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本书以普通易懂,艺术性高,清新康健,具有代表性为选题原则,以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上彊村落民宋词三百首笺注胡云翼宋词选千家诗等干系资料以及当前小学至高中的语文教材为底本,择选而辑成。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古诗词又是这精华中的精华。
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贝,也是人类文明的残酷明珠。
家国有珍宝,不知返身求之,岂不愚哉!
本书爬罗剔抉,广采博收,堪为初窥古诗词门径之不二之选。

三 国音亦称国语,即全民族通用语,明清时又叫官话。
民国时颁布、利用至今的国语是一种残缺变形的官话,不是正宗国音。
专注以正宗国音诵读古诗词,是本书的的特色。
该特色不敢说惊世骇俗,但有可能是几十年间世所罕见。
本书不仅只是阐明某篇古诗词的真正的、正宗的“国语”读音如何,它蕴涵的思想是在磋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正宗的汉语官话语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代价。
值得想理解汉语音韵的人关注,编者不揣浅陋,希望得到汉语音韵爱好者的共鸣。

四 汉语音韵学界几十年来的主流不雅观点是:元代是汉语官话语音的迁移转变点,其标志是中原音韵的涌现。
该不雅观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尚暗昧其辞,从五十年代起,它便成为音韵学中的威信定论。
异议者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汉语官话音韵自隋唐直至清季,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从隋切韵起,唐之唐韵,宋初之广韵集韵, 宋末之平水韵,明之洪武正韵, 清之音韵阐微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舒匆匆並立,声用三十六母,韵是二百六韵(常日称为平水韵系统)。
一千四百年间无实质的改变。
汉语官话音韵的根本性改变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四十年间,其肇端于“切字运动”之前,抽芽于民初的老国音,完成于三十年代初的新国音
这种改变,是为以罗马字母替代汉字而采纳的方法,那便是简化汉语语音。
入声和浊音是汉语官话语音的主要组成部分,民国学者说:“今日数大国之国音,入声浊音要皆不缺,中国不应独例外。
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
北音偏于轻扬慷爽,止于上声不能退归入声,强壮沉雄不敷”。
汉语官话中的入声音节有六百多个(普通话音节约有四百二十来个,配上音调-称为读音,约有一千三百个旁边。
),浊音声母有十三个,构成的音节数量弘大。
新国音悍然肢解掉国语中的入声浊音,又去掉了疑影喻等声母,再加上搞尖团合流等等,使汉语官话语音失落掉半壁,没有明晰元气和灵魂!

新国音又包罗、阑入了一批满蒙化汉音,使汉语官话产生了严重的变异。
国人须知:煌煌华族今日利用的是残缺变异的汉语语音官话,在世界各大语种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没有入声和浊音的例外!

五 本书所说的国音是指清末之前的官话,亦即平水韵系统。
(今之海内外三十年代后的所谓“国语”,是指新国音
)末了的国音标准是清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撰成、清政府颁行的御制音韵阐微
它与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钦定词谱共同确立起清代中华汉语音韵的官方规范,使写作诗文用韵(读书音),大方言区间交际所用官话(口语音),有了依据和指南。
在清末以罗马文代替汉字的思潮愈演愈烈之际,清政府于一九零九年重申政令,把以音韵阐微为音韵标准的北京语音官话命名为“国语”(此前以南京语音官话为国语)。
本书后附录有拙作国音正韵论一文,读者可参阅之。

国音诵读古诗词八百首 序言

六 诗词形式的灵魂是韵律即押韵和节奏,这使得诗词具有音乐美,因而能增强诵读、欣赏兴趣与提高影象。
用韵是诗歌的最低哀求,无论古代当代,不押韵的笔墨不能称为诗歌。
我们所说的古诗词,是指上起诗经,下迄清末民初的文人依韵所作或加工致顿的诗词篇章。
前面说过,魏晋以降古诗词用韵都是平水韵系统,如果不用平水韵去诵读古诗词,有可能碰着不押韵的情形,乃至感到佶屈聱牙不堪卒读。
编者认为诵读古诗词必须用平水韵系统的国音,这是结论,论据在本书中会逐步看到。

