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桃源行》(书法作品为自创,笔墨、图片来自网络)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天天一首唐诗宋词唐王维桃源行附朗读赛大年夜家集字帖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会。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羽化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由旧不迷,怎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由于。

(4)行尽青溪不见人: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
见人,碰着路人。

(5)隈:山、水波折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

(7)旋:不久。

(8)攒云树:云树相连。
攒,聚拢。

(9)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10)樵客:原来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1)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
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2)物外:世外。

(13)房栊:房屋的窗户。

(14)喧:叫声喧华。

(15)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6)引:领。

(17)都会: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8)平明:天刚亮。

(19)闾巷:街巷。

(20)开:指开门。

(21)薄暮:傍晚。

(22)避地:搬家此地以避祸患。

(23)去:离开。

(24)灵境:指瑶池。

(25)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26)乡县:家乡。

(27)游衍:留连不去。

(28)自谓:自以为。

(29)不迷:不再迷路。

(30)峰壑:山峰峡谷。

(31)云林:云中山林。

(32)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翻译】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却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走入了幽深弯曲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了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拢,进村落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第一次才听说汉往后的朝代,村落民穿着的还是秦代衣装。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朝阳升起,村落中鸡犬声响起。
村落人惊异地把外客欢迎,争相约请,讯问那世上的。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落。
当初因避浊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瑶池便不归还。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革;众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渔人不疑惑这是难得的瑶池,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面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次波折才到桃林。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各处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作品简介】

《桃源行》是唐代墨客王维作品《王右丞集》中的一首七言乐府诗。

此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
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
”好的诗应该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
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措辞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
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代价,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作者先容】

王维,唐代墨客。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搬家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紧张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述,鼓吹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风雅,状写真切,有独特造诣。
兼通音乐,工字画。
有《王右丞集》。

赛大家集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