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武 秋游叠石溪

秋日当头照,闲游宜阳去。
寿安有里沟,神林绝妙处。
叠石溪流泉,叮咚声婉婉。
足踏谷流石,不见古泥丸。
泥钧遗留地,司马雍庄园。
偶居空隙客,奔波无定日。
心有空余地,身偏岂由计!
匆匆一别过,留下足印迹 。
昙花一现在,年年景追忆。

张亚玲

可惜宜阳一片秋

国庆里沟探幽喜洋洋

国庆假期,几个文友相约出游,地点就在家门口:县城之南的李沟山区。

天空薄阴,阳光柔柔,是适宜出游的好天气。
我们骑着电动车,南出县城进入李沟。
劈面是一片绿意盈盈的公园。
两年前这里还是李沟煤矿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啥时候旧貌换新颜,变成花艳草绿的公园了?

我们顺着西南方向走,很快到了二里庙。
路边杂草丛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二里庙瓷窑遗址。
这里便是我们要探访的地方。

踏着杂草,走近石碑,我用手抚摸着每一个字,仿佛在抚摸迢遥的历史。
碑后是农田,用碎陶片瓷片堆积成高高的地边。
同行的张晓武老师和侯志涛老师对这里有过研究,他们说那不是地边,是曾经的瓷窑墙。
如今瓷窑已经消逝,只有这些碎瓷片陶片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低头,脚下就有碎瓷片。
我拾起一块,便是家用的那种陶瓷罐碎片。
我们认为这该当是近代的东西。
张老师说至少在清朝期间,这里还有瓷窑。

宜阳县陶瓷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
据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期,宜阳已有丰富的陶文化,从西汉到五代,宜阳陶瓷业一贯很发达。
北宋《元丰九域志》载,“西京洛阳瓷器为贡品”。
《宋史·地理志》载,“河南府贡瓷器”。
而河南府(今洛阳)的瓷器作坊紧张在宜阳。
目前在宜阳县创造两个区域的宋代瓷窑遗址,即二里庙宋代瓷窑遗址和宜阳西街宋代瓷窑遗址。
二里庙宋代瓷窑遗址位于宜阳县城关镇二里庙村落一带,以烧青瓷为主,兼烧白瓷、白底黑花瓷、黑瓷、黄瓷等,是研究宋代汝瓷的主要窑口之一。

离开遗址碑,我们向西走了一段路,拐上北边的土路,走进农田。
站在田地里,我们环视四周,除了地边的碎瓷片,一点也看不出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我想象着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这里排列着一座座瓷窑,人们往来如梭,繁忙有序,热闹非凡,在缕缕青烟之中,一件件或精美、或朴实的瓷器新鲜出炉,被运往全国各地。

为什么这里会有瓷窑?侯老师指着对面的青山说,这里山上的土质非常适宜做陶瓷,生产陶瓷所需质料的95%以上可就近取材。
周围林木茂盛,能知足木炭所需。
这里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正是生产瓷器的空想之所。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更迭,陶瓷行业走向了当代化,这里的瓷窑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终于消逝在时期长河中。
瓷窑被平整成良田,沧海桑田的变迁里,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宜阳的秀美风景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
宋代时,邵雍看到宜阳叠石溪一带风景秀美,就在此建庄园,他的《九日登寿安县锦屏山下宿邑》中写道:“并辔西游叠石溪,断崖环合与云齐。
飞泉亦有留要意,肯负他年尚此栖。
”可以看出邵雍是打算在此长住的。
司马光与邵雍交好,来宜阳拜访,不想他也被宜阳这一带的景致所吸引,“多游寿安山,买瓷窑畔为安歇之地”。
建好后他就约好友范镇参不雅观同游叠石溪,于是他们写下一应一和的《叠石溪》的诗词。
范镇的《叠石溪》:“昨旦愁风色,目前喜日华。
从容下官道,迤逦见人家。
盛服缘崖看,焚喷鼻香满路遮。
樵柯成市井,陶穴乃生涯。
春石声相应,沉泥处或漥。
累墙甆隐辚,开径石槎牙。
柴积高于阜,钓槃疾甚车……君如别业就,后会固无差。
”司马光的《和景仁叠石溪》:“溪边有村落,未始识纷华。
去县只数里,居民踰百家。
山腰荒径转,谷口翠微遮。
老木纷无际,重峦浩莫涯。
力穷纔到顶,势尽復成洼。
不定云烟色,难名药草芽。
……已买渔樵舍,毋令后约差。
”从他们一唱一和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出北宋期间宜阳瓷业的盛况。

叠石溪在何方?我们顺原路返回,到李沟口,折向东南方向进山。
一起上,左边是高高低低的山崖,右边是深谷。
峰回路转处,有一片岩石突兀面前。
岩石如一壁巨大的屏风,层次光鲜,颜色富于变革,从下向上,黄、赭、蓝、灰、红,还有说不出来的颜色。
王老师风趣地说:“看,巨型蛋糕!
”我们在笑声中,不由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值得我们惊叹的还有岩石上的一棵树,不知道是什么树,不粗壮,却也枝繁叶茂,它长在半山腰,从岩石中汲取养分,一每天,一月月,一年年,春荣冬枯,何等顽强!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只有深深地敬畏。

