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的工艺技能高峰,按照明清两代研究者和收藏者的通畅意见:青花,永宣为上;彩瓷,成化为上。这一不雅观点延续至今,仍被大多数人所接管,由此直接影响着陶瓷收藏研究、博物馆藏品定级和艺术品市场的买卖。最直接的表现是,近年拍卖市场的明代天价瓷器基本上被永宣青花和成化斗彩占尽风头。2011年,喷鼻香港某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明永乐青花快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高达1.68亿港元;2017年,喷鼻香港拍卖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碗,成交价2.29亿港元;另一件让人惊异的明代天价瓷器是众人皆知的鸡缸杯,成交价高达2.8亿港元。
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一贯被人们奇异看重的文化成分大体是:永宣之际明代已进入国力壮盛期间,御窑初创,大量财力物力投入到瓷器烧制中,宣德八年(1433年)一次下单即达44万件之多,如此巨大之数量,自然会产生一批风雅作品;成化期间,成化天子与万贵妃琴瑟相和,影响到宫廷瓷器审美与创作,炫目、明丽的色彩,玲珑小巧而又细腻精细的器形为一对恩爱情侣带来无限享受,因此,成化彩瓷之明丽、风雅、小巧,基本上可看作女性审美的精品。
全面核阅明代瓷器艺术的发展进程,总括起来,永宣、成化瓷器强于明代其他期间的特点在于:工艺技能的讲究、胎体的周详、制作的风雅、画工的风雅几个方面。但是,若论明代青花瓷器绘画技能之成熟、之美好,艺术造诣之轶群,当推崇祯青花人物故事类瓷器。
明代崇祯期间,官窑已废,大批窑工、画师飘泊于民间,为谋生计,他们以侍庙堂之绝技,奔忙于江湖之间,为民窑的陶瓷艺术创作贡献才华。晚明之际,成本主义抽芽,中西文化交融加强,皇权松动,思想文化繁荣,反响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宫廷庙堂作品,更加自由、旷达和率意。此时,艺术流派在江南各地纷争蝶舞般涌起,以顾正谊、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代表的华亭派;以丁云鹏、李流芳等为代表的新安派;以徐青藤、陈白阳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画派;以陈洪绶、吴彬为代表的人物画派等,虽然兴起韶光不同,但都从不同地域、不同侧面影响了晚明画坛,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崇祯期间青花瓷器的绘画创作。在创作题材上,此期青花瓷图案的选题不再受明代皇家思想的拘谨,相对自由地选取了公民喜闻乐见的各种民间故事、戏剧故事、传说等。
原国家文物总店藏崇祯青花烈女图笔筒,是这一期间青花瓷艺术的代表作品。此笔筒芒口、砂底,作直筒样而微微束腰,口沿及底足上沿均阴刻花卉纹,具有十分清晰的崇祯青花笔筒的特点。笔筒壁面一周通绘盖将之妻的故事。画面主题绘盖国将军下马回家与妻相见的场景,妻子正当对镜理容,见盖国将军返家,而君王去世难,当即责怪盖国将军不仁不忠。画中盖国将军被妻子责怪后,愤恨之态毕露,无地自容之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两个主题人物外,另有驭马之人及五花大马亦刻画得神色逼真、动态十足,其人物衣纹绘画用笔,洒脱干脆,与陈老莲笔法十分靠近。整幅画面中房舍、桌椅、山石、枯树、新柳、云雾等,雄浑中不失落文雅,风雅中不失落豪迈,繁芜、伟大的场面只用青花一色书写得清楚楚,那翠蓝如羽的色彩,一不雅观而使民气生颠簸。
原国家文物总店所藏另一件崇祯青花笔筒,描述的是文王访贤的场景。画中文王宽依博带,背剑而立,一副天子劳驾之势,对面姜太公赤脚袒臂,一手提鱼,一手举竿,相视而语,人物身姿虽然被故意放小,站姿也被作者安排成恭敬之样,但整体姿态看来,高士分寸不失落,几分清迈自留。更为精到的是笔筒另面的山石与湖水,奥妙的构造安排,灵动非常的水瀑与水纹,比拟分明的留白与重色等,统统安排、描述得如此恰切、顺当。
另有一崇祯青花束腰笔筒,高度仅为16厘米,直径为10厘米,属于民间藏宝。虽然器形极小,个中图案却描述了十分伟大悲怆的题材——郭巨埋儿。郭巨埋儿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讲述的是汉代一愚夫为孝双亲而埋藏3岁儿子的故事。这件青花笔筒所绘人物共6位,画中郭巨欲埋儿,妻掩面作泣,而双亲拄杖树下伸手呼号似作制止之状,画面精妙之处在于:郭巨所埋之儿未在场中涌现,与一样平常话本、图书所见情形不同,另有一让人遐想之处在画的后节,一着官衣之人手举折扇大腹便便地与另一农夫样人窃语。一方是贫乏埋儿,无限悲哀;一方是大腹便便,冷言窃语,既见世态之炎凉,又见“野有饿殍,厩有肥马”的不平。一只小笔筒,不敷半尺幅面,绘出史诗样巨大题材,这是明崇祯画家的神笔,也是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张习武)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