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山赤壤(5),地近黔湘(6),山灵水秀,孕育一方:九宫十八庙(7),殿堂烁奇光;六家十九井(8),仙盐化琼浆。
大院说书,东阁草堂,南华戏楼,川戏坐唱(9)。
猛回顾,置县涪陵,汉武帝英姿飒爽(10);迁府定位,五省中央在大唐(11)。
却又见,郁隐士氏,豪杰辈出——“慕林小草支福田,十八相送杨通泮,笔录暴行王伯宇,黄埔军中李白英,留学立校高士栋,洁己爱民王伟堂”(12)。
郁山奇事,世代相传,柳河东趣写苍山猛虎看破黔驴技穷(13),黄庭坚大书‘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之内皆弟兄。
’(14)更有威武神兵从天降,一代元勋是贺龙
(15)妇孺皆知文豪旧迹,勤学成风,著书最尚;家喻户晓将军明政,德媲宗韩(16),激情高昂!

不世泉盐,天下无双,盐兴百业(17),居安四乡。
掘井术,高下内外俱参详;卤盐水,集炼缩煮全装潢;制盐丹,遗迹遗址遗天荒(18)。
天荒不敷信,来日方是长,郁山春水正多娇,彻夜达旦战苍茫。
挥汗成雨、举袂为荫,天下熙熙,你来我往,日不雅观千人拱手齐做生意;耀如日间、熠熠炫彩,天下攘攘,照映郁江,夜览万盏明灯炬市场。
(19)

一曰食二曰住,三曰民俗四遗物:食而不腻,酥翠软喷鼻香,擀酥因而贡上皇;玲珑剔透,滑嫩爽口,苕粉南北名声扬;鸡豆花、都卷子,糯米糍粑带三喷鼻香,过往商客自多尝。
(20)走马角楼土家院,吊脚苗宅封火墙,石刻柱、喷鼻香木房,沉园古井雕花窗,巧夺天工绘檐梁。
(21)葛天氏,乐已亡,目前土、苗存独方,摆手舞、采花山,山歌民歌唱异样。
(22)诗宗衣冠冢,唐朝太子墓,元帅政德碑,汉砖碑刻不知数。
(23)

郁山之郁,浑然天成,甘之如饴,民淳风正。
或谓:“郁山之山青兮,智者登而高叹;郁山之水绿兮,仁者泛而自谦;(24)郁山之石秀兮,道元乐而不归!
(25)郁山之洞奇兮,霞客往而不返!
(26)”鸟语炊烟,牧笛夕阳,空谷回绝,轻舟荡漾,奇峰秀水,乌江画廊。
(27)噫!
滚滚尘凡,日月逐浪,世间瑶池,郁山风光!
郁山之郁尽在薇薇乎!

开州区作家邹刚郁山赋

注释:

1.彭水,隋代以前,今郁江称彭水,因彭人(板楯蛮)居此而得名。
汤汤(shangshang),形容水势浩荡。
盐泉飞扬,极言郁山盐泉之多。
蚩尤,苗族世代相传的先人,因拥有解池的盐而强大起来,在涿鹿与黄帝战(有学者认为,蚩尤与黄帝战的根本缘故原由,是争夺今山西解池的盐。
《太平天地记?卷四十六》:“解池……蚩尤之封域”)败后,余部向西南流徙,郁山后灶河岸曾建有蚩尤庙,被尊为“咸泉龙王”,为蚩尤部落开拓郁盐的证据。

2.郁山镇号“千年古镇”,历时甚久,故言“千年之更替、百世之沧桑”;苗族和土家族,是郁山紧张的少数民族。

3.峥嵘,指某人头角暂露,现在多用于指战役年代。
郁山夏商至春秋为巴国主要经济命脉,战国期间,郁山以其主要的计策地位为群雄所觑,先后为楚、秦所掠,彼此征战激烈。
幽幽,历时漫长。
郁山盐业开拓利用史达5千余年,自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置涪陵县至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黔中道,郁山先后为县、郡、州(相称于地级行政机构)、道(相称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所在地。

4.自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置玉山镇至今,建制镇历史长达777年。

5.赤壤,一语双关,既是实指郁山镇多有赤色土壤的特色,也暗含郁山镇当年在贺龙元帅的影响下,赤色文化氛围浓厚。

6.湘,湖南;黔,江西。

7.九宫十八庙,指万寿宫、文昌宫、禹王宫、紫云宫、万天宫、南华宫、巧圣宫、三圣宫、玄天宫等九宫;蚩尤庙、开元寺、壁山庙、文庙、武庙、龙王庙、奎星阁、雷祖庙、桓侯庙、乾元洞、马王庙、白池寺、天池寺、寿井寺、茶店寺、回龙寺、喷鼻香山寺、长江寺等十八庙。

8.六家,指支、曾、童、苏、陈、刘六家熬盐大户;十九井,指飞水井、鸡鸣井、老郁井、鹁鸠井、楠木井、母井、龟龄井、黄玉井、正井、斑鸠井、新井、古源井、逢源井、皮袋井、蚌壳井、猴子井、凤仪井、歧井、贻兴井。

9.大院说书,当地称“说怀书”; 东岩草堂,为支家所建,个中藏有奇书三万卷;南华戏楼,指南华宫等寺院的戏楼,逢年过节都有戏班子演出节目;川戏坐唱,当地称“围鼓”。

10.西汉武帝建元元年(—140)建涪陵县于今郁山。
11.唐代,州县两级都定在了彭水;五省中央,指黔中道所辖(今渝东南、鄂西、湘西、贵州大部、桂北,面积约三十万平方公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央。

