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 ,古音读作“cháng”,表示下衣、下裙。《左传·昭公十二年》有云:“裳,下饰也。”是指男女都穿的一种裙子,常日不包含上衣或者裤子。
屈原的《楚辞·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意为,将芰荷拿来作为自己的衣服,把芙蓉作为下裙。当然,这是一种浪漫表达,也有互文的解读,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衣和裳是有差异的,并不是泛指衣服。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衣,以是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从狭义上来说,衣指的便是上衣,跟“裳”相对。如《诗经》: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见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意思是在行大礼时,上衣为玄色,即青玄色,下衣为白色、浅色的裳。
在古代,上衣包含衣、襦、袄等,而下衣包含裳、绔、裈等。自两汉后,裙的涌现让裳、裙成为下衣的紧张部分。下裳常日由布帛拼合而成,看起来比较像我们本日瞥见的民国期间的旗袍,在腿的两边有两道分叉,而裙则是被做成完全的一片,没有分叉,穿时从前面围向臀后。与“衣”比较,“裳”的利用更具普遍性,古代人对穿衣说讲究也讲究,说不讲究也不讲究。怎么说呢?我们知道古代有关衣服的称呼有很多,如裙裾、小袄、下裳等,而且分类细致,各有所指。但是对付“裳”,古代人用得十分普遍。各种衣服都可以与“裳”配对,乃至与“服”一样,可以与别的字联系起来,作为一种特定的衣饰,比如:
“鞠裳”(jū cháng)指的是有封号的妇女的衣饰。
“冠裳”(guān cháng )指的是官吏的全套礼服。
“兼裳”(jiān cháng)则指代厚重的衣饰。
在这些用法中,“裳”都读作“cháng”,并没有“shang”的音。比较起“衣”,“裳”彷佛更具有普遍性和一样平常代表性,是一个主要的常用字。
有问题了同学们,大家平时穿的裤衩在古代叫什么呢?[灵光一闪],有韶光我更一期,非常精彩,古代人比我们精细哦!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