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纳兰春蚕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碰着“屦”、“履”、“屣”、“屐”这四个字傻傻分不清!
实在,它们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是鞋的意思。
但它们又有着细微的差别,在分外的语境中更不可混用。
那么,这四种鞋究竟有何不同呢?

【屦】

“屦”读音“jù”。
鞋最古老的名称。
朱骏生《说文通训定声》:“古曰屦,汉往后曰履,今曰鞵(鞋)。
”《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是一种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后世泛称草鞋,常为贫民或隐士所穿。

古诗词中的四种鞋屦履屣屐有何不合

诗词示例:

松下丈人巾屦同,偶坐似是商山翁。
——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杜甫《独酌》

闲携斑竹杖,徐曳黄麻屦。
——白居易《步东坡》

床前双草屦,檐下一纱灯。
——白居易《行喷鼻香归》

【履】

“履”读音“lǚ”。
《说文》:“履,足所依也。
”古人称鞋的地方,一样平常都说“履”,如针言“郑人买履”。
有时也做动词,意为踩着,如针言“如履薄冰”。
当然还有分外的用法,常见如下两个典故:

珠履:典出《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原指珠饰之履,后喻指有打算的门客。

躧履起迎:《汉书·隽不疑传》:“胜之开阁延请,看见不疑边幅肃静,衣冠甚伟,胜之躧履起迎。
”来不及穿好鞋,大喜过望,形容欢迎客人的迫切心情。

诗词示例: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孔雀东南飞》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萧衍《莫愁歌》

未为珠履客,已见白头翁。
——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凤楼十二神仙宅,珠履三千鹓鹭客。
——柳永《玉楼春》

【屣】

“屣”读音“xǐ”。
这个字是从“躧”、“蹝”蜕变而来的,本指穿鞋不著鞋跟,后特指拖鞋,也指拖着鞋。
常见有“倒屣”、“脱屣”两个典故。

倒屣相迎:《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来宾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与“躧履起迎”的典故非常相似,但须差异对待。

脱屣:《汉书·郊祀志上》:“嗟乎!
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比喻把事情看得很大略,犹如脱掉鞋子,有轻视的意思。

诗词示例:

忽闻扣户醉吟声,不觉停杯倒屣迎。
——白居易《喜裴涛使君携诗见访醉中戏赠》

一官即梦寐,脱屣归西秦。
——李白《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屐】

“屐”读音“jī”。
木质的鞋,下有两齿,一样平常称木屐。
《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
”这种鞋子保暖较差,适宜夏季雨天走在泥泞的路上,优点是坚硬防滑,脏了也随意马虎洗濯。
紧张分为阮家屐和谢家屐两大流派,而谢家屐又分谢安屐和谢灵运屐两个分支。

阮家屐:晋阮孚,性好屐,尝自蜡屐,并慨叹说:“未知生平当著几量屐!
”后以“阮家屐”泛指木屐。
亦省称“阮屐”。

谢安屐:语本《晋书·谢安传》:“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牀上,了无喜色,棊如故。
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谢公屐:谢灵运曾发明一种木鞋,专门用来登山,底上装有活动的齿。
《南史·谢灵运传》:“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木屐有两大特点:一是踩在地上随意马虎发生发火声响;二是随意马虎留下清晰的鞋印。

诗词示例:

牀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
——王维《谒璿上人》

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韈。
——李白《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响屐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皮日休《馆娃宫怀古》

一起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刘长卿《寻南溪常羽士》

末了是小测验韶光,请在5分钟内完成下列填空题:

应怜( )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叶绍翁《游园不值》

坐整白单衣,起穿黄草( )。
——白居易《昼寝》

不同珠( )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
——李白《江上赠窦长史》

闻君往年游锦城,章仇尚书倒( )迎。
——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何当脱( )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

草润衫襟重,沙干( )齿轻。
——白居易《野行》

披衣倒( )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王维《辋川别业》

谢氏寻山( ),陶公漉酒巾。
——杜甫《寄张十二隐士彪三十韵》

亲爱的童鞋们,在评论里提交答案吧!

【版权声明】此文系本人「纳兰春蚕」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及链接信息,违者必深究法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