为了辛弃疾的名号,而“稼轩体”更是成为了辛弃疾词风的代名词。

辛弃疾生平以家国为己任,此时的辛弃疾年富力强,正是实现自己的年夜志壮志和人心理想的大好年华,为什么选择急流勇退,离开他热爱的奇迹呢?

原来此前,辛弃疾给朝廷写了很多奏折,如《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
在奏疏中,辛弃疾详细剖析当时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培植性的见地和建议,均未被采纳,反而遭到反对者的打压和排挤,随后又遭到谏官的弹劾。

辛弃疾饱受流言蜚语,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离开了是非的漩涡,于是来到了上饶铅山。
阔别官场的辛弃疾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选择闲居的生活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辛弃疾春游鹅湖山,高清记录村落庄风光

在闲居上饶铅山带湖时,辛弃疾虽然是仕途失落意,但他的创作却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吟咏带湖风光、赞颂田园生活的婉约词。

在辛弃疾诸多描写村落庄生活场景的词作中,有一首名为《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的词非常有趣,这首词是他在春游醉饮之后,题写在酒店墙壁上的,原词如下: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这首词有一条引言:“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引言说得非常清楚,原来辛弃疾在游览了鹅湖山的风景之后,心情大好,在鹅湖风景区的一家酒店畅饮了一番,更是诗意大发,于是就在酒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如高清画质的幽美田园风光词。

闲补一笔。
鹅湖,既是山名,也是书院名。
江西省铅山县北荷湖山,有湖,多生荷。
东晋末年有一位姓龚的绅士,隐居于此,湖中养鹅,因此得名鹅湖山。

至于鹅湖书院嘛,那就更加出名了。

鹅湖书院原名鹅湖寺,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
宋淳熙二年,儒学大师朱熹与著名学者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都在这里讲学,这便是号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鹅湖书院的前身。

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
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
宋淳熙十年前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

说完了鹅湖的文化地位之后满载回到辛弃疾的词作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呢,是一首借景抒怀的小词,词人描写得很详细,很生动。

开篇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春天的村落庄宁静而又活气勃勃的景象。

野外里开满了白色的荠菜花,家家户户的田地都耕好了,又适逢一场及时的春雨,这也正是春种的好时节,群鸦在新翻的地皮上觅食。

辛弃疾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村落庄早春时节的景象。

这时的词人就像一位在村落庄写生的画家一样,几笔就将一幅写意的村落庄早春图展现在人们面前,乡野的春色在词人笔下生动真切。

在着花的荠菜前,加上了“春入”二字,是词人对在村落庄常见的荠菜花注入的感情,写“群鸦”也充满动态感的,这种动态的描写惟妙惟肖,将群鸦田间觅食的形态刻画地很形象,不是鼓噪得让人感到不舒畅的形象,读来亲切自然。

在开篇两句的描写中,词人注入了浓厚的感情,他看重村落庄的景致,他能捉住极富村落庄场景的细节进行描写。
词人把稳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他游览鹅湖时闲庭信步的的状态。

由此可见辛弃疾是一个热爱生活,并长于不雅观察、长于捕捉的人。

接下来两句“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大意是说,忽然之间,适才令民气境舒爽的春色不见了,愁烦心绪染白了的头发,这样活气勃勃的春天也拿它没有办法,只好借酒消消。

词句表面上说的是白发,言外之意是愁烦心绪的写照。
词人的感情犹如早春时节不稳定的景象,乍暖还寒,说变就变,词人的感情急转直下,很有点伍佰歌曲中“溘然的自我”的那种觉得。

“多情”二字不乏诙谐,但这种诙谐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自嘲的味道,亦或说带有一点苦涩的滋味,由于“多情”二字是词人无可奈何的愁绪的写照。

词人的愁绪是什么呢?从引言“鹅湖,醉书酒家壁”这句话中,还是能看出一些信息的。
只有看一下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就会知道,他居住鹅湖的期间,正是他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隐田园的期间。

词人的一腔报国热血无处挥洒,正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清闲无为的生活显然与他平生的志向是不匹配的,以是词人的愁烦心绪就很好理解了。