12.支福田(1832~1881),郁山镇拔贡,官至清政府武库司主事,著有《慕林小草》诗五卷,未及付梓而逝。
《彭水县志》有传。
杨通泮(1889~1929),郁山镇人,会做烟花,能显示《祝英台与梁山伯》戏中的“十八相送”等场面。
《彭程度易近族宗教志》有传。
王伯宇,名社松(1856~1917),郁山镇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应试,正遇“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将所见所闻的联军暴行记下,事后,将所记上献朝庭。
后中进士,出任常山知县。
李白英(1905~2001),郁山镇人,青年时入黄埔军校,被编入北伐军转战到武昌,参加辛亥革命,后任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宣扬组长。
《郁山镇志》将为他立传。
高士栋(1853~1924),郁山镇红光村落大田湾人,曾留学日本,返国后任教于川东师范,后回郁山任县立小学校长,为彭水学校分班传授教化及开设体育课的创始人。
《彭水县志》有传。
王伟堂,名光棣(1854~1901),郁山镇人,清代进士,曾任广济、公怎知县,洁己爱民,在县衙门上书联息讼:“告难堪,诉难堪,想到作难时闹官房,劝吾民忍忍忍;士有事,民有事,得闲处事外论人品,比本县高高高。
”又一联云:“县令七品官,官有何荣,不见官斯为上策;堂上三尺法,法勿可犯,莫犯法便是年夜大好人。
”去世于任上,县民闻讯痛哭,上千人为他送柩。

13.唐朝文学大师柳宗元根据黔州的趣闻所作《黔之驴》。

14.原句为“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之内皆兄弟”,黄庭坚曾谪居郁山,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这是他在郁山(当时称黔州)所写《竹枝词》中的名句,为众所乐诵。
此处为救韵,而改变原诗。

15.开国元勋贺龙元帅于1922年率部进驻郁山,在郁山期间,贺龙部队军纪严明,废除苛捐杂税,重办奸商恶霸,兴办小学堂,深受群众推戴。
贺龙离开郁山后,郁山群众感其德政,集资修怀龙亭,并立石碑一块,上书“德媲宗韩”四字。

16.此处用的互文润色手腕,是说韩愈和贺龙的业绩,全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7.盐业的发展,带动了郁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其它家当的兴起,尤其是商贸、煤炭、运输、饮食、制造、建筑等家当。

18.郁山漫长的盐丹开拓史,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盐井挖掘、保护,卤水采集、提炼,盐水浓缩、蒸煮,食盐包装、运输的独特技能和炼丹工艺,制盐炼丹工具制造技能,盐泉保健功能研究,同时留下许多与盐丹有关的遗迹遗址和幽美的传说故事。

19这两句是极言炼盐的劳碌和商业的繁荣。

20.郁山饮食文化:长期处于区域中央城镇,在盐业的推动下,城镇商业,尤其是饮食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以一大批特色食品的生产、制作为紧张内容的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
产生于清嘉庆年间的郁山擀酥薄皮厚馅,酥脆喷鼻香软,食而不腻,曾为皇室贡品;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的郁山晶丝苕粉,晶莹剔透,滑软爽口,蜚声南北;鸡豆花、三喷鼻香、都卷子、糯米糍粑等更是隽誉远播的地方食品,深受当地民众和过往客商的青睐。

21.郁山建筑文化:盐业经济的强大支撑,使郁山为中央的大片区域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风格。
走马转角楼的四合院,高墙的土家大院,吊脚楼的苗宅,封火墙高耸的石街……木构的瓦房,雕花的窗棂,石雕柱础,花园古井,穿逗图纹,奇檐翘拱,明清气息,迎面而来。

22.郁山民俗文化: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相互溶合,共同创造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以土家“摆手舞”和苗家“采花山”为代表的民族舞蹈,千百年流传不衰的苗家民歌和土寨山歌,具有光鲜特色的苗、土衣饰,婚嫁、寿庆、丧葬、敬拜仪式,生产生活用品,构成了范例的郁山民俗文化。

23.郁山文物遗址:历史上不少名人志士曾留足郁山,唐废太子李承乾、大臣长孙无忌、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先后流放于此,1922年至1924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元帅率部进驻郁山。
目前列入各级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近十处,个中黄庭坚衣冠冢、唐太子李承乾墓、贺龙德政碑、古盐井都十分宝贵,同时汉砖汉墓、历代碑刻、旧式建筑比比皆是。

24.“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郁山山水旖旎,令人神往流连。

25.郦道元(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郦道元从少年时期起就爱好游览。
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朋侪游遍山东。
做官往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把稳勘察水流阵势,探溯源头,并且在空闲韶光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他生平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事情,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6.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江苏江阴人。
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他经30年稽核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落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不雅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稽核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述中原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笔墨幽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27.自古以来,郁山这方水土便养育了一方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郁山公民,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纯朴民风,村落庄到处呈现出一派悠然宁静,夕阳牧笛,鸟语炊烟的田园风光,城镇则展现出一派古榕依楼,小桥流水,童叟泳归的小镇风情。
同时,郁山境内的三条各具特色的河流,更是形成了青山、绿水、奇洞、秀石于一体的郁山风光带,成为千里乌江画廊上的一颗明珠。

关于作者

邹刚,别号邹富,笔名正亦邪, 男,1986年农历6月4日出生,开县人,不厌阅读古诗词歌赋,偶有劣作。
尝以蜉蝣自比,浮沉人间。
多以自然为伴,纵情山水草木,钟爱雨露霜雾白雪清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