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东山》表现的是周公东征三年,在得胜归来的路上时,一位远征士卒在归乡途中惊喜慌乱又热切期盼的思家之情,个中的34;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这一句则是从妻子的角度入手描写,写出妻子在"我"不在家时的各类表现,想象妻子此时也是无比的思念着我,实则是自己即将回籍之时"近乡情更怯"罢了。《魏风·陟岵》主人公是外出征战的丈夫,用父母兄弟对自己的思念,表达渴望回家与亲人团圆的心情。 "陟彼岵兮,展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展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展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去世!"文中只写了父母兄弟对自己的思念,而未提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但却深深的渴求与家人团圆,或许这便是情至极处,难以言述。
三、古人如何用"对写法"来加深文章情绪呢?1、 主客对移
主客对移的"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墨客从"客"的角度出发,以客为主体,抚慰婉曲,别有一番韵味。安史之乱后,杜甫被囚禁在长安,写下《月夜》中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喷鼻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墨客望月思家,不急于从己方落墨,从妻子此时正面对的鄜州月入手,首联和颔联写出妻子在望月之时对杜甫无尽的思念和担忧,儿女也不解,更平添一丝心伤之味。颈联写妻子彻夜难眠,在晨起和夜晚之时每每凭栏远眺总会愁绪不断。整首诗以妻子为阐述主体,写妻子在独自面对月光时心中所想和日常生活,感情更为深奥深厚。尾联写出一种美好的愿景,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那时的我们就在月光的映射下将眼泪擦干吧。我们能够感想熏染到墨客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这感情的传达便是通过写"客体"来实现的。从"鄜州""长安""双照"等词客看出,妻子只不过是杜甫抒怀的一个凭借,在"对写法"的映衬下更见这一种思念意味的悠长和韵味。
2、情绪对移
王维在《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自一人在他乡时始终以为自己是客居的身份,每每到了佳节时会更加思念家人。想到本日这个节日,在家的亲人兄弟,一定都在登高,插茱萸时只有我一个人远在外地。古往今来,流落在外的游子,远游的仁人志士,无不对家乡饱含思念之苦。诗歌前两联直抒胸臆,用孤独飘零之感来衬托倍思亲的焦灼,后两句却超过时空,落笔对面,将笔锋转到家中兄弟,大概在这样的重阳佳节,他们也会远隔千里惦记着"我",大家在有说有笑的热闹之余也会溘然创造少了自己。这样的阐述彷佛遗憾的不是墨客此时未在家中共度节日,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为心伤。正是这种"诗从对面飞来",不写自己思念旁人,而写旁人思念自己,更见情绪的朴拙和深切。
"对写法"的利用使得景物和事物都变得更加具有生命气息,令晦涩难懂的古诗变得蕴藉委婉,读来令人耐人寻味。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过:"墨客的眼睛在神奇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而墨客正是匠心独运,笔锋一转,落笔它处,才能够让我们领略到诗词中"对写法"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的巧笔妙花,更品味到墨客"花开它处情更浓"的浓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