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10月13日,习近平主席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视频会晤。
双方在友好的氛围中回顾近年中德、中欧关系发展并就干系问题深入交流见地。
习主席积极评价默克尔任内为推动中德、中欧关系发展所作的贡献,并引用“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称这句话“既是对我们多年深入交往的很好诠释,也是过去16年来中德关系保持平稳康健发展的主要履历”。

【释义】

《答苏武书》的作者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自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兵尽粮绝,不得已屈膝降服佩服匈奴。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留居匈奴十九年的苏武(字子卿)持节荣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写此信作答。

信中李陵为自己当年屈膝降服佩服匈奴的行为进行辩白,并对苏武发出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的慨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最名贵的是彼此心灵相通。

天天进修|习近平同默克尔视频会晤为何提到这句古语

习主席采取了化用修辞手腕,在“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前,补加上“人之相识,贵在相知”,意义更加完全,描述了人们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知心的全过程。

【解读】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习近平主席在对外演议和揭橥在境外媒体的署名文章中多次引用。

2014年7月16日,习主席在巴西国会揭橥演讲时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公民友好是中巴双边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

2014年9月16日,习主席在斯里兰卡《逐日新闻》报揭橥题为《做志同志合的逐梦伙伴》的署名文章:“我们要筑牢友情桥梁,做相知相亲的朴拙朋友。
中国古话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自古以来,中斯两国公民友好互换、相扶相济,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

2016年1月21日,习主席在《伊朗报》揭橥署名文章《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来日诰日》。
他首先引用中国古语“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强调“知心”的主要性;接着,又信手拈来波斯谚语“民气之间,有路相通”,指出“知心”的可能性,从而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友好交往的最佳路径。

如何知心?习近平认为,很主要的一点便是要通过深入对话和实际行动得到心与心的共鸣。
习主席在这次中德视频会晤中指出,我们多次就双边关系、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治国理政履历等深入互换,共同推动了双边关系向前发展,推动了中德互助应对环球寻衅,并强调,这证明,国与国之间完备可以避免零和博弈,实现互利共赢。

在坚持不缔盟原则的条件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环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是中邦交际的一向方针。
2014年11月7日,习主席在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时指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民气。
中柬两国坚持做知心朋友和可靠伙伴,风雨同行,携手互助。
习主席也曾称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交往最密切的外国同事”和“最好的知心朋友”。

截至2021年6月,中国已同18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的朋友遍天下!

(作者 杨立新)

(中心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