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原句虽然是我们常理解的意思,但很多人不知道原文的出处。
实在这句俚语的原来叫“欲人勿知,莫若勿为”,这个原话前面还有一句,仅8个字,也很主要。

这句话出自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上书谏吴王》,原来的说法是“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后来到了明代的《增文广记》中才衍化为现在的样子。
这句话是指人做了坏事,一定会被人知道,这是疏导人要慎重行事。
前面还有一句是“欲人勿闻,莫若勿言”,这句话也同样主要,是劝人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要导致祸从口出。
那么当年枚乘为何会说这样一番话呢?

《上书谏吴王》是枚乘写给吴王刘濞的一封信,是一篇几百字的散文。
吴王是刘邦二哥刘仲之子,此人骁勇善战而又有野心,当年他坐断东南,招兵买马图谋篡位。
此时枚乘是刘濞的谋士,他不附和这种冒险的做法,便写了这篇书信规劝对方,结果是刘濞不听,败在了周亚夫手上。
本期就和大家截取这篇书信中的一段,让大家来看看枚乘所言有没有道理:

《上书谏吴王》(节选)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出自哪原话前面还有一句也很重要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这段话取自文中的第3段,也是全文最精华的部分,可谓字字珠玑。
我们把这段话分成3个部分,逐一来阐明。
第一部分写的是人和自己影子的关系,有人畏惧自己的影子和脚印,一瞥见它们就跑,结果跑起来影子却一贯随着人,脚印也越来越多,他不知道实在只要停下来躲在阴处,统统就全办理了。
在这段话中影子和脚印指代的是人做了坏事留下的痕迹,只有停滞为恶,才能影灭迹绝。
为相识释这个道理,作者的比喻是贴切而又生动的。

第二部分勿言和勿为,便是指人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毕竟天下没有欠亨风的墙。
这两句用了两个“欲人”、两个“莫若”,再加上4个“勿”,反复强调,增加了文章的张力。
第三部分也是一个很奥妙地比喻,“欲汤之凔”指的是要让热水不再烫,“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是指虽然有一百个人在打冷水浇,但却仍有一个人在烧火,末了“不如绝薪止火而已”翻译过来便是要降温只有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一个针言,出自《三十六计》,是个中的第19计。

在这篇《上书谏吴王》中,枚乘还有不少金句,这也让这篇散文成为了一篇集哲理与文学性为一体的妙文,流传至今。
文中表示的思辨精神令人惊叹,而个中的不少人生箴言,哪怕如今读来都是故意义的,大家可以找来原文通读一遍,相信会有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