词人游览鹅湖,春光里活气勃勃的原野风光尽收眼底,由大好的春光再遐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在正值有一番作为的年纪里,他不得已过起了闲居的生活。

这与他的抱负大相径庭,一想到自己奇迹无成却华发早生,心中的惆怅便油然而生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词人彷佛成为了一个局外人,而白发却偏偏多情纷至,这正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他一时忧闷涌上心头,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了。
酒能消愁吗?词人没有进一步渲染,这一笔宛如绘画作品中“留白”手腕一样,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

词人或许不想言明,或者词人认为没有必要说出,但这正好让这首词的艺术身分有了升华。

由于从“鹧鸪天”这个词牌本身来说,上片的词调、格式与韵律是固定的。

言不尽意,意不尽情,这样写的好处便是营造出了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

以是不才片开头,村落庄的景致又一次涌如今词人的视线:淳厚的村落民神态清闲清闲,他们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开始有操持地支配安排田地里的事情。

牛栏旁边的边角空地种满了桑麻,新蚕即将破壳出出,春耕已经结束,但春种还没有开始,这一段韶光是村落民们惬意的空隙光阴。

辛弃疾还看到回外家的女子,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她们穿着平日里舍不得穿的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这段空隙光阴,赶着去外家探亲。

村落民们神态清闲清闲,生活过得有条不紊,牛栏附近的空地上也种满了桑和麻。
春播即将开始,大忙时令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空隙光阴赶着去走外家。

如果说开篇两句词写景是大处着眼,那么这几句写景则是近处落笔了,词人以工笔细描的手腕将村落庄闲适与古朴的情景一点一滴地描摹了出来。

词人越是写得闲适、古朴,越会让人们遐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两句中所流露出来的烦闷,以及词人无可奈何的感情。

词人并没有写自己,而是着力描述了一个“无我之境”,但是字里行间处处都有词中人的形象,亦或说词人的影子。

由于村落庄的情景都是词人真切地体会到的,是他感官天下的外在表示,词人烦乱繁芜的失落意之情被这幽美风光和闲适之情消弭地无影无踪了。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怀,表现了辛弃疾罢官之后,闲居期间对村落庄生活的的流连和赞颂,以及对尸位素餐确当权者的批驳。

由此,辛弃疾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着更深广处扩展,连同那涌如今画面上山村落茅店的酒旗,都表示了一种闲适安逸的风格。

词中还含有对生活的带着理性的思考,词人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感发和启迪。

辛弃疾这一首描写村落庄生活的词作朴实憨实,从措辞到意境都有别于刻意剪红刻翠的纤柔婉约,可说是词苑里一朵光鲜素净、精神勃发的荠菜花了。

辛弃疾写《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的时候,正是他被排挤朝堂的时候,也是他离实现自己的平生抱负也愈加迢遥的时候。
他来到这里,不得已过起闲居的生活来,他怎能不愁苦呢?

辛弃疾平生最大的夙愿便是“布被秋宵梦觉,面前万里江山”,令词人魂牵梦萦确当然是壮美的万里江山与家国命运,这是辛弃疾真正关心的大奇迹。

以是,辛弃疾不是不喜好村落庄,他也不是不喜好春天,村落庄的马首是瞻让他离庙堂渐行渐远。

春天虽然是万物生发的时令,但此刻,词人的人心理想并没有由于春天的到来而迎来转机,他讲在这百花争艳的东风里连续走下去。

可以这样说,这首词都是辛弃疾借村落庄景致,将词民气坎的愁绪和苦闷倾吐出来,词人想用生平的韶光和精力去实现他的抱负的急迫夙愿是溢于言表的。

辛弃疾夜游途中遇雨,写下颜值最高的村落庄词

自从辛弃疾定居上饶铅山后,一有空隙韶光,他便约上心腹好友,怡然自得地去游赏上饶风光,寄情山水,体验田园生活,俨然过起了不问世事的隐居的生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便是辛弃疾和好友夜游上饶城西的黄沙岭时写下的。
原词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这首歌词是按照词牌名“西江月”的韵律格式填写而成的。

