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两岸百姓生于此,文人墨客作诗于此,出身了浩瀚随处颂扬的诗词篇章,成为了宝贵的黄河文化遗产。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从小就在黄河边终年夜,自然对黄河有着不一样的情绪。在他的生平命途中,无论身处朝堂,还是流落他乡,黄河都承载着他对家国天下的感怀。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秋,黄河发大水。河南、河北二十四郡都遭受着黄水泛滥之灾,而此时杜甫的弟弟杜颖正任临邑县(今属山东)主簿。因遭遇大水患害,弟弟杜颖写信给杜甫先容当地黄河灾情泛滥的情形。杜甫收到来信后,回答了一首题为《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的诗来安慰他。
诗中这样写道:“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意思是说,在这个水灾不断的时令,我的生命也犹如飘零在水面上的木梗一样平常,既没有找到扎下来的根,也没有找到可以下锚停泊的港,但我却还想着顺利渡过这大水连天的水泽之乡,往东海的度索山上去采摘我心中的蟠桃。弟弟,这个时候,如果用蟠桃做饵,到这茫茫大水的边际垂钓巨鳌,或许这巨鳌能够为我们平服这场河觞之灾。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墨客,他对身处水灾中的公民生命财产十分关心,但面对黄河泛滥的大水,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靠想象来表达为民除灾的美好欲望。在杜甫的眼中,黄河虽有功于两岸的子民,但他更关注水患对周围群众的危害,这也与他始终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是分不开的。
在安史之乱之初,杜甫曾从华州回过一次家乡。在返回华州的路上,他途经黄河沿岸,见到沿途官兵抓丁扰民、民不聊生,于是写下了“三吏”和“三别”的名诗,诗中都提到了与黄河有关的事和地方。如在《新安吏》中提到“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个中“白水”指的便是黄河;在《石壕吏》中提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层炊”,个中“河阳”即在黄河边;在《潼关吏》中提到,“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个中“桃林”是指潼关北临黄河的桃林塞。此时的黄河是多难多难,与战役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安史之乱暴发。这一仗一打便是八年,杜甫也从此离开了故乡,西走秦陇,南下巴蜀,余生再也没有回到黄河来。
只管流落他乡,但杜甫始终没有忘却黄河。他见到巴蜀的江河,总是想到自己家乡的黄河,于是写出了“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他时候打听黄河岸边的讯息,但听到的总是令人忧心的:“至本年夜河北,化作虎与豺。”当得知家乡附近的两京地区已被安史叛军所盘踞,而大西北黄河中上游的广大地区也被吐蕃侵略,杜甫本人痛楚不已,专门作诗《黄河二首》,道出了心中的悲愤。从此,黄河作为杜甫苦难的家国象征,为杜甫所怀念不已。
杜甫笔下的黄河,超脱了对黄河流域外在美的歌颂。杜甫借黄河表达悲悯之情的同时,也侧面描述出了黄河文化性情中的另一壁。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邓婉颖
文案丨王瑜(见习)
责编丨杨思萌(演习)
美术设计丨杨桦 赵墨
校正丨邓婉颖
参考资料丨
《黄河诗词的文化艺术代价与现实意义探析》
《李白、杜甫与黄河》
《时空转换视角下杜甫诗歌中的黄河书写》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央(影视制播中央)出品
(收听更多《大河脉搏》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大众年夜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大河脉搏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