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造诣,作品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苏东坡生平共有三位妻子。
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四川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知书达理,聪慧谦谨,与苏轼婚后夫妻恩爱,可惜年仅27岁就病逝。

王闰之,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苏轼,陪伴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主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等,是苏轼生活上的贤内助。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苏东坡与歌妓琴操传奇

王朝云,原为歌妓,12岁时被苏轼收为侍女,18岁被纳为侍妾,她是苏轼的红颜心腹,陪伴苏轼度过了被贬岭南的困难岁月。

苏东坡的感情生活丰富,红颜心腹浩瀚,除了三位妻子之外,他还与歌妓琴操曾经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琴操(1073年-1098年),姓蔡,名云英,艺名琴操,原籍华亭(今上海),是北宋钱塘艺名人。
琴操原系官宦大家闺秀,从小聪明伶俐,得到良好的教诲,琴棋字画、歌舞诗词都有一定的成绩。
13岁那年父亲受宫廷牵诛,母亲怒急身亡,家遭藉没而为杭州歌唱院艺人。
不到三年,因其学习刻苦,加上资质倍颖,才华出众,16岁那年改了北宋词人秦不雅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词而在杭州红极一时,并受到大墨客苏东坡的赏识,引为红颜心腹。

琴操,是个可怜的女墨客。
作为一个歌妓,她遇上了心腹苏东坡,却不能与他终老,只有将这一段相思埋于心里,让它生根萌芽。
面对这段注定得不到的爱情,琴操咽下所有的痛楚,毅然选择出家,末了郁郁而终!

《满庭芳·山抹微云》

琴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
停息征辔,聊共饮离觞。
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顾、烟霭茫茫。
孤村落里,寒烟万点,流水绕红墙。

魂伤。
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喷鼻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喷鼻香。
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这首词琴操所作,改自秦不雅观的《满庭芳》。
琴操相传出身官宦,少时不幸被抄家,后父母相继亡故,无以为生,沦入青楼卖笑。
好在小时候读过几首诗文,加上宋代文人常常来烟花柳巷厮混,琴操在这种半雅半俗的“文化氛围”里泡久了,也便生出了一点诗意。
偶有文客来,吟风弄月,也可以填词作曲,人气渐旺,名声渐响。
提到琴操之名,西湖一带,无人不晓。

一天,某官吏游西湖,一时高兴,吟唱起秦少游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琴操听了这位官人的唱词,心说“您唱错了吧,该当是‘画角声断谯门’才对”。
可又不好意思直接说他没文化,于是委婉地说道,“错得好,虽然词句唱错了,但是词的意境反而推进了”。

谁知这位大人耳根子软,架不住拍马屁,何况又是大美女的忽悠。
高兴地抱拳道:“久闻姑娘才华不让男子,既然错了,姑娘能否用这个韵,填一首新词呢?”琴操暗想,全用阳韵,动作改动不大,但难度系数较高。
但是做人就要有寻衅,不走平凡路,才能看出新奇。
琴操略一沉吟,随即改韵,这首词便是开头的那首《满庭芳》。
吟罢,搁笔一笑,嫣然妩媚。
围不雅观人等纷纭凑上来不雅观词,疾呼“妙极”!
于是,琴操改韵的事儿也就由此流传开了。

这是一个有钱也有闲的时期,皇上、大臣、文人、百姓,从庙堂到市井,包括靠娱乐业起身的妓女都能吟诗唱词,可见当时文化遍及程度之高。
像琴操这样才艺双绝的,更是深得文人的喜好。
在娼寮生活三年后,琴操遇上了大墨客苏东坡,得以从良。
这是北宋的一个春天,在杭州的孤山之上,琴操为墨客弹奏了一曲幽美的琴声。
据当时在场的佛印和尚回顾,这样美妙的声音,可以说百年一遇、天下奇闻了。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琴操粉面似雪,秀发如墨,实在是明艳动人!

而苏东坡又是一代才子,风骚倜傥,天性浪漫,两人一见爱慕,引为心腹。
从此,“西湖比西子”,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才子品茗,佳人操琴,清风习来,水波荡漾,犹如人间瑶池。

然而苏东坡虽生性风骚,却也深谙人间甘苦:琴操举止清雅,谈吐非凡,落入青楼实在可惜。
于是,一次参禅时,东坡问琴操,“何谓湖中景?”琴操答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问:“何谓景中人?”应到:“裙拖六幅潇湘水,鬓挽巫山一段云。
”“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
”又问:“如此究竟如何?”琴操缄默,酸甜苦辣涌上心头,语顿无以应。
东坡索性说道:“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贩子妇。

