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闭塞,通信掉队的古代堪称传奇一样平常的存在,难怪苏轼自己曾得意地说: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也正因如此,他的朋友涉及官场、文坛、宗教朋侪以及贩夫走卒等四大类。
不过苏轼对待朋友并非酒肉朋友,而是就犹如他写诗一样诚挚。还记得《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句吗?那种对朋侪的勉励和支持让人冲动。
作为好友,苏轼有时也不免和朋友开一些玩笑,比如流传千古的诗句“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便是苏轼调侃朋友80岁了,还要迎娶18岁的小妾。
梨花为白发,海涛为红妆,大略一句话就将两者之间的年事差距表示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还不是最经典的。苏轼后来信奉佛教,因此他结交了许多宗教朋侪,个中有一位姓王的道友虽然看上去风致高傲瘦骨如柴,但却六根不净,仍旧痴迷于女色。
苏轼对王道友六根不净的情形非常不满,可碍于朋友情面不好当面直接戳破,为此苏轼写下著名的词作《临江仙·赠王友道》来劝诫好友戒色。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紧张是将王道友夸赞了一番。
我们看诗句中的“凝然点漆精神”以及“试看披鹤氅”,将王道友的精气神表示得淋漓尽致。
而上部分的末了一句“仍是谪神仙”,直接将王道友捧上了天,说他如神仙下凡一样平常。可见这位王道友确实有种风致高傲瘦骨如柴一样平常的气质,不然苏轼这样的描写就有讽刺的嫌疑。
如果这位王道友确实风致高傲瘦骨如柴,那么听完上部分之后,一定是心花怒放,心情大好。
看到王道友开怀大笑之后,苏轼进入主题,连续利用“保器全真”、“风骚”、“惟爱”等主题思想非常光鲜的词语,直接劝告朋友,不要认为自己真的是神仙,实在保重身体,养精蓄锐才是王道。
至于风骚美谈,如何比得上道家纯洁?更不应该像曾经的司马相如一样,沉溺在卓文君的美色之中。
言下之意,若长久梦想享乐,一定会破坏自己的修行,那就得不偿失落了。
王道友听完之后颇为感慨,随后以此为戒,从此再也没有梦想女色。
人的生命有限,文化的传承无穷。
苏轼去世后,他的这首词由于诙谐有趣,就流传了下来。
不过男子看后会心一笑,而女子看后却颇为生气。
实在男子看后,会被词作中的诙谐诙谐逗笑,毕竟同为男子,那种性别之间的默契感还是有的。
至于女子看后却有着不同的意见,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间明明是非常美好的爱情故事,然而却被苏轼拿来当戒色的反面教材,这让女子们颇为生气。
实在古代女子都非常倾慕卓文君,她们都以卓文君为榜样,都想拥有一位司马相如这样的相公陪伴生平。对付感性的女子来说,她们在古代的地位本来就低,绝大部分男子也非常霸道,女子在家险些没有话语权。
简而言之,卓文君便是她们心中的爱情希望,乃至是一种崇奉。以是也怨不得女子看后会生气了。
实在重新阅读全词会创造,词的主题思想是在寻仙问道之上,在古代的宗教思想中,爱情被视为“空”,也便是没有的意思。
以是从这个角度去看,苏轼写这首词,并没有刻意诋毁卓文君的意思,而是从修道的角度去解读爱情的实质。
当然,由于古代女子险些没有接管过教诲,寻仙问道者更是少之又少,自然无法理解词作之中的详细含义,生气也就在所难免了。
参考资料:《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