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环球湿地类型最完好的国家之一,古今文学作品中的关于水的意象,为我们打开了中国湿地的万般色彩。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候鸟翔集。(中新网资料图片)
在湿地中品味诗意生活
在古代,“沼、沚、滨、浒、洲、塘、淀”都泛指湿地。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你可以看到很多湿地的植物、动物,以及人们生活的情景。例如,《周南·关雎》里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秦风·蒹葭》里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这表示出几千年前的人们就对湿地产生了依赖。
《楚辞·九歌》里的“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穿起荷花衣,系上蕙草带,忽然前来又忽然阔别),展现了湿地的原始景不雅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习俗。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楚文化学者蒋方认为,《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籍,一个代表着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一个代表着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人们的生活与水和湿地都有着密切关系。
青海湖鸟岛国际主要湿地湖滨的普氏原羚。(图片来自《绿色中国》杂志)
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也与湿地关联。《水浒传》里的八百里水泊、蓼儿洼,这些古湿地的遗存仍让人憧憬;看过京剧《沙家浜》的人都知道“芦根、鸡头米”曾维系着新四军战士的生命;《洪湖赤卫队》里“四处野鸭和莲藕,秋收满畈稻谷喷鼻香”,则讴歌了俏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这样的歌,更把我们瞬间带回了童年。
中国以环球4%湿地知足天下1/5人口需求
当代汉语中的“湿地”一词,译自英文“wetland”,比较广义的定义来源于1971年2月2日由18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的《湿地公约》。
据《湿地公约》秘书处发布的报告,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环球湿地面积减少了35%;尚存湿地的质量也因排涝、污染、入侵物种、景象变革等影响而不断低落。
作为水陆交互浸染形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为人类供应了基本的生态系统做事,对人类、景象及其他生态系统发挥着至关主要的浸染。全天下共有超过10亿人依赖湿地为生,大约相称于地球上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
黑龙江扎龙国际主要湿地。(图片来自《绿色中国》杂志)
多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事情,也取得了积极的成绩,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国家林草局湿地司干系卖力人这样总结中国的湿地保护事情:“中国以环球4%的湿地,知足了天下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环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主要贡献。”
在当今的中国,人们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看到成群的麋鹿涉水奔行;在辽宁盘锦的红海滩,欣赏天下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湿地;在安徽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安家落户”……一处处湿地景不雅观犹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涌现中国民众的身边。生活,不是在湖畔,就在去往湖的路上。这正应和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向外,可以跟自然生物发生更亲密的交互、产生更多元的对话;向内,可以与亲朋好友产生更紧密的情绪链接,铺就了城居生活的诗意画卷。(完)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国际在线、《公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绿色中国》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