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简史

下面来讲一位女墨客,也是《全唐诗》录诗最多的女墨客。
她,便是薛涛。

薛涛外面奇丽、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诗,还精通音律,更创制了风行一时、流传千古的“薛涛笺”。
出众的才情使薛涛有名遐迩。
而她的诗作《牡丹》更是唐诗中一种独特的声音。
诗云: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郦波唐诗中的女性声音薛涛牡丹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喷鼻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薛涛本是官家小姐,少时就十分聪慧灵秀。
因父亲薛郧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
后来,为了生活不得不入乐籍。

可以说,薛涛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墨客之一。
她曾著有《锦江集》五卷,相传有诗五百首。
《全唐诗》中所收便有八十九首之多,为唐代女墨客之冠。

薛涛的诗歌名篇颇多,如《春望词》《筹边楼》《送朋侪》等;而且她生平爱竹,曾以竹自喻,以竹明志,以竹自勉。
但终极,我还是选择了这首写花的《牡丹》。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薛涛的人生经历吧。

唐贞元元年(785),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提笔写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看罢,拍桌赞叹。
从此薛涛声名鹊起,成为侍宴的不二人选,也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身为有名遐迩的才女,加上受到士大夫们的赞颂、宠爱乃至追捧,二十芳龄的薛涛不免恃才傲物、恃宠而骄,甚至惹恼了韦皋,被罚去边地松州。

松州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兵荒马乱。
生活的猝然剧变使薛涛从迷幻的梦中复苏,开始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不得不低头认错,要求体谅,表示乐意分开乐籍。
为此,薛涛连续写下了《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五绝二首、《罚赴边上韦相公》七绝二首等诗作。

当薛涛的诗送到韦皋手上时,百炼钢顿时化为绕指柔。
韦皋心软了,将薛涛召回成都。
于是,薛涛便隐居成都浣花溪畔,并分开了乐籍,过起了王建在《寄蜀中薛涛校书》中所描述的“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的生活。
晚年,薛涛居碧鸡坊,建吟诗楼,并在寓所附近种满一丛丛的修竹。
薛涛不仅爱竹,还爱菊。
不论人生的境遇如何,她的内心深处永久都是高傲自大的。
她自诩“兼材”,始终追求的是高洁的品质,曾作《浣花亭陪川主王播相公暨寮同赋早菊》等诗。

以是,薛涛后来纵然低调做人,却仍高调入世,关心时局。
剑南西川幕府历来精英荟萃,人才济济。
名相裴度、节度使段文昌等皆出自剑南西川幕府。
薛涛前后历事十一任节度使,对剑南西川的各种情形管窥蠡测。
历届川主也每每把她视为没有幕僚身份的幕僚;从外地入蜀的文人、政要也常常将薛涛作为咨政议政的工具。
韦皋和武元衡镇蜀时乃至向朝廷奏报,希望聘薛涛为校书郎。
终极虽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但是进出蜀中的官员、士绅私下都称薛涛为“女校书”。

薛涛去世后,时任西川镇帅李德裕专门写诗祭悼,并将悼诗寄给远在苏州的刘禹锡。
刘禹锡郑重写了和诗,并将这一及诗作送寄给白居易。
白居易在《与刘禹锡书》写到他曾反复吟诵其诗,遂生不胜世事沧桑之感。
而二度任西川节度使的段文昌,则为薛涛撰写了墓志,表达惋惜与追慕之情。

而要讲薛涛的人生,更加要讲、不能不讲的便是她和元稹那场轰动当时的姐弟恋。
我们所要品读的这首《牡丹》,也与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有关。

关于这首《牡丹》诗的作者归属,实在还有不同的意见。
这是由于《全唐诗》中,这首《牡丹》诗被分别收在薛涛与薛能的集子中。
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薛涛所作,而有的则认为应属薛能所做。

持肯定说的认为,据《后村落诗话》可知,“薛能诗格不甚高,而自称誉太过”,认为《牡丹》诗的格调,是薛能所不具有的。
《牡丹》诗,由于既收入《薛涛诗》,又收入《薛许昌集》,可算是并属文了。
诚如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
”试将薛能与薛涛的诗两比较较,就可创造二人的气质、格调,都各有体。
《牡丹》语调细腻幽美,读来如闻一个女子的轻吟低唱,显然是薛涛在美好希望破灭之后,诉说自己无可奈何,只能与牡丹共话相思的情境。
而薛能诗有的固然清新,却无此格调,以是《牡丹》诗是薛涛作品应属无疑了。

持否定说的则认为,《唐人选唐诗》十种之一的《才调集》也选录了这首牡丹诗,署名薛能。
编者韦谷选诗侧重晚唐,而薛能为晚唐墨客。
其余,历考今存之唐人选唐诗各种选本,均未见此诗署名薛涛者;而在薛能的诗集《薛许昌集》中收有此诗。
且这首诗在《薛许昌集》中是《牡丹四首》之一。
四诗虽有五、七言之分,排、律之别,而俨然为一有机整体,分割不得。

不过,每一位墨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气韵。
从这首诗的诗句中,我们实在可以探寻到一些历史的影踪,可以触摸到那位蕙质兰心的奇女子的心灵天下。

俏丽的女子总会有无数的传说,也多会有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更何况聪明而又俏丽的薛涛呢?