“西江月”出自李白的《苏台览古》一诗,由于李白此诗中有“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句子,西江是长江的别称。

“西江月”后成为唐教坊曲名,再后来才用作词调。
“西江月”是双调,共五十字,高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高下片起首两句按照格律采取对仗。

解读词作之前,先对词的写作背景做一个大略的交代,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解读词作,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感情。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时的作品,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开始,辛弃疾由于主见收复而遭到政敌的排挤、打压、乃至弹劾,以是他就回到了上饶过起了闲居的生活,这一赋闲就长达十五年旁边。

期间虽然曾有复出,但都持续的韶光很短,这期间辛弃疾的活动轨迹都以上饶为中央,以是他也有更多的韶光和闲情逸致去领略黄沙岭的风光。

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便是辛弃疾赋闲期间,夜行黄沙道时写下的一首词作。
引言中写道“夜行黄沙道中”,黄沙道,便是通向黄沙岭的道路。

据清乾隆九年(1744年)刊行的《上饶县志》记载:“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由此可见,黄沙岭一带不仅是一个风景幽美的去处,而且周围都是可以灌溉的稻田,是一个稻花飘喷鼻香的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去处。

辛弃疾曾经不止一次去过黄沙岭这个地方,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创造和体验,因而也留下了不少描写黄沙岭风光的词作,现存世五首。

个中有两首是同名的《生查子·独游西岩》,词中名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让人过目不忘。
还有一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其余一首便是本文所要解读赏析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五首词从不同时令、不同视角描写了黄沙岭风光,也表示了辛弃疾写景词中别开生面、清新自然的词风特点。

个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的题材内容夷易真切,不过是描写在黄沙岭中词人的所见所闻,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景物,措辞没有雕琢润色的痕迹,也没有用到典故,层次安排自然流畅。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蕴藏着词人潜心的构思和醇厚绵柔的感情,通过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者也可以领略到辛弃疾词中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开篇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人为我们呈现了夜行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是黄沙岭晚上的俏丽景致。

“明月”二字解释晚上是非常豁亮清明的,月色皎洁,从“明月”二字也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夜色恰好适宜词人闲庭信步地行走在黄沙岭道中。

“惊鹊”二字写出了晚上的安静,这因此动写静的手腕。
正是由于夜晚太安静,而词人行走的声响惊动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鹊鸟。

由于这一句所描写的是词人的所见所闻,他没有将自己写进词中,以是给人造成的觉得是这皎洁的月色惊动了栖息的鹊鸟,这又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夜晚的清幽和安静。

“清风”是劈面吹来的风凉的夏季晚风,仲夏夜晚的清风送来丝丝风凉,词人行走在黄沙道中,这样的美景也让人感到一丝惬意和舒适。

鹊鸟和鸣蝉都是极其平常的,词人却把这些夜间景物奥妙地组合起来,有机地融进一幅画面之中。

由于辛弃疾一行人走动的声响惊动了栖息的鹊鸟,它们飞离了树枝,正是由于鹊鸟的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树枝的扭捏,与此同时,停歇在枝干的蝉由于树枝的晃动,而鸣叫起来。

“惊鹊”和“鸣蝉”都是充满动感的画面,更是词人以动写静的手腕,更进一步衬托出月光的皎洁和夜晚的美好。

“鸣蝉”又点明了时令,是盛夏时节特有的物候征象。
据《礼记》中的记载,夏至时节“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由此可见,辛弃疾这次夜行黄沙道中的时节恰好是仲夏时节,在这个美到让民气醉的晚上,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

辛弃疾眼中有爱,他笔下的村落庄风光不仅充满了意趣,而且呈现出安谧的美感,这两句由于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唯美动人的画面而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

这种处处流动着美感的村落庄风光也为下文中稻花喷鼻香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接下来的两句“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的视角发生了转移,他所摄取的画面也由空中转向地面,但词义过渡自然、了无痕迹,犹如无缝连接。

