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每每读到那些古诗,我仍旧会以为,熟习又亲切,一瞬间彷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
光阴太匆匆,多少感慨油然而生。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咏鹅》

你还记得那些陪伴过我们成长的古诗吗

这首小诗,更像是古代的童谣。
便是现在,也是儿童最早打仗,也最易学会的古诗。
听说当年写下此诗的骆宾王,也才只有七岁。
大白鹅,是很多人喜好的动物,它那长长的脖子,多么好看啊,它骄傲地昂起脖子,对着空中高歌,姿态幽美极了。
它那洁白的羽毛,衬托着碧绿的溪水,它那红红的脚掌,划弄着清波,多么快活,多么清闲啊!

李白的诗,也是不少人从小读到大的,果真不愧是诗仙,老少咸宜啊。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这首小诗,也是言语简洁,靠近于口语,但却朴实亲切,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一样平常。
宁静的夜晚,床前铺洒着皎洁的月光,月色就彷佛一地银霜。
抬开始来,我望着天边的明月,低下头时,我却思念起了迢遥的故乡!
明月千里,可否能带去我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是极易上口,极易背诵的。

还有白居易的《草》,也同样在我的影象里生了根。
纵然后来读过很多,其它写草的佳作,却始终无法取代白乐天的原上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记得当时,语文教材上,这首诗是只截取了个中四句,名字也很随意马虎记住,改作了《草》。
原野上的草啊,长得非常茂盛,春夏繁荣,秋冬枯萎。
无情的野火烧啊烧,却不能彻底烧掉它的生命力。
等到东风一吹,泥土中的草根又会萌发春意,青绿的颜色,一贯蔓延到天边。

小时候学过的古诗,总是以唐诗居多,而且多是哀求背诵的。
老师也常常用一句古诗,来勉励我们的学习,那便是王之涣的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太阳逐渐沉下了西山,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
想要把千里的风光都览入眼底,那就得登上更高的一层楼,才能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啊!
这首诗也是相称励志了。

当然,那时学过的古诗里,也有很多与时令,与自然干系的。
这些题材,与我们更为贴近,学习起来,也是得心应手,非常有画面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这首诗我是相称有感触的,由于我也有过,在春天的清晨贪睡的经历。
醒来时,处处是鸟儿的啼叫声。
出门时,创造昨夜风雨来过,而地面落花如雨。
墨客所写的,不也是这样的环境吗?春天就寝,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是鸟啼。
想起昨夜风雨声不断,也不知道,那枝头的花儿,飘落了多少,真是令民气疼啊!

贺知章的那一句,仲春东风似剪刀,让我倾慕极了。
我也想拥有,一把这样的剪刀,剪尽花草,剪尽好风光。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叶子,远远看去,就像是碧玉一样平常。
无数的柳丝随风轻摆,就像是万条飞舞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柳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那仲春的东风,就像是一把机动的剪刀啊。
我们村落边,也有不少的柳树,每到春天,真个是绿玉一样平常的颜色,丝带一样平常的洒脱啊。

杜甫关于春天的描写,也是美极了,而且大略普通,明明是最平淡的措辞,却碰撞出了绝美的效果,怪不得叫作诗圣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春光无处不在,窗外,两只黄鹂在碧绿的柳树上鸣唱着,一行排列整洁的白鹭,飞上了蔚蓝的天空。
窗户里含着西岭山上经年未化的白雪,而门前的江河里,停泊着不远万里,来自东吴的船只。
春天如此年夜方啊,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如此美妙的春光了。
记得语文老师特意说过,“两个”和“一行”,用得很好,换成别的词,味儿就全变了。

从前读古诗时,总以为,古人一定是很闲的,不然怎么有那么多韶光,出门嬉戏,还能写下一首首诗,让我们学习和背诵呢?那时,我真是想钻进古人的诗里去,和他们同游,说不定,我也能写出几首诗呢。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难道主人是害怕,我的鞋印践踏了地面的青苔,以是无论我若何拍门,他便是不肯出来吗?但是,虽然我没有见到他,满园的春色,又岂是一道门,便可以关得住的。
看哪,那边便有一枝赤色的杏花,从墙内探出头来,彷佛在和我打呼唤呢!

成长在村落庄的孩子,对付油菜田都不陌生吧?小时候,我们便常常在油菜花间穿行,和蜜蜂,蝴蝶都成了朋友似的。
以是读到这方面的古诗,我便很能共情。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竹篱稀稀疏疏,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已无花,新叶却也还未长成绿阴。
小孩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
可是那蝴蝶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可急坏了小朋友啊。

夏天的荷花,让我认识了宋代的墨客杨万里,杨万里,又让我更加惊艳于夏日荷花。
当时首先被他的名字所吸引,以为很特殊,万里,多么大气开阔啊。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季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的六月,风光更不与其他时令相同。
接天的荷叶,层层叠叠,蔓延到天边,碧绿的颜色,霸占了人们的眼帘。
而妖冶的阳光下,荷花显得更加红艳娇美了。
浓绿绯红,盛夏的荷花,美得如此招摇,如此风光,又有哪一个时令,可以比得上呢?

我认识梅花,却也是从古诗里来。
在我小时候,我是没有见过梅花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寒冷,独自绽放。
远远的便知道,那是梅花,不是白雪。
是由于,那沁人心脾的暗香,已经飘散过来了。
我读着古诗,想象着梅花的喷鼻香气,不明白为什么使女又被称为“暗香”呢?

当然,语文书中的古诗,题材广泛,个中也有描写旅途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玉轮逐渐落下去了,满天霜寒袭人。
我对着江边的枫树,还有渔火,含着忧闷而眠。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之时,传来了敲钟的声响。
无眠的旅人,在客船之上,听得闻风丧胆!
漫漫永夜,何时结束,噬骨的孤独,让人如何承受?

小时候读过的古诗里,也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戳穿统治阶级的无情和残酷剥削。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去世。

——唐·李绅《悯农》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日之时,就可以收成千颗粮食。
普天之下,所有的田地都被耕种了,该当会产出很多的粮食才对。
可是为什么,农人还是被活活地饿去世呢?这个问题,值得寻思啊。

也是在那时的教材里,我知道了,什么是世间,最极致的孤独。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万岭,看不到一只鸟的影子,每一条小路上,都不见行人的踪迹。
漫天的风雪中,却见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独清闲小船上垂钓,真让人担心,他会被漫天的飞雪吞噬掉啊!

当然,儿时的语文教材里,还有很多的诗词,我能回忆的,只是个中一小部分。
有些古诗,当时一知半解,经历了光阴洗礼,后来却是无师自通了。
它们不仅陪伴了我的发展,还陪伴了我的余生。

古诗的浪漫与幽美,让我一爱上,便是很多年。
而现在,重读那些儿时读过的古诗,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了啊。
彷佛我还坐在教室上,一边读着诗,一边瞄着窗外的风景。
忽然,我就到了这里。
诗还是诗,但我,已不是那时的我,再读当时的古诗,又另有一番滋味了!

-作者-

禾雨,喜好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探求一个个俏丽的细节,愿光阴留下温暖的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