琴操是何等聪明的女子,立地顿悟,涕泪长流。
沉吟半晌后,决定削发为尼,了却情缘。
遂起身为东坡唱道:“谢学士,醒黄梁,门前冷落稀车马,世事升沉梦一场,说什么鸾歌凤舞,说什么翠羽明珰,到后来两鬓尽苍苍,只剩得风骚孽债,空使我两泪汪汪,我也不愿苦从良,我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

既然尘埃落定,机缘成熟,苏轼也就领着琴操去出家了。
庵主一看,大名鼎鼎的苏轼领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神色俊秀,便知慧根深种,当即欣然接管。
琴操入空门后,用谐音取法名“勤超”。
至此,一代名妓,从青楼出走,在尘外谢幕。

《卜算子》

琴操

欲整别离情,怯对尊中酒。
野梵幽幽石上飘,搴落楼头柳。

不系黄金绶,粉黛愁成垢。
东风三月有时阑,遮不尽,梨花丑。

相传,琴操在玲珑山修行时,东坡、佛印等偶尔过来对诗,谈禅悟道。
可这期间,只留下琴操一首《卜算子》。
这彷佛是琴操留给后世的绝响。

关于琴操身后的故事,传闻颇多。
有人说苏轼送她去出家之后,又后悔了。
几次登山拜访,劝她回杭州,琴操不从。
于是苏轼借酒消愁,醉卧玲珑山,遗憾万千。
也有人说,琴操隐入空门之后,闭门谢客,精研佛法,加上风月场上识破了人间凄凉,很快就悟道了。
还有一说,琴操入山修行没几年就驾鹤仙去。
辞世时,正是“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贬黄州之际。

“乌台诗案”使墨客在凄苦中挣扎良久,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不免让他回顾起与琴操那充满聪慧和佛性的对话,参禅中的一问一答,犹在耳边。
他以他的睿智点化了琴操,让一个曾经生活在花红酒绿中的生命归于沉着。
如今她的坟冢边,只有那些不有名的野花野草兀自发达地成长着,而曾经活泼鲜亮的那个女子,却已和他阴阳两隔。
在苏东坡这几年的颠沛流离中,他常常会想起玲珑山上的这位心腹。

在感想熏染到生命的无常之后,他有时会以为以几句所谓的禅理让一个可爱的生命必须去忍受孤独,是否也是一种残酷。
坟前的喷鼻香烛总会燃尽,就像那快乐的日子总会过去一样。
想到那一年,相邀两三好友,来此拜会琴操的环境,苏东坡不由得一阵唏嘘。
还是那条弯曲蜿蜒的山路,只是不再有那风趣的佛印和尚与他斗志。
还是那眼清可见底的玲珑古泉,只是不再有那“桃李东风一杯酒”的黄庭坚相对而坐。
也还是那块半山腰里的醉眠石,本日的我们自然也看不到那个豪放的苏学士长醉不起。

琴操去世时,年仅24岁,她当年修正的《满庭芳》至今读来仍可见其深厚笔法。
对措辞的驾驭、词境的揣摩、音韵的熬炼,没有永劫光的研习恐怕很难一时之间造诣如此佳篇。

宋代妓女,如琴操者甚多,虽然才华有高下之分,但多数会舞文弄墨。
一方面,这可以博得同时期官商、秀士们的青睐,为自己招揽买卖;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暴躁的心灵找到精神的寄托。

同是杭州的妓女周韵,曾哀求分开妓女的户籍,当庭写下诗句:“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顾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不雅观音般若经。
”诗毕,满堂华彩,“落籍”成功。
然而,毕竟能有这样命运的妓女,为数不多。
而很多妓女虽同样风华绝代,却因机缘错过,不得不留在青楼,供人抚玩。
偶尔被真情郎赎身,走出青楼之后的命运也是阴晴不定。
碰到李甲那样的人,杜十娘也不愿饮恨偷生。
以是,琴操的“归宿”算起来也是妓女们不错的选择了。

民国年间,潘光旦、林语堂、郁达夫同游玲珑山,三个才子文人翻遍《临安县志》都找不到琴操的故事。
绝代佳人居然被历史的风尘淹没得没半点蛛丝马迹,三人大怒。
郁达夫在玲珑山的“琴操墓”前写下四行诗,以示抗议:

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

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前生名妓后生尼,无论琴操是什么身份,不可否认的是她才女的本色与脾气。
她一波三折的传奇人生,浸透着刻骨的心伤和凄凉,而苏轼与琴操的故事见告我们,有时候,一旦转身,错过的便是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