正由于这份敬畏,这些年,人们对山林的砍伐停滞了,在山上采石的行为停滞了,还大山以本来的面孔。
虽然已近深秋,但是山上依然满目绿色,浓郁的绿与天相接,朵朵白云彷佛绣在绿毯上,悠悠地,宁静而美好。
几树黄叶几树深红点缀其间,让山有了画的意境。

叠石溪呢?“我们便是沿着叠石溪在走啊。
这条山谷便是叠石溪。
”侯老师笑着见告大家。
听,有水声哗哗传来。
走近路边,往下看,一条小溪悄悄地在山谷的石头间蜿蜒。
小溪在山谷,我们在山腰,小溪时而隐蔽在草丛绿树间,时而露出窈窕身姿。
在一处路边,我们向下望,小溪里整整洁齐排列一行青石,目测有一米旁边,靠近水平面处,都有一道白线,是水长期冲刷的结果吧?

侯老师说,十几年前,他曾经骑着自行车带着四岁的儿子到山上玩。
那时的路很窄,是名副实在的山路,能过架子车,尘土飞扬。
一边山崖,一边深谷,儿子很害怕掉到山谷里。
现在人们劈山开路,修出了宽宽的水泥路,路上时时有小轿车驶过。
宽阔的大路,连接起大山和表面的天下。
这条水泥路像一条白带子,逶迤飘飞在崇山峻岭间。
我们不由得大声唱起来: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大路转过一个弯,一壁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在青山绿水间,五星红旗特殊能干。
近了,走到一个大院落外,我们瞥见门外牌子上写着“大雨淋村落委会”,大门两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院子里有几个人走动。
村落委会对面路边有一间平房,门外一位老人正在剥玉米,金黄的玉米粒在他部下哗啦啦欢唱。
我们问他,村落委会后面是学校,现在还有学生吗?他说没有了,都到城里上学了。
大雨淋村落也整体迁居到县城了,留在村落里的人很少。
我们一起没有见到村落落,村落委会东边的山上,远远地看到险些人家,红漆大门紧闭着。
群众离开了,村落委会还在,五星红旗飘扬在村落委会上空,永久召唤着游子莫忘乡土。

从平房阁下逐步走下去,我们到了小溪边。
一起追逐寻觅,现在我们站在了小溪中的石头上。
溪水浅浅,清澈见底,一只螃蟹

老人说前面不远处有水库。
这激起了我们的探险希望,沿大路连续前行,转了两个弯,一座白色楼房赫然涌如今面前。
路的右边是一湾碧水,绿得无法形容,像一块透亮的无暇翡翠,或者是仙女欠妥心掉落的装扮镜。
有人吟诵起了朱自清师长西席的文章:梅雨潭的绿啊——这便是水库了?不大的湖泊,是专门蓄水的。
草木倒映水中,水因草木而碧绿,草木因水更葱茏。

两座小石桥静卧在水上,一曰横山桥,一曰十字河桥。
桥栏杆上雕刻着莲花等图案。
桥东边是一片树林,方案有序。
我们看到院子里有工人,就上前讯问,这座四层白楼是干啥用的。
工人说这是一个养老机构,正在培植中。
前面的树林里种着桃树、核桃等果树,还有许多花树。
我们夸奖这个地方选得好,青山绿水可养性,春有桃花夏有果,秋赏红叶冬不雅观雪,真是世外桃源,别有洞天。
当年司马光和邵雍的别墅可有这么美好的环境?

站在小桥上,凭栏了望,所有的尘凡世事都如一缕白云轻飘飘随风远逝。
两只白鹅优雅地游进我们的视线,它们悠然自得,仿佛是深山隐士,全然不理会我们的惊叹与拍照。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小雨不须归。
”此情此景,唯有这首诗写尽心声。

路还在延伸,我们的半日游就要结束。
归途中,我们意犹未尽,走过五星红旗,走过高高的石崖,走过石上树,我们不谋而合发出感叹:走遍大江南北,最美还是家乡宜阳。
只要长于创造,到处都有美景,何须去挤人流,赶车流?司马光是至心喜好宜阳的,且听他的《游神林谷寄尧夫》:“隐士有山未尝游,俗客远来仍久留。
白云满眼望不见,可惜宜阳一片秋。

宜阳的美景在他的诗篇中千古不朽,如若他盛世重游,他定会再次绝不犹豫地买房置地,扎根宜阳!

出得山来,走到了李沟口,公园里有一艘巨大的彩色帆船模型,上面镶着一行字:“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
”回顾身后的崇山峻岭,我们再次感想熏染到这句话的分量,体会到这种理念与行动带来的幸福感与得到感。
我们在帆船前留影,把宜阳的美好定格在照片上,也深深埋进影象中……

策划/周百涛 导游/责编 侯之涛 资料讲解/张晓武 图片/昌谷驿站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