由于词作的开篇句是从夜空写起的,这两句却是词人对周围稻田的描述,由于上文说到,黄沙岭一带有沃野的稻田。

实在这两句更加表现了词人对黄沙岭一带风光的描述,从迎面而来的稻花喷鼻香气中,词人展望了稻子成熟,丰收在即的收成景象。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一句中的“喷鼻香”字,点明稻花盛开,也解释词民气中的喜悦之情。

词人或许与随行的人已经谈论即将到来的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
但是他将这种丰收的喜悦从田鸡的叫声中不露痕迹地写出来,构思确实奇妙。

在词人的觉得里,他听到在稻田里鸣叫的一片蛙声,连田鸡彷佛都在争说即将到来的收成。

词作的妙处便是呈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他先写出稻田里田鸡的叫声,再以行文的办法补充解释声音的来源。

上片短短四句,完备是词人抒写仲夏夜黄沙岭的景物和词人的感想熏染,然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这是一个洋溢着丰收年景的仲夏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人又一次将视角转向天空,夜晚的天空星星寥落稀疏、星星点点。

夜雨来得又很溘然,但是却是轻微的一阵小雨,这样的雨不会给夜行黄沙道带来不便,反而更增长了夜晚的风凉。

星星点点的夜空,轻微的小雨,这又契合了黄沙岭的清幽夜色、宁静气氛和淳厚自然的风光。
辛弃疾心中有爱,眼中有光,以是他笔下的景物才会呈现出一种震荡民气的画面感和质地感。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笔锋一转,小桥一过,村落庄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这两句表明词人虽然曾多次来到过这里,对黄沙道已然很熟习,可是由于刚才陶醉于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连早已附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路转”和“忽见”两个词语,既衬托出了词人对茅店溘然涌如今视线里的喜悦之情,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喷鼻香中那种怡然自得的陶醉之情。

由于词人的每一个审美因子都陶醉于村落庄风光中,以至于他流连在黄沙岭醉人的夜色和迷人的稻花喷鼻香里,从而忘了道途远近。
“路转”和“忽见”两词相得益彰,表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读来回味无穷。

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措辞淳厚自然,没有任何雕饰润色的痕迹,层次安排自然流畅,便是随行随写,随感而发。

词作内容不过是黄沙岭道中平常的景物,但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
可以说,辛弃疾却将一个洋溢着丰收气息的俏丽仲夏夜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美艳了众人近千年。

这样的构思和描述,可以说是辛弃疾平淡风格中最范例的了,在平淡中蕴含着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这统统都源于词人雄浑豪迈的气质和情真意挚的心灵的完美结合。

小话诗词

纵不雅观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一腔伤时忧国的爱国情怀,在很多词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便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宣泄。

但有时辛弃疾却又利用拐弯抹角或烘云托月的方法,特殊是选取有范例特色的景物,比兴并用,授予景物以情绪色彩和见微知著的寄托,在雄浑的词风中又有轻松明快的特点。

辛弃疾是南宋精彩的豪放派词人,他的风格以沉雄激越著称,他的人生历经坎坷、饱经沧桑,他将多样的人生融进词作中,这也造就了稼轩词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

经历过繁华,才能耐得住寂寞。
在经历了繁华与萧瑟之后,成熟的人有悟透人生的睿智,有看破尘凡的洒脱,于是返璞归真,心态平和。

在闲居上饶铅山带湖时,辛弃疾虽然是仕途失落意,但他的创作却迎来了顶峰期,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既有主调而又有变调的吟咏田园生活与村落庄风光的词作。
因此辛弃疾在年夜方纵横之外,还有其淡泊洒脱的一壁。

从辛弃疾怡然自得的心态和灵巧笔调的动手来看,《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格调也和辛弃疾胸襟浩瀚、气势纵横的豪放风格是一脉相通的。

这两首首词挥洒自如,笔墨夷易却又不失落格律的精美,堪称上饶田园与自然风光的二重唱。
以是,这两首词是辛弃疾写景词中别开生面、清新自然、轻松明快词风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