薛涛与元稹相恋是在元和四年(809),也便是元稹的正室韦丛去世的当年。
元稹被任命为东川监察御史,来到成都。
韦皋宴请,薛涛出席。
元稹风姿翩翩,一表人才,此前因悼亡诗已誉满诗坛。
薛涛不由得为之动心了。
而元稹自命风骚,也为薛涛的姿色与才情所倾倒。
二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那时薛涛已四十二岁,却爱上了三十一岁的元稹。
元稹以巡阅川东卷牍为名,待在成都近一年,两人在蜀地共度一段美好的爱情光阴。
接下来,元稹离川返京,重新踏上他的仕途。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
令她稍感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
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的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
薛涛喜好写四言绝句,平时常嫌写诗的纸幅太大。
于是,她对当地的造纸工艺加以改造,在成都浣花溪采木芙蓉皮为质料,加入芙蓉花汁,将纸染成桃赤色,裁成风雅的小八行纸。
这种窄笺特殊适宜用来写情书,人称“薛涛笺”。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面对面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着墨,把人间间的深情厚谊浓缩在别后相逢的场景中。
“红笺”,实在指的便是“薛涛笺”,便是墨客创制的深红小笺。
“泪湿红笺”句,解释墨客自己为爱而哭,为爱而苦。
由此可看出,此首《牡丹》应为薛涛所作。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这里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真切。
“巫峡散”化用了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武陵期”则是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创造桃花源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合在一起,为花、人相逢戴上了神奇的面纱,也写出了一种惊喜欲狂的愉快。

“传情每向馨喷鼻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为什么“不语还应彼此知”呢?由于彼此“传情每向馨喷鼻香得”。
墨客把“花人同感,相思恨苦”的情蕴十分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正所谓“不语还应彼此知”。
墨客笔下的牡丹,显然已经被人格化了,化作了有情之人。
这首诗把牡丹拟人化,是用牡丹来写情人,写自己对情人的思念,显得格外新颖新奇。

而诗的末了两句,更是想得新奇,写得透彻:“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安枕席”于“栏边”,犹如与故人抵足而卧;深夜时分,犹诉说相思,可见相思之苦,思念之深。

关注薛涛,就要关注她的情绪天下,关注她的喜怒好恶。
薛涛性爱深红,爱着红衫,爱赏红花,脾气热烈。
《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中就有“紫阳宫里赐红绡”的句子,《寄张元夫》中写“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人不惊”,《金灯花》中则写“阑边不见蘘蘘叶,砌下唯翻艳艳花。
细视欲将何物比,晓霞初叠赤城家”,都是极好的佐证。
而她所制的“薛涛笺”也是如此。

薛涛喜竹,但她的内心深处有着火热的一壁,而这火热的一壁在她与元稹的感情中被完备地引发出来。

唐人喜吟牡丹,但在浩瀚吟咏牡丹的诗作中,薛涛的《牡丹》诗之以是写得别开生面,正是由于薛涛内心的这份火热,由于她把人与花之间的情意写得缠绵深厚。
墨客看似写花,实在是写人,更是写情,把一个多情女子的缠绵悱恻的内心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读来动听至深。

但是,薛涛深深爱着的元稹终极却没有回来,两人的感情无疾而终。

或许是由于两人年事相差悬殊,三十一岁的元稹正值男人的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采绰约,毕竟大了十一岁。
或许是由于薛涛乐籍出身,相称于一个风尘女子,而元稹更加看重的常常是对仕途的助力。
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面对元稹的寡情,薛涛并不后悔,也没有像平凡女子那样郁郁寡欢、愁肠百结,而是更加倔强地面对人生的得失落。

后来,在回顾与元稹的一段旧情时,薛涛写下了《寄旧诗与元微之》:“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咏花怜暗淡,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整顿得,与君开似好男儿。
”她生活在浣花溪畔,自写红笺小字,将对元稹的一番深情化为对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体验。

薛涛的诗作以绝句为多,今存九十一首作品中,绝句达八十四首,而与元稹有关的诗却多非绝句。
这或许是她内心的深情须要更多的空间、更长的篇幅来表达吧。

不能不说,薛涛实在是唐代诗坛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发出了带有分外魅力的女性声音。

【干系推举】

《唐诗简史》

《唐诗简史》

分类:中国文化

作者:郦波

定价:58.00元

出版方:上海公民出版社·学林

出版韶光:2018年2月

页数:26万字,448页

装帧:32开,软精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