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篇
农业
【救荒不如备荒,备荒莫如急农时】出自清代魏源《吴农备荒议》。农时:指春耕、夏耘、秋收三个季候。意思是:与其等灾荒来了再想办法补救,不如早防备灾荒,而防备灾荒最好便是捉住农时。
【村落庄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出自宋代翁卷诗《村落庄四月》。插田:插秧。意思是:在村落庄,四月间闲着的人很少,由于刚忙完了蚕桑,又得立时去插秧。描写了农事的繁忙和农人的费力。
【无奈今年又苦旱,塘水少于衣上汗】出自清代赵俞《踏车曲》。意思是:无奈今年又逢大旱,水塘里的水乃至比衣服上的汗水还少。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出自宋代虞似良《横溪堂春晓》。染:指东风将秧苗吹绿。意思是:东风吹来,绿绿的秧苗一望无际,连白鹭飞来都没有地方落脚了。描写了秧苗茂密兴旺的景象。
【雇主稻熟早芟草,西家豆稀
【田家何待春禽劝,一朝早起一年饭】出自宋代邵定翁诗《插田》。春禽:布谷鸟。意思是:种田的人哪里用得着等待布谷鸟来敦促耕种呢?每天早起,关系到一年的用饭问题啊!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出自《淮南子•修务训》。意思是:禾苗从春天开始成长,但还必须有农人对其费力劳作,多下工夫,才能让五谷得以良好的成长。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出自宋代张耒诗《感春》。妇子:妇女和孩子。意思是:年景好了,妇女和孩子都感到特殊快乐,太阳刚一出来,牧童就赶着牛羊到各处放牧。描写了丰年时农人无比欢快的情景。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出自晋代陶渊明诗《移居二首》。纪:经营。意思是:人的衣食须要自己经营,只要付出劳动,田地是不会欺骗我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出自唐代张九龄诗《感遇》。岁寒心:耐寒的特性。意思是:江南的丹桔,经由了冬天还依旧常绿,不是由于南方的景象温暖,而是由于丹桔本身就具有耐寒的特性。
【田舍田舍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出自宋代陆游诗《乐池田舍》。市朝:交易场所或官府治事的地方。意思是:农耕之家是最快乐的,不像那些做生意的人或官府的人为了金钱地位而凶暴的争夺。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出自唐代杜甫诗《兵车行》。无东西:指庄稼成长得凌乱不堪。意思是:即便有健壮的妇女能拿锄掌犁,田里的庄稼还是长得凌乱不堪,排不成行。诗句揭示了兵荒年代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危害。
【昨夜新雷催好雨,蔬畦麦陇最先青】出自宋代徐玑诗《新春喜雨》。意思是:昨天夜里一声春雷,下起了一场春雨,菜畦和麦垄最先呈现出一片青绿。
【莎衫筠笠,正是村落村落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镇出得齐】出自宋代卢炳词《减字木兰花令》。莎衫:蓑衣。筠笠:笠帽。惭愧:难得。意思是:农人们身披蓑衣,头戴笠帽在田间紧张地劳碌着,这正是家家户户农忙的时节。千畦的绿水中,细嫩的秧苗长得出奇的整洁,真是难得。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出自清代阮元《吴兴杂诗》。意思是:水深的地方适宜种菱,水浅的地方适宜种稻子,而不深也不浅的地方适宜种荷花。诗句描写了江南的俏丽和富庶,反响了劳动人民充分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环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出自唐代李绅诗《悯农》。意思是:农人在炎炎的烈日下锄地,汗水点到了禾苗下的田地上。可是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食品,每一粒都是如此辛劳得来的呢?
