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顾宪成。
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虽被奸臣魏忠贤同党排挤出“庙堂”之外,但是他们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国家之忧,聚众讲学,议论朝政,表现出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心系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肚量胸襟。

2、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出自唐·李益《塞下曲》。
墨客将马援与班超两位汉代英雄不平不挠、献身国家的业绩及精神境界为难刁难比,意在强调“战士当去世于沙场”的理念,勉励唐代的将士们誓去世保卫祖国的西北边陲。
此与西方之谚,“战士当捐躯疆场,西席当终于教席”,其意同矣。

3、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这些荡气回肠的爱国古诗词每一句都豪气干云

出自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虽然不处“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只是厕身于民间的一介草野之民,但是每每感慨时势,为国家而忧,就会热血沸腾,拔剑而起。
这种诗人报国之情,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振作有为的源泉所在。
与后来宋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之语同义,都是引发中华儿女爱国激情亲切的名言。

4、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出自宋·陈与义《伤春》。
“三千丈”,与下句“一万重”,皆是“夸年夜”修辞法,一写忧闷之重,一写东风之美,于比拟中突出墨客面对美景益发伤感的心情,从而强调了其忧国忧君的深情。

5、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出自三国魏·曹植《杂诗七首》其六。
国仇,指魏国与吴、蜀两国之仇。
亮,确实。
塞,杜绝。
国仇亮不塞,指吴、蜀时有犯境之扰。
丧元,损失脑袋。
抚剑,按剑。
西南望,指望着蜀国。
赴太山,即赴去世。
此写墨客思欲灭吴亡蜀以报国的拳拳之情。

6、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出自宋·陆游《长歌行》。
恨有万万万,但人生最大的恨莫过于亡国之恨。
金人攻陷宋朝故都汴京,宋朝痛失落中原故土,对付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切齿痛恨,思欲报之。

7、裹尸马革英雄事,纵去世终令汗竹喷鼻香。

出自明·张家玉《军中夜感》。
裹尸马革,即“就义沙场”,东汉马援语,意指捐躯疆场。
纵,纵然、纵然。
令,使。
汗竹,即汗青,代指史册。
古代用竹简刻字,然后烘烤竹简使出水分,便于保存。
此言捐躯疆场便是英雄,虽去世犹生,青史留名。
意在表达誓去世报国的决心。

8、读者自可回味之。
胡尘未尽不为家。

出自唐·韩罖《送刘将军》。
国难当头,有志男儿,自当先国后家。
故汉代名将霍去病有“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的名言。
自古以来,读来便让有志男儿热血沸腾,顿起杀敌建功之心。

9、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出自唐·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此二句写边关月夜闻胡笳声而起的忧边之情。
“几处吹笳明月夜”,以“吹笳”与“明月夜”合营,突出了边关的凄凉气氛;“何人倚剑白云天”,以“倚剑”、“白云天”并举,表现的是边防依然急急的忧患意识。
“倚剑”,是写战士当心的形象;“白云天”,是写草原空阔的背景,暗示这里与胡人有关。
“几处”与“何人”,都表示不定观点,强调的是边关须要恪守的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