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祖籍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绵阳),3岁时,父亲去世。
欧阳修与母亲遂到湖北随州投奔叔父。
由于家境窘迫,母亲只得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并借书抄读。
由于资质聪颖,每每书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了。

16岁时,欧阳修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三年后,他再次应考,仍旧榜上无名。

公元1028年,21岁的欧阳修以自己新写的《上胥学士偃启》为贽,去拜见知府胥偃。
胥偃读了此文后,大为讴歌。
说:“子当有名于世”。
并把欧阳收为徒弟。

六一风神欧阳修

1029年对欧阳修来说,意义重大,这年春天,22岁的欧阳修由胥偃保举,到京师参加国子监考试,名列第一,成为监元;同年秋日,他参加国学解试,仍名列第一,成为解元;第二年参加晏殊主持的礼部省试中,别号列第一,成为省元。
可算“连中三元”。
随后,欧阳修参加殿试,得到第14名,成为进士,由此正式走上仕途。
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其夫人正是胥偃之女。

在洛阳任职期间,欧阳修一边做官,一边与梅尧臣、尹洙等游山玩水,切磋诗文。
后来他被贬官的时候,还深情地写道:“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虽然我现在被贬到穷山恶水,在春天都看不见花,但我曾经在洛阳享受过那样残酷的青春,这生平还有什么不能承受呢?)”

28岁时,欧阳修回京任馆阁订正,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他在京中连续把“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当成座右铭。
不过,此时的欧阳修,毕竟不再是那个享受青春的少年,他开始担负起社会任务。

1036年,范仲淹由于批评宰相吕夷简的用人政策不当,得罪了吕夷简,加上曾经由问没有子嗣的宋仁宗的接班人问题,被吕夷简捉住痛处反击,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后来险些又贬去世岭南。
欧阳修由于替范仲淹鸣不平,被视为其翅膀而被贬为夷陵(今宜昌)县令。

1040年,33岁的欧阳修被召回京,官复原职,后知谏院。
1043年,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时,欧阳修参与改造,成为改造派干将,新政失落败后,范仲淹等人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
欧阳修在此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后来,欧阳修又做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
在颍州,他还是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
后来要告别颍州时,他怕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平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仍是不改墨客醉翁的乐每天性。

1049年,42岁的欧阳修再次回京,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5年后,又遭受诬陷被贬。
命令刚刚下达,仁宗天子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天子亲口挽留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
”就这样,欧阳修连续做翰林学士,并开始修撰史籍。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

50岁时,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放榜的时候,那些写“太学体”而自高自大的考生创造自己居然没有被取中,纷纭生事,乃至有人说要到街上截住欧阳修痛打。
但天子充分相信欧阳修的人品和判断力,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
历史也终极证明了欧阳修的精确,北宋文风自此一振。
就连“太学体”的领袖刘几,也改过悛改,更名刘辉,重新参加考试,并获取了功名。

1058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1060年,53岁的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58岁时,欧阳修上表要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施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第二年,改号“六一居士”。

1071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

1072年逝世,获赠太子太师,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