七 汉语语音的分类在第一个层次上应分为舒声(平上去声)和匆匆声(入声)两大类,第二层次才是对舒声和入声各自范畴内的分类,如按音调分为平、上、去声;按有无鼻韵尾分为阳声字阴声字等。
这是音韵学、语音学的知识。
但这个知识,在音韵学中彷佛没有明确过,乃至多有误解。
古人讲四声平上去入,把入声作为一个调类与舒声中的下层观点并列,使人莫名其妙。
今人更说入声从元代就已经消逝,派入四声中去了,只能去古汉语中探求。
实在当代多数方言中都保存有入声。
大体来说,入声是种短匆匆有力的读音。
它与舒声的差异是:舒声同一个音节(声母韵母拼合)有平上去三种可以差异词义的音调,它的音节与音调可以分离,与平上去三种音调分别组合形成三种读音。
而入声的音节与音调是一个整体,一个音节即是一个读音。
入声的读音依据该字在词语中的不同位置可能有所不同,大概情形是在句末(诗词韵脚)和节奏点(多音词末)处读若短去声(古人因此将其归为仄声),而在其他位置或读若短平声。
入声这种音调没有差异词义的浸染,因此可以认为入声是一种无音调语音。
古诗词中押入声韵的篇章必须用入声去读,否则该篇章就可能不押韵了,而且也没有了入声所表现出的感情和蔼氛。
本书末附录有拙作入声刍说,望与阅者共同磋商入声问题。

八 我们说过,诵读古诗词的最低哀求是押韵,入声韵在当代官话中已被打消干净,因此规复入声韵是本书首务。
前面已简要叙及。
下面我们再谈论其他古今音韵不同的地方。

1、 合口呼洪音与细音(撮口呼) 宋代韵图中把汉语音韵分为二呼:开口呼与合口呼,韵母或介音是u的是合口呼,别的的是开口呼。
二呼又各分为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也便是开口度大小有别。
一二等音称为洪音(一等重二等轻),其开口呼没有介音;其合口呼有介母u(即今音u\ㄨ),u还是模韵(赅上去)的韵母。
三四等音称为细音(三等重四等轻)。
其开口呼有介音i或韵母(支韵赅上去)是i,因此细音开口呼又叫齐齿呼;而细音合口呼w是三四等韵的介母和鱼虞韵(赅上去)的韵母,它开口度小且撮(捏偏也)着嘴唇,以是又称作撮口呼。
我们该当把稳的是:音韵阐微里的撮口呼指的便是合口呼细音w而不是后来的ü\ㄩ。
w这个音普通话中没有,它与洪音u押韵,听觉上是和谐的,有差异也不大。
这个细音w后来被异化为当代意义上的撮口呼ü\ㄩ,是在它前面加上i硬拼合成的,ü与洪音u 不押韵了,老国音中首次涌现了它。
与它同时涌如今老国音中的还有所谓当代舌面音j、q、x,它们与卷舌音er及zh、ch、sh都是满蒙化汉音的标志音,使之阑入汉语官话,是汉语国音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之一。

王力根据高本汉的假定承认有u、w两种合口呼介音,但暗昧其辞,说u用于一等合口韵,w用于二三四等合口韵。
传统音韵学一贯把一二等韵称为洪音,三四等韵称为细音,合口呼洪细音不同,就像开口呼洪细音不同一样。
这是基本的音韵学知识,但是为了用满造怪音ü\ㄩ代替合口呼细音w,当代音韵学家连基本知识也不要了,他们乃至说u、w可去掉一个,留一个就行了。
拨乱反正,规复细音合口呼在汉语官话语音中的应有地位,是本书的任务和应做的贡献。
“w”是本书利用的细音合口呼标记,凡是今音读ü\ㄩ的,本书都只管即便规复、标注成w。
实际上这个细音w本日仍广泛保留在晋音粤音等很多方言中,日语的u也应是从汉语中传过去的这个音。

2、尖音团音本是满文中的观点,尖音是指满文中的ji、qi、xi;团音在满文是gi、ki、hi,与汉语中见、溪、晓声母相同。
满人学汉话汉文,弄不清汉语见组细音字和精组细音字,就一概读成满文尖音。
为此有人专门写了一本圆音正考辅导他们辨别。
有文化的人辨清楚了,没文化的人仍辨不清或根本就不想去辨,满化汉音j、q、x(汉语里原来就有古舌面音j、q、x)就这样产生了。
他们再拿j、q、x去拼细音合口韵,所谓的当代撮口呼ü也出身了。
胡人学说汉语避难趋易是自然之理,对汉语语音作些改变也是正常征象。
舌面音比牙齿音发音随意马虎,他们把见精组音声母发成j、q、x也无可厚非,作为胡化汉音存在于北京俗音中,不阑入国语即北京读书音中也就无人干涉。
后来被塞入老国音中性子就发生了改变。
尖音团音这两个满文词汇后来被引入汉语,词义发生改变,尖音指精组细音字;团音指见组细音字,声母是g、k、h(今日仍存留在一些南方方言中),团音到了老国音中也变成了j、q、x。
一百多年习非成是,积重难返,本书只管无力回天,仍旧勉为其难。
在这些字下注上中古拼音(古韵罗马字)。
之以是不用汉语拼音,是由于汉语拼音中没有浊音字母。
为简捷计,与今音韵母相同者一样平常只标出声母,或声母带上本书采取的合口呼细音介母w,与今音差别过大者则标出全体音节(韵母或许与中古拼音韵母不同)。

