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直追《诗经》、《离骚》的比兴手腕,清扬婉丽的辞句,抒写了南宋公民企盼国家统一的血泪心声,同时也表达了失落去国土的沉重追怀。

全词抑扬抑扬,沉郁中带着激愤。
读来催人泪下,动听至深。
因此梁启超评此词:如此大声镗鞳,(前)未曾有也。

有学者认为,辛弃疾此词抒写爱国情怀,兼有杜甫《长江二首》之长,表达了惆怅情思,可与李白同调词媲美,堪称词中宝贝。

一、《菩萨蛮·题江西造口壁》赏析

《菩萨蛮·题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俯瞰江水写一首菩萨蛮堪称词中瑰宝媲美李白杜甫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作意译:

郁孤台下清澈的江水中间,混有多少“行人”的眼泪啊。
回忆当初,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来到这里。
带泪回顾望故都,离家何止千万里之遥。
中间万山阻隔。

可是,那青山怎么遮得住,“行人”想要归家的望眼欲穿呢。
那些山,更挡不住滔滔江水,昼夜向东流去。
夕阳下,我心怀无限愁绪。
偏在这个时候,又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鸟的叫声。

这首词中“郁孤台”三个字,既是地名,又很奥妙地奠定了全词伤感的叙事基调,令人一望生愁,历来广受好评。

个中第二句“中间多少行人泪”,据南宋《鹤林玉露》先容,是讲当初的隆祐太后,被金人追赶连夜渡江亡命的故事。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金人兵分两路,大举南侵。
隆祐太后与南宋高宗分头躲避追击。
经由两个月的亡命后,隆裕皇太后渡江来到造口这个地方,身边随从只有不敷百人。

为了避险,她只能放弃乘坐的龙舟,选择坐着农夫的肩舆逃命。
母仪天下的太后,尚且沉沦腐化至此,当时老百姓的情形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因此,这里写的“中间多少行人泪”,就不仅仅是指隆祐太后个人和身边随行职员怆惶的眼泪了。
当时那“行人”的眼泪,既是指1129年前后,饱受战火折磨的宋朝百姓的眼泪。

同时,也代表了截年夜公元1175年,与辛弃疾同时期,统统愿望洗雪国耻,愿望国家统一的公民,四十余年来留下的悲愤、屈辱的眼泪。

这些眼泪之多,已经汇聚成了赣江的江水。
在这里,赣江本来不是向东流的,但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还是写成了向东流。

大约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自李后主后,“一江春水向东流”自带了说愁的喻意。
二这天出东方,东方代表正朔。
杜甫有诗云:“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
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以是,辛弃疾一定要赣江的江水东流,不但是为了押韵,紧张还是为了表达这些眼泪,滔滔滚滚不尽,绕过青山的遮挡,重返汴梁故都的决心。

词中的“西北望长安”,实在望的并非长安。
长安在宋代以前,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以是这里的长安指的是故都,也便是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与辛弃疾同时期的南宋爱国墨客陆游,偏爱写“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写的是沦陷区的公民愿望国家统一,辛弃疾则写南宋公民渴望重返北面的故都,也是同样的意思。

前面都是在写远处,回顾过去,放眼江山。
末了辛弃疾笔峰一宕,写回了现实。
以当时南宋的整体情形,想要收复失落土谈何随意马虎啊!

暮色之下,面对浩荡的江水,他把赣江想象成了长江。
二心坎只恨不能即刻渡江,与金人一殊死活!
然而此时,他的耳边却响起了鹧鸪鸟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

二、隆祐太后传奇往事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辛弃疾奉旨到江西平定茶商赖文正的叛乱。
同年六月,辛弃疾到江西往后,立即动手平叛,以是他忙得连给自己的“后台”曾觌写信问安的韶光都没有。

到了同年八月,茶商赖文正的叛乱被平定往后,辛弃疾才有韶光出去旅游。
当时他写下这首词的韶光,差不多正是四十年前,隆祐皇太后亡命至造口的同一韶光。

词中提到的“行人”,便是指的隆祐太后,即宋哲宗的原配昭慈圣献皇后,也便是人们常说的孟皇后,她也是宋徽宗的嫂嫂。

孟皇后出身官宦世家,十六岁的时候,被宋哲宗的祖母指婚给宋哲宗当了皇后,但是宋哲宗爱慕于刘婕妤。
后来宋哲宗亲政,刘婕妤得宠,更加不把孟皇后放在眼里。

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孟皇后的女儿福庆公主得了重病,药石无灵。
孟皇后的姐姐病急乱投医,居然差人拿着一些符咒道具进了宫。

