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垂象,见休咎,以是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不雅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是《说文解字》对“示”所做出的阐明。小篆字形的“示”,的确是下面有三竖,但从甲骨笔墨形以及金笔墨形来看,却并非如此。
甲骨文中的“示”,紧张有这几种写法:
可以看到,示基本的构成,是一横一竖,有时候在上面加一短横或者两点(划),并且这也是比较后面的写法了。以是《说文解字》所言的“三垂,日月星”并不是本义,其对示的阐明,也应该是引申义。
对付示的字形含义,历来多有说法,集中起来紧张有以下几点:一因此为示表示设杆以祭天,象征神祗;二是象神主牌位;三因此为象木表或者石柱,为神主之形,上面的一短横或者旁边两划,则是装饰符号。虽然对字形构造说法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基本上是同等的:敬拜,神主。从甲骨卜辞来看,示紧张作为神主以及先王的称呼。在富商文化中,很大一个特点便是敬鬼神,并且很主要一点便是先人神,即对先人十分重视,绝大部分先人都受到敬拜,卜辞中如三示、四示、五示、十示等等,都是对先王的统称。就此看来,示的本义应该为神主、先祖,与敬拜有关。
当先民对付自然天象不能理解之时,会产生一种敬畏生理,认为有超自然的神灵的存在,并通过敬拜来表达自己的敬畏与祈祷。而当涌现某种非常的自然征象,比如历史记载中曾提及的禾生双穗、河出图、洛出书乃至于地震等等,人们便认为这是神灵或者先祖显灵,向人们垂示祸福休咎。
由此,示才引申为《说文解字》中的“天垂象,见休咎,以是示人也”之义。也正是由于如此,在中国笔墨中,凡因此示为意符的字,都和鬼神、敬拜、休咎、祸福有关。清朝康熙帝深受汉文化影响,其儿子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示字旁的字,如大家比较熟习的胤禔、胤礽、胤禛、胤禩、胤祥、胤禵,这些字虽然不常见,但从字源来说都与敬拜或鬼神有关,并且都带有福佑美好之义。
再进一步引申,示才表示给人看、让人知道、见告别人,《玉篇》就说“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如此,方才有了本日我们所说的表示、告示、指示、展示、示范等等意义。
《诗经·鹿鸣》中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在座的来宾喜好我,见告我至善之道、至真之理。知识的传承并不随意马虎,真理的大道更曲直折,于是前辈们总是乐意将自己的所得分享、展示给后人,让后人在发展的路上能有所警示、少些磕碰。比如在诗词中的大量“示儿诗”,便是通过诗歌,或夸赞勉励,或叮嘱训示,来进行对儿女的培养教诲。宋代墨客陈俊卿,写有《示二子》,其诗言:“兴来笔墨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汝子孙明净在,不须厦屋太渠渠。”告诫儿子要清明净白做人。
宋代墨客陆游也写了很多“示儿”诗,大多是在传授知识、教导做人的道理。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是用自己做学问的履历总结来教诲孩子,见告孩子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不能知足于表面的理解,而要在实践中去加深认识。而那首广为人知的《示儿》:“去世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传达出深奥深厚而朴拙的爱国之情,在对孩子的谆谆叮嘱之中,内含着爱国教诲。
正如陆游的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辈的告示、警示是一方面,自己的领悟又是另一方面。通过旁人的美意,我们虽然也可以得到启迪、得到帮助,但自己能真正领悟才是将知识化为己用。中国的禅宗讲究顿悟,《景德传灯录》上曾记载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与一位僧人的对话,僧问,崇慧禅师以一句诗回答,僧又问,师又答,但僧还是不明白,于是“乞师指示”,禅师只以一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作答,希望僧人能自己体会、自己领悟,而不做更多指示。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瞬间中得到永恒,在万物中化为一体,境界至高,耐人寻味。这时候措辞乏力,而只能靠自己神思遨游去领悟个中的内涵了。而“示”的意义的演化,从神灵到表示、告示,越来越走近公民生活,越来越贴近人的情绪表达。(中心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