【稻花喷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意思是:田里稻花飘喷鼻香,蛙声阵阵,彷佛在见告人们今年是个丰收年。此句生动地表达了墨客对丰年的喜悦之情。
【天为之农,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出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农:耕种。意思是:上天给了我好机遇耕种,而我不耕种,也就不会收成到粮食。
【春不夺农时,则有食;夏不夺蚕工,则有衣】出自《新唐书•来济传》。蚕工:与蚕事有关的事情。意思是:春天不延误农耕的韶光,就能有粮食吃;夏天不占用蚕事事情,就能有衣服穿。解释了农桑的主要浸染。
【数夺民时,大饥乃来】出自《吕氏春秋•上衣》。时:农时。意思是:多次占用延误农时,就会造成大的饥荒。解释农时不可违。
【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出自宋代徐照《匆匆匆匆词》。长:同“常”。意思是:男子努力垦植,但还是常常忍饥受饿;老妇费力纺织,却总是没有衣服穿。解释了劳动人民虽然费力劳作,但却总是缺衣少食。
【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出自《国语•周语上》。王事:公事。意思是:在所有的公事当中,最主要的是专力于农业。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妨害农事的。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出自汉代晁错《论贵粟疏》。意思是:目前最主要的莫过于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了。解释国家应将农业作为根本。
【务民于农桑,薄收赋,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出自汉代晁错《论贵粟疏》。畜:同“蓄”,储藏,积蓄。意思是:让百姓专事于农桑,减轻徭役,多积蓄粮食,充足仓廪,以备水旱之用,这样就能得到百姓的推戴了。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出自《管子•治国》。本事:指农业。末作:指工商业。意思是:抛弃农业而从事做生意,就会使田地荒废,使国家贫穷。
财货
【地诚任,不患不财】出自《商君书•错法》。诚:真正。意思是:地皮被真正利用起来,就不怕没有财源。
【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出自《左传•昭公十六年》。贿:财富。令名:好名声。意思是:君子不为没有财富而担忧,而应为终年夜后立不起隽誉而担忧。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出自《礼记•大学》。悖:不合理。意思是:不是通过正当路子得来的财物,也会从不正当的路子失落去。
【贫不敷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出自明代吕坤《呻吟语•力行》。意思是:贫穷并没有什么可耻辱的,让人耻辱的是贫穷而又没有志气。
【富润屋,德润身】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富有的人,一定使其家中金碧辉煌;而有德行的人,却可以使自身的行为更加美好。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出自《史记•货殖列传》。辐:车轮的辐条。意思是:致富没有固定的行业,财货也不会总是属于某一个人。对付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车的辐条一样聚拢在车轴的周围,对付没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破碎的瓦片一样,很快就消逝了。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出自宋代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义:合理的方法。意思是: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推戴,没有一定的物资财富是弗成的;要管理好天下的财富,没有合理的方法是弗成的。
赋税
【农夫税多常辛劳,弃业宁为贩宝翁】出自唐代张籍诗《贾客乐》。弃业:放弃农业。古代以农业为本业,而工商业则常为人所不齿。意思是:农人的赋税太繁重了,总是辛劳不堪,因此,他们放弃了种田的本业,甘心做个贩卖珠宝的贩子。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出自《管子•权修》。意思是:向百姓征收赋税有限度,花费有节制,纵然国家小也一定能够保持安定;向百姓征收赋税没有限度,花费又没有节制,纵然国家再大也一定会有危急。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出自宋代梅尧臣诗《田家语》。意思是:谁说田舍的生活安定快乐?春天的赋税到了秋日还没有交齐呢!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出自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是:这个。意思是:有谁会知道徭役比这毒蛇还残酷呢?诗句深刻戳穿了当时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民贫轻揖让,力尽畏征输】出自清代沈德潜《夏日述感》。揖让:主客相见时的礼节。意思是:公民贫苦的时候,不会看重那些繁文缛节;在他们财力匮乏之时,害怕的是官府征收赋税。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出自《孟子•尽心上》。易:修治。意思是:管理好他们的田地,减轻他们的徭役和赋税,就能够使老百姓富余起来。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出自唐代姚合诗《庄居野行》。意思是:政府不让做生意的人服役纳税,却将这些赋税全都加在了农人的身上。诗句反响了当时的朝廷轻农重商的政策。