孟皇后创造往后,虽然立时把东西藏了起来,但是后来福庆公主短命,宫人替公主做法事的时候,又把这件事暴露出来,被刘婕妤捉住了“痛处”。

于是,毒辣的刘婕妤趁机向宋哲宗进言,说孟皇后暗中行“巫蛊之术”,是谩骂天子早去世。
由于孟皇后是宋哲宗逝去的祖母指婚,而宋哲宗与他祖母向来政见反面,抵牾很深。

同时,孟皇后家族又一贯支持元祐旧党。
以是,宋哲宗祖母一去世,朝中的新党就联手宋哲宗和刘婕妤,一起设计把孟皇后给废黜了。

但是宋哲宗寿数不长,二十五岁就病逝了。
以是宋哲宗去世后,宋哲宗的养母向太后,也便是孟皇后的婆婆,替她规复了皇后的名份。

没想到,宋哲宗的弟弟宋徽宗继位往后,又开始打击元祐党人。
孟皇后也再度受到了牵连被废黜,末了还被赶到了瑶华宫去当女羽士。

直到靖康初年(公元1126年),孟皇后居住的地方持续赓续地失落火,于是她就搬到弟弟家中居住,躲过了第二年的“靖康之变”。

后来金人打下汴京,把皇宫中在籍后的妃嫔和大臣全部抓到了北地。
当然,那时的孟皇后由于已被废黜多时,以是侥幸逃脱,也算是老天开眼了。

接着,张邦昌在金人扶持下称了帝。
结果金人一走,张邦昌就把孟皇后请去,还政于宋。
宋高宗赵构在南渡建国往后,尊她为太后。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人一起南下,连续追击南宋小朝廷,并且接连攻陷了南宋的建康、扬州,宋高宗赵构被迫逃到了杭州,然后又被逼到海上流落数日。

进入杭州后,在扬州溃败中拥兵数万却不抵抗的王渊横行霸道,激起了军民不满。
宋高宗不仅不惩罚,反而还提拔了王渊。
此举引发了苗傅、刘正彦等人的不满,结果爆发了兵变。

兵变时,有人劝孟太后立宋高宗三岁的儿子赵旉为太子。
结果被孟太后谢绝了,她说:“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复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

看得出来,孟太后是一位有大聪慧和远见的精彩女性。
朝中怀有异心者无不蠢蠢欲动,于是鞭策她立三岁孩童为太子,恰好垂帘听政,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孟太后深来岁夜义,她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宋朝的根基还在。
就像汉朝的希望在光武帝刘秀身上,晋国的希望在重耳的身上一样。
何况,妇人抱三岁小儿,何以令天下?

孟太后见识超凡,因此被《鹤林玉露》称为:“盖(南宋)复兴之一助也。

结语

辛弃疾填词好用典故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他晚年填的一些词,由于用典太多,常常为人诟病。
但是这一首《菩萨蛮》,用语却非常浅近。
这是由于他没有用典故吗?实在不然。

这一首词中,至少暗用了两个以上的典故,但是由于都用得非常奥妙,典故本身和词的内容结合得太好,以是让人基本看不出来。
个中一个典故,便是前面提到的孟太后的传奇故事。

孟太后乘坐龙船,事实上是代替天子吸引了追兵。
她被金兵一起追赶着,从南京逃到了江西的赣州。
末了追兵越来越近,眼看陷入绝境。

太后身边的侍从也都逃散得不敷百人,末了她只能乔装成农妇逃跑。
想想看,南宋开国的时候是多么不随意马虎啊。
以是辛弃疾用清江之水比喻几十年来,这个国家的公民流下的眼泪。

中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是绝妙的句子,后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暗用了李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替深来岁夜义的孟太后及所有宋人作了代言。

词作以“江河行地”,映射“日月经天”,暗喻《易经》名言“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充分展现出了辛弃疾北伐复国的壮志年夜志。

以是辛弃疾这首词被梁启超赞为:“神行外溢,潜气内转”、“大声镗鞳,前所未有”。
因此说它在词史上,堪与李白杜甫之佳作媲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