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五七言近体诗的逐步成熟,墨客们才逐渐开始看重对重字的避忌。由于近体诗尺幅有限,法度整严,格律有定,要在规定的字数之中含具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并还要人们读来有情有味,自然就得充分发挥每一个字的浸染。
若有同字相犯,虽有时还不至于影响到意境的完美,但无疑是表明了自己词汇的贫乏,而诗歌本来是措辞的艺术。
以是刘禹锡在《苏州白舍人寄新诗,因以赠之》的诗中,由于用了两个“高”字,为避别人非议,特自注云:“高山本高,于门使之高,二字意殊。”
不过,诗歌作品中却有一种句法因此同字取胜的,我们先看下面一些诗例: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神仙辞汉歌》)
一船明月一帆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水如环珮月如襟。(杜牧《沈下贤》)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清平调词》)
试却千行更万行。(刘皂《长门怨》)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儿童相见不相识。(贺知章《还乡偶书》)
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以上每句七字中有两个同字,这些同字并不是无法避免的犯复,而是故意用之,由于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而涌现的,诵读这些诗句时会产生节奏的一波三折、环叠不尽的艺术效果。这种句法,便是“同字回互”法。
从七言诗的句型来看,一样平常分为上四下三,即前四字为一个音段,后三字为一个音段。在同字回互的句法中,同字的涌现,总是在对称的位置上。如“一树梨花一溪月”,同字涌如今前后音段的第一字;“露似真珠月似弓”,同字涌如今前后音段的第二字;“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字涌如今前后音段的末了一字;“独在异域为异客”,同字涌如今前后音段中的后一音顿的前一字。
在同一音段中,由于四字音段可以分为两个对称的音顿,以是也常常用同字,如“飞来飞去袭人裾”“相亲附近水中鸥”,而三字音段因分不出对称的音顿,即利用了同字也形不成回互的效果,以是墨客都不会去用。
我们唯有看到的诗例是杜甫《哀江头》诗的“春日潜行曲江曲”。不过,这两个“曲”,字虽相同,意却有殊。“曲江”二字是地名,不能分割,以是与后一个属于形容词的“曲”就不是回互的关系。
当我们创造诗句中的同字回互不遵照以上规律时,那一定是句型发生了变革。句型发生变革,同字的位置也一定发生变,但其仍旧因此对称涌现的。如“集仙殿与金銮殿”“李将军是旧将军”,句型为上三中一下三,同字则涌如今前后音段的末一字或末二字;又如“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句型为上二中四下一,同字则涌如今中间音段的两个音顿的后一字。
正是由于同字的涌现总是按照一定的对称规律,以是就能形成诗句前后音段或前后音顿的共同语势,从而显示出节奏的往来来往回环,波澜起伏。不用同字,句子的语势便易百折不挠,在节奏上难有回旋的余地;用同字而无规律,在节奏上则达不到回互的效果。
因此,同字回互是诗人为取得诗句节奏一波三折、环叠不尽艺术效果的主要手腕之一。当然,同字涌现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节奏效果也不同,一样平常说来,同字间隔的位置较近,回互的幅度便小,诵读时节奏就显得急匆匆紧迫;同字间隔的位置较远,回互的幅度便大,诵读时节奏就显得舒缓柔和。
同字回互法的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陆机《燕歌行》之“别日何早会何迟”及梁武帝《丁督护歌》之“别日何易会何难”。到了唐代,这一句法的利用开始逐渐增多并变革多端,除了以上所举的诗例外,有的已用在了一联之中,如: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宜州开元寺水阁》)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
寒食非长非短夜,东风不热不寒天。(白居易《赠内》)
有的将一句中同字回互一次变为回互两次,如:非琴非瑟亦非筝。(《白居易《云和》)
一见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有的是将一句或一联中单个字的回互变为两个字的回互,如:
为谁辛劳为谁甜。(罗隐《蜂》)
断续寒砧断续风。(李煜《捣练子令》)
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争知百岁不百岁,未合白头今白头。(杜荀鹤《隽阳道中》)
有的乃至是整篇采取同字回互,如王建的《古谣》:“一东一西陇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而艺术影响更大确当是白居易的《寄韬光禅师》。其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喷鼻香桂子落纷纭。
韬光禅师于唐穆宗长庆年间,在位于今浙江杭州灵隐寺西北的巢枸坞建了一座寺庙,寺以人名,称韬光寺。其时,白居易正任杭州刺史,与韬光禅师交往甚密,常常吟诗唱和。这首寄赠韬光禅师的诗,先是赞其开山立寺之功,再是写修行之处的宁静,末了表达了对禅师的仰慕之情。
全诗八句,持续六句采取同字回互。生动机动的句法与天机活泼的意趣的领悟,使诗产生出回环往来来往的旋律美,读来自感声情摇荡,意致缠绵。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