【春贷秋赋民皆欢,春赋秋贷民皆怨】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春天放贷,秋日收税,农人就都会欢畅;但春天收税,而秋日放贷,农人就都会抱怨。
【能知岁事报阴晴,不知官租重与轻】出自明代冯惟敏诗《禽言》。岁事:一年的农事。意思是:能够知道一年的收成如何,能够预测景象的阴晴,但却无法知道税租是轻还是重。诗句奥妙地揭示了农人的生活和命运常常节制在官方的手中。
【赋敛厚,则下怨上矣】出自《管子•权修》。厚:重、多。下:指百姓。上:指君主。意思是:赋税过于繁重,老百姓就会怨恨君主。解释要减轻百姓的包袱,才能平复民怨。
【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出自唐代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最大的弊政莫过于贿赂专横獗,赋税繁多了。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出自唐代白居易诗《买花》。深色花:指牡丹花。中人:家产中等的人家。意思是:一丛牡丹花的代价,要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交一年的赋税。可见统治阶级是何等奢华。
【国赋三泰平承平易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那:同“哪”,怎么。栽禾:种田。意思是:国家规定农人的赋税是三升米,但实际上,农人却要交纳一斗米,那么,杀牛怎么会不比种庄稼强呢?诗句揭示了当时的统治者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随意率性剥削。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出自唐代聂夷中诗《田家》。意思是:刚到六月,禾苗还没有吐穗着花,官府就已经早早地开始修建粮仓了。诗句蕴藉而又深刻地戳穿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出自宋代苏轼诗《鱼蛮子》。赋租:即租税。意思是:这个天下上,连走路都十分困难,只要脚一踏在地上,就得交租纳税。诗句表现了封建剥削之繁重和苛刻。
【一饭中人产,千金匹马装】出自清代陈恭尹诗《所见》。意思是:特权阶层的一顿饭的代价就相称于一户中等人家的全部财产;一匹马的行头就要耗费上千两黄金。诗句尖锐地戳穿了封建特权阶级的穷奢极欲,同时也从侧面反响了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之重。
百工
【人间巧艺夺天工】出自元代赵孟頫《赠放烟火者》。意思是:人间的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赛过了天上工匠。
【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出自《商君书•算地》。手:技能,手艺。意思是:对付手工业者来说,他们的成本就在于他们手中的技艺。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出自唐代李白诗《秋浦歌》。紫烟:冶炼炉上冒出的烟云。意思是:冶炼炉的炉火将四周照得红彤彤的一片,赤色的火星四处飞溅,与升腾的紫色烟雾交织在一起。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出自《庄子•养生主》。后常将此句用“目无全牛”来概括。意思是:在我开始杀牛时,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然而,三年之后,我再杀牛时,就再没瞥见过全牛了。解释实践能让人的技能更加纯熟。
【工人数变业则失落其功】出自《韩非子•解老》。数:多次。功:成绩。意思是:做工之人总是改变自己的行业,就做不出成绩来。
【工不兼事则事省,事省则易胜】出自《慎子•威德》。意思是:工匠不同时做两种事情,那么他们的事情就专一,事情专一就随意马虎取获胜利。解释只有专才能精。
【百工者,甚至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务本》。意思是:工匠以制造出的器物有实际用途为根本,以弄巧粉饰为末。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出自唐代秦韬玉诗《贫女》。斗:比。意思是:贫家女敢用风雅的针线活夸耀自己机动的双手,而反面别人比试双眉画得好。诗句表现了贫家女儿对自己劳动的自傲和朴实的性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做工的人要想做出好的器物来,就一定要先将他的工具搞好。
【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出自《列子•汤问》。造化:指天地。功:精好。意思是:工匠技艺之风雅,可以与天然媲美。惊叹工匠技艺之高。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出自唐代陆龟蒙诗《密色越器》。越窑:中国唐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之一,在古代的越州境内,故称越窑。千峰翠色:指越窑上的花纹。意思是:深秋时节,风霜白露,无限荒凉,但只要越窑一开,千峰叠翠便尽在个中。诗句称颂了越窑的烧窑工人的高超技艺。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出自《礼记•学记》。兴:喜好。意思是:如果不喜好这种技艺,就不能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它。解释只有具有兴趣,才能主动去学习。
