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幼儿启蒙诗,画面感极强,有动有静,有条有理,俨然一幅田舍池塘净水白鹅素描绘。谁能想到,这首简洁明快、随处颂扬的《咏鹅》诗竟出自一位七岁的蓬葆稚子之口。
古代的“神童”大都出身贫寒之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不例外,他小时候家中养有一群鹅,他爱鹅放鹅,终日与大白鹅们相厮相伴。有客人至,欲试他的才学,便指着门前池塘里的群鹅,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一思虑,脱口而出。自此这首《咏鹅》成为经典童唱,在我们幼年朦胧的影象里咏之诵之,浮想联翩。
鹅,是乡间平凡的家禽,与鸡鸭们同圈同篱,竹篱茅舍旁或阡陌池塘边,常见大白鹅们淡定从容,大摇大摆走过来。小时候,你玩过小雏鹅吗?便是田舍春天里刚刚孵出的鹅苗,浑身黄艳艳的,那毛绒绒的软软的,摩挲着玩儿忒舒惬,那可是孩子们恋着的玩物呢。
“鹅黄”,脑海里溘然冒出这个词儿,这是什么样的黄呢?百度百科阐明为:鹅黄,中国传统色彩名称,淡黄色或微偏红的黄色。实在便是雏鹅绒毛的颜色,鲜嫩的黄,绒绒的黄。
古人以“鹅黄”引申为各种事物,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宋.王安石《半山即事》)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宋.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
“多事年年仲春风,翦出鹅黄缕。”(清.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这是指春柳春色;
“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鹅黄色未乾。”(唐.李涉《黄葵花》)
“深红浅紫从争发,洁白鹅黄也斗开。”(宋.苏轼《次荆公韵》)这是指花花草草;
“炉烟凝麝气,酒色注鹅黄。”(唐.白居易)
“嗟叹风骚今未泯,两川名酝避鹅黄。”(南宋.陆游)这是指新酿美酒。
春日里放鹅最惬意。小时候,我常常赶着一群白鹅去野外放养,鹅群在头鹅的带领下,排着整洁的军队,一起大摇大摆,“哦哦哦”叫着走来,到得埝东那片芳草地,它们伸长脖颈贪婪地啄食。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那情趣,颇似南宋田园墨客范成大诗里描述的意境。
碰着清波涟涟的小河或池塘,鹅们纷纭伸开翅膀,扑棱扑棱飞下水,在荡漾的碧波间游弋嬉戏,扎猛子、捉鱼虾。
腊后闲行村落舍边,黄鹅净水真可怜。
何穷散乱随新草,永日淹留在野田。
无事群鸣遮水际,争来引颈逼人前。
风吹楚泽蒹葭暮,看下寒溪逐去船。
唐代墨客李郢的一首《鹅儿》,写尽了浓郁的乡风乡情。
河水塘水清澈通亮,映照着岸上的树木、牛羊,也漂浮着纷纭散落的粉白梨花瓣、嫣红桃花片,与洁白洁白的大鹅们相互映衬,“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北宋.晁冲之《春日》)好一幅迷人的暮春图啊!
