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作为玄门基本教义的主要构成之一,被玄门视为主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玄门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以是该当说玄门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玄门。

《道德经》分高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全的哲学著作。
@泽光书院 操持用81天韶光,对《道德经》中的81章,每天一章节进行解析和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理解《道德经》。

第70章 被褐怀玉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因此不我知①。
知我者希②,则我者贵③。
因此贤人被褐而怀玉④。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原文注释译文导读及解析收藏版

【注释】

①不我知:宾语前置,便是“不知我”。

②希:同“稀”,少。

③则:法则,此处活用为动词,效法之意。

④被褐而怀玉:穿着粗衣而内怀美玉。
褐,粗布衣服;被,通“披”。

【译文】

我的话很随意马虎懂,很随意马虎实施。
可是天下却没有人懂得我的话,没有人照着去实施。
说话是有宗旨的,干事是有根据的。
可正是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以是不理解我。
懂得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
以是有道的人总是外表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

【解析】

在这一章中,老子对众人的“颠倒”发出了一番感慨。
大道本来是随意马虎理解和遵行的,但是众人却偏偏不去理解,不去遵行,为此老子抒发了自己的烦闷和苦闷。
老子于此处阐述的道理和提出的方法,都是“正言若反”,这与世俗的认识和做法是截然相反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在老子所处的时期,他的道或许是“甚易知’’和“甚易行”的,但是由于人们利益熏心,被希望遮住了眼睛,以是众人除了努力知足自己的希望之外,别无他求。
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的是排斥希望和妄为,这和当时的世风格格不入。
在人们看来,老子的无为没有实在意义,其架构于虚无缥缈之上,过于抽象和玄远,根本无法理解;而在老子看来,自己的思想是易于理解的。
自己的思想不被理解,老子的内心自然是苦闷的。

“言有宗,事有君。
大唯无知,因此不我知。
”“君”意为根本、实质。
“夫唯无知”一句是针对“言有宗,事有君”而言的“不我知”便是否定吾知,不把我的理论当作知识。
“不我知”不即是“不知我”,它的意思足说,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详细事物,而不去探寻、创造这些事物之以是这样存在的缘故原由,那么他也就不会把“我”在这个方面所作的研究当作知识了。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因此贤人被褐而怀玉。
”这句是本章的结尾,老子在这里谈到了贤人(得道者)的真实情态,他用了极其简介的措辞来概括贤人的外面,也便是“被褐而怀玉”。
贤人有什么样的外部特色呢?他们穿着粗布衣服,与凡人无异,但是在平凡的外表之下,却粉饰了贤人的一颗冰清玉洁之心,老子称之为“怀玉”。
玉是宝贵的器物,也常常用来喻指美好的品质,而这里就足用玉来比喻贤人的纯洁的内心和不与世俗合污的高洁品质。

从老子的思想中可以得到启迪:真正的俏丽是心灵的俏丽,而绝非仅指外表的富丽。
我们所处的时期和老子所处的时期相去甚远,但人们知足自己的希望的哀求是相同的,老子主见战胜自身的希望,以达到内心的完美,这一思想在我们身处的时期同样适用,而且有着十分主要的意义。

王弼《道德经注》

可不出户窥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
无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
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
迷于荣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宗,万物之宗也;君,万事之主也。
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

不用出门开窗户就能够知道,以是说随意马虎理解。
无所作为就能完成,以是说随意马虎实施。
迷惑于躁动的希望,以是说不能够知晓。
沉溺于对名利的追求之中,以是说不能实施无为。
宗,是指万物的根本;君,是指万物的主宰。
由于凡是说话都能表示万物的根本,事情都被万物的主宰来支配,言语事物中都能表示出道,以是有知觉的人,能够从万事万物中理解道,虽然不一定主动去理解,但一定会知道。

唯深,故知之者希也。
知我益希,我亦无匹,故曰“知我者希,则我贵”也。
被褐者,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也。
贤人之以是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怀玉而不渝,故难知而为贵也。

由于道理深刻,以是知道的人稀少。
知道我的人稀少,我则是独一无二,别人无法匹敌的。
以是说知道我的人越少,我就越尊贵。
披着不起眼的衣服,是为了和尘土混同;怀里抱着玉,是器重自己的本真。
贤人之以是难以理解,是由于他和尘土混同而没有什么不一样,他怀中的玉却清洁没有一丝玷污,以是难于理解而尊贵。

苏辙《老子解》

道之大,复性而足,而性之妙,见于起居饮食之间耳。
贤人指此以示人,岂不易知乎?人能体此以应物,岂不易行乎?然世常患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况行之乎?

道的大,规复本性就能够完备,而本性的奥妙就在起居饮食等平凡事务中表示。
贤人借这些平凡事务来向人们揭示道的道理,这不是随意马虎理解的吗?人能通过体会道的规律来处理详细事物,这不是随意马虎实施的吗?但是众人的问题常常在于每天在用但并不留神,没有觉察道的存在,连觉察都不能够,如何实施呢?

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迹也。
使道可以言尽,则听言而足矣;可以事见,则考事而足矣。
唯言不能尽,事不能见,非舍言而求其宗,遗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

盖古之贤人,无思无为,而有漠然不自然、不自知者存焉。
此则思考之不及,因此终莫吾知也。
众人之所能知,亦不敷贵矣。
贤人外与人同,而中独异耳。

言语是用来捕捉道的工具,详细发生的事情是道的表示。
如果道可以完备用措辞说清楚的话,那么只听就够了;如果道可以完备通过事宜表示出来,那么只研究事宜就够了。
但是道是措辞不能完备说清楚,事宜不能完备表示的,不舍弃言语而追求它的根本,不丧失落详细事宜而寻求它们背后的主宰是无法体认道的。

以是古代的贤人,没有心思也没有作为,而其余还是有不屈服自然规律、不能理解自己的人存在。
道是思考所不能想明白的,以是还是有很多人不能够理解我(老子)。
众人都能够理解的,也就没什么名贵的了。
贤人外表是和别人一样的,只是内心不同罢了。

欢迎关注@泽光书院 ,让思想充足生活。
阅读可以让人得到聪慧启示,让人滋养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