【不雅观众器者为良匠,不雅观众病者为良医】出自宋代叶适《法度总论》。意思是:不雅观察过多种器物的人才能成为精良的工匠,查看过多种疾病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年夜夫。解释只有多实践,才能提高技艺。
【有百技而无一道,虽得之弗能守】出自《淮南子•诠言训》。道:方向。意思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方向,纵然具有多种技能,纵然能有所收成,也不能坚持长久。解释只有精专,才能长久,杂而不精,就会半途而废。
【良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必巧】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极言》。规矩:校正周遭的用具。意思是:一个高明的工匠,能够教给人如何利用规矩,但却不能使人一定成为能工巧匠。解释要想成为手艺高超的人,师傅的浸染并不是绝对的。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出自唐代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地名,在今广东省,以出产端砚而有名。紫云:比喻紫色的砚石。意思是:端州石工的手艺如神般风雅,他们能登上高如云天的山峰去采纳紫色的砚石。诗句以高超的想象讴歌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年夜胆和聪慧。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出自清代吴嘉纪诗《绝句》。意思是:六月天里,头发花白的老盐工在低矮的茅草屋中用烈火煮盐。走到门外,能在酷热的太阳底下偷闲一下子,就算是乘凉。诗句反响了盐工生活的艰巨。
做生意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出自唐代张籍诗《贾客乐》。意思是:商人为了追求利润整年在表面奔忙,以至于连县里的户籍册上都没有了他的姓名。
【逆旅整设,以通商贾】出自(三国•魏)曹操诗《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逆旅:欢迎来宾的地方。意思是:把旅店都准备好了,来欢迎往来贸易的贩子。诗句表现了曹操对国家安定繁荣的渴望和对商业的重视。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出自元代马祖常诗《河湟书事》。赊:迢遥。意思是:来自波斯的老贩子穿过浩瀚的沙漠来做生意,晚上听着单调的驼铃声,知道路途还远着呢。
【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序》。三宝:粮食、物品、财富。虞:古代掌管山泽的人。意思是:如果贩子不经商,粮食、物品和财富就无法流利;如果掌管山泽的人不开拓利用资源,那么财富就会减少。解释商业流利是十分主要的。
【商贾者,以是通物也。物以任用为要,以稳定为资】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务本》。任用:实用。意思是:贩子的任务便是要使货色流利。而货色,最要以实用为主,以结实为成本。阐述了商业的根本任务。
【商旅之民多,谷不敷而货有余】出自《汉书•货殖列传》。商旅:指贩子。谷:指粮食。意思是:做生意的人多了,就会使粮食生产不敷,而货色有剩余。解释农、商之间要平衡发展。
【善贾笑蚕渔】出自南朝宋鲍照《不雅观圃人艺植》。善贾:长于做生意之人。蚕渔:养蚕、捕鱼的人,这里指贫穷的人。意思是:长于做生意的人讥笑那些以养蚕捕鱼为生的人。表现了财大气粗的贩子看不起贫穷的“蚕渔”。
【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出自《荀子•修身》。折:亏。阅:卖。意思是:精明的贩子不会由于亏了本就不再做生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熙熙:指和乐的样子。壤:同“攘”,壤壤,即浩瀚的样子。意思是:天下人和和乐乐,都是为利益而来;天下人纷纭攘攘,也都是为了利益而往。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出自《史记•货殖列传》。作力:努力。少:同“稍”。大经:常道。意思是:在没有财力的时候,该当努力创造财富,等到有了一些财富后,就要靠才智来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努力争取赢利的机遇,这才是发财的常理。
【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地广》。意思是:要发财致富就不能太过仁慈,如果太过仁慈也就不能发财致富。
【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出自《管子•乘马》。意思是:通过市场的行情可以知道国家是安定还是混乱,可以知道国家物资的多少。
【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出自《淮南子•说林训》。铢:古代的重量单位,相称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两,形容极其眇小。意思是:决定买卖千金代价的货色的人,不司帐较极其眇小的价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出自《史记•货殖列传》。贵:价格上涨。贱:价格下跌。意思是:货品的价格上涨到极高时就会降下来,下跌到极低时就会涨上去。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当货品的价格极高时,就要像扔掉粪土一样赶紧抛售;当货品的价格极低时,就要像购买珍宝一样趁机购买。解释贱买贵卖的商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