3、 平水韵十灰含灰咍(音海阴平)二韵,开口一等咍韵ai古今无异,不作谈论。
灰韵是合口一等,音uai\ㄨㄞ,在音韵阐微中共有十九音,今音变成了uei或ei,与咍韵不押韵了。
与咍韵同篇的灰韵应读国音,需把稳个中的几个常用字梅杯雷堆推回等,韵母都是uai\ㄨㄞ。
当然如果全篇都是灰韵,用今音诵读也无不可。
九佳(赅上去)是二等字,音ai\ㄞ和uai\ㄨㄞ,开口呼与咍韵一样,合口呼与灰韵一样。
把稳个中见匣二母的字今音韵母变成ie(佳变为ia),如皆街解戒介界届(国音读gai),鞋谐(国音读孩)等的今音是错读,是把团音g、h变读成j、x造成的。
本日好多方言中这几个音仍读国音。
本书对韵脚处的这些与今音不同的字加了标注。

4、 平水韵十三元含元魂痕三韵。
元韵分开口三等(齐齿呼)合口三等(撮口呼)两类,魂韵是合口一等,痕韵是开口一等。
音韵阐微说:元“与寒删先为一类”,魂痕“与真文为一类”,“真文元寒删先合为一韵,犹存古韵之遗意”。
如果一篇诗词中碰着en、an并存,大抵是十三元韵,或个中之一是十三元韵,这时可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改变少数的读音即可,如原、源读若云,言读若银等。
(原源疑母,云喻母,今皆作零声母、ü介母)

5、 我们该当确信:古诗词都是押韵的,否则它不会流传下来。
如果碰到用普通话读不押韵的字,它一定另有国语读音。
本书对这些字都作了读音标注。
如美读米,蛇读啥等。
今之鲁音蛇就读啥。

6、 诵读古诗词首先哀求押韵,其次要讲平仄。
平仄能表现出诗词的抑扬抑扬和节奏,是表示诗词音乐美的主要成分。
本书对句末和节奏点处字的平仄作了提示。
多是今读平声的入声字,还有少量平脚处今读仄声的字。

音韵阐微的字音是标准国音,本书末附有个中常用字字表,个中入声字约一千二百个。
编者之初心,一则为读者欣赏和学写古诗词供应方便,二则使国人知晓汉语语音偏离正轨已一百多年,今应拨云见日,知国音正宗之所在。

十 我国因是文明古国而受众人尊敬,这文明的表现便是具有悠久的文化。
这文化的载体是汉措辞和汉文字。
汉语语音丰富多彩,笔墨独一无二。
赖有统一的笔墨,使四海之华族,古今之思想,互换无碍。
因有多种方言,使汉语语音幽美残酷,且能使古音保留存续。
用方言交谈,能表现出人际亲切感和乡土情怀。

为肃清方言隔阂,以利交际(书面及口头交际),须要人为制造出一套全民通用语,这通用语的制造原则有两条:一是领悟南北,二是贯通古今,即“兼有古今方国之音”。
唐宋明清都有与切韵一脉相承的由国家颁行的标准韵书。
这韵书是利用书面措辞(读书音,紧张是作文写诗)的规范和标准,口语交际(口语音)中采取之,即是所谓狭义的官话。
这官话与各种方言地位平等,任人自由择用,就像某种方言一样,它也是整体汉语的一个详细部分。

十一 本书正文内容,用四号宋体正体字,简化字用小五号宋体附于正体字后。
注释用小五号楷体字。
卷八词曲类韵脚字加粗。
为避烦冗,下列四个简化偏旁和八个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在其相应的正体字后不再标出。
讠〔言〕 饣〔食〕 纟〔糹〕 钅〔釒〕 贝〔貝〕 见〔見〕页〔頁〕 车〔車〕 门〔門〕 马〔馬〕 鸟〔鳥〕 鱼〔魚〕

十二 正文后注释字词的含义 1、音、今音:普通话读音。
国音:音韵阐微的读音。
2、读:相同读音。
读若:近似读音。
读、读若后面的字音是普通话读音。
3、入:入声字。
平、上、去;即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亦即今普通话中的一二三四声。
4、每篇的韵脚字都标注出平水韵韵类和字数,以帮助读者熟习平水韵及提高影象。

十三 本书注释和注音是为家长及辅导者而设,注释力求简洁。
注音采取的是中古拼音(古韵罗马字),w是本书采取的合口呼细音标记,与音韵学著作和邮政拼音中的w含义不全相同。

十四 本书编纂初衷是教幼儿学习、背诵古诗词,同时认识汉字。
当今国人不知国音乃至不识汉字正体,可悲可叹!
中老年不可救药,无伤大局;幼少儿希望是寄,国脉攸关!
复兴中华文化,从娃娃抓起!
本书当然可供古诗词爱好者不雅观览,亦可供音韵学研究者参考,限于水平,本书漏误在所难免,望读者专家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