古代文人墨客爱鹅者不胜列举,演绎了许多文坛佳话。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生平爱鹅,与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浙江绍兴有“鹅池”,与山东临沂“洗砚池”相对应,都是书圣王羲之“临池学书”之处。有两则他与鹅的故事,读来颇故意思。
第一则故事说:有个老太太养了一只大白鹅,十分俊秀,王羲之派仆人去买,老太太不卖。他便邀约朋侪去不雅观赏,哪想到老妪听说大书法家要来,杀鹅待客,王羲之惋惜不迭。
另一则称作“换鹅帖”的故事。山阴县玉皇不雅观有个老羽士,希望得到一本王羲之手书的《黄庭经》,可已誉满天下的王羲之,怎会搭理他这窘迫困顿的老羽士呢?后来老羽士心生妙计,精心颐养了几只名种白鹅,专意到王羲之家门前放养。王羲之“偶遇”,十分欢畅,意欲购买,老羽士顺理成章提出了哀求。王羲之为诚所感,欣然应允,下了真功写毕,笼鹅而归。后人便将羲之书之的《黄庭经》称作《换鹅帖》。大墨客李白有感于此,写诗赞曰:“山阴羽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诗圣杜甫也是爱鹅之人。他大半生潦倒穷困,常常像个苦行僧,流落在异域,因而与下层劳动人民零间隔打仗,逐渐融入个中,也常常豢养鸡鸭鹅犬。他的诗词中,这类诗作不乏盎然情趣,比如写鹅的诗句有“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
杜甫与房琯是好朋友,房琯被罢免宰相时,作为言官左拾遗的杜甫上书反对,结果也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几年后,杜甫到汉州去看望被贬至此的房琯,可房琯高升调走了。闲得无聊,他去游览当地的房公湖,一气儿写了四首诗,个中两首是咏鹅的。
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
凤凰池上应回顾,为报笼随王右军。
这首《得房公池鹅》写的有点儿心伤可怜,前两句是写景,描写眠沙泛浦的大白鹅,像悠悠缥缈的白云。后两句引用两个典故,表达老杜摇尾乞怜的窘态。“凤凰池”,是中书省办公之处,当时老朋友东山再起,已经升任相称于宰相的职位;“王右军”即王羲之,便是“右军换鹅”的典故。两句之意为:老朋友呀老朋友,你是高升走了,我还在华州这个鬼地方呆着,你可别忘了咱们的老交情,转头来提携提携我,我老杜乐意追随旁边啊!
另一首就有点意思了,境界高了很多。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
客散层城暮,狐狸奈如何。
这首《舟前小鹅儿》把黄绒绒的一群小鹅写得俏皮可爱,看到船儿近了,生人来了,便纷纭引颈高呼,彷佛在斥责一样。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小黄鹅,刚刚羽翼未丰,不由令心生怜意的老杜担忧起来:如果遭遇狂风骇浪,它们弱小的身躯能反抗得了吗?一旦入夜无人时,狡猾的狐狸来了,这群小鹅该怎么办啊?老杜借此表达自己的遭遇,历经安史之乱之灾,刚有个安定之所,旋即又被贬谪,靠山不硬,山摇地动,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足为奇,唐代另一个重量级的墨客、号称“诗魔”的白居易也与鹅渊源颇深。他写有两首“鹅”诗,《鹅赠鹤》和《鹤答鹅》,以拟人化的口吻,一吐块垒,直抒胸臆。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这是《鹅赠鹤》的,措辞简捷直白,意蕴明晓——白鹅对仙鹤说:“鹤呀鹤,你倒是由于一剪清风飞上了天,我呢?我反而被人赶到乱糟糟、聒噪噪的鸭群里去了!
你看看,我俩有什么不一样的,不都是洁白的长颈,霜色一样的羽毛,还有殷红殷红的脚掌,我哪点不如你了,凭什么,凭什么啊!
”这个老白啊,你倾慕人家白鹤,表达怀才不遇,可也不能贬低田舍那一群任劳任怨、费力下蛋的花鸭啊!
右军殁后欲何依,只合随鸡逐鸭飞。
未必捐躯及吾辈,大都我瘦胜君肥。
这是《鹤答鹅》的,语意也是浅白直出——仙鹤对白鹅说:“鹅呀鹅,东晋的王羲之去世后你还能依赖谁呢?也只能与鸡鸭同圈同群,嘎嘎喳喳地飞也飞不高。未必我就会像你一样被宰杀敬拜,大约是由于我太瘦了,不像你生得那么肥美!
”实在,透过这两首普通易懂的“鹅”“鹤”诗,作者提出了一个严明的现实问题,便是如何选人用人、选贤任能,值得现今确当政者寻思。
鹅之清逸超然、警觉灵动,不由令民气生爱意。等到老了,我想回到乡下老家,临水盖几间竹篱茅舍,养上一群大白鹅,“眠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极浦云。”(唐.李商隐《题鹅》)“安得免沸鼎,澹然游清池。”(唐.吕温《道州北池放鹅》)就像爱鹅的古人那样,日日伴着清波白鹅,聆听鹅唱蛙鸣,与三两友朋饮酒赋诗,岂不妙哉!
作者: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玉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