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十足,留得住乡愁

当地人把自己的迎春晚会称为“村落晚”。
“村落晚”“土味”十足,坐歌堂、哭嫁歌、耍龙舞狮、廉孝故事、民俗婚俗等传统元素琳琅满目,争奇斗艳。

江永上甘棠村落有1000多年历史,村落民以周氏族人为主。
据周氏族谱记载,该村落历代出过节度使、尚书、宣政大夫等人物100余人,险些个个廉明奉公、勤政爱民。
该村落月坡亭的摩崖石刻,有文天祥题词“忠孝廉节”4个大字,昭示着周氏族人为人处世之道。
全县各村落的节目重点讲述这个故事,让人受到为官、做人的道德洗礼。

江永为瑶族聚居之地,有独特的勾蓝瑶女“勾郎配”民俗。
勾蓝瑶有一句鄙谚“好女不出石墙门”,意即好女不嫁出勾蓝瑶,多是招郎(入赘)成亲,自古以来不少人把“勾蓝瑶”误称为“勾郎瑶”。
勾蓝瑶寨很早流传“四个蛋子定终生”的传说,说是只要女方家收下了青年男子送上的4个鸡蛋,便表示赞许这门亲事,小伙子可以在女家住宿,直到生子之后娶亲。
该县上江圩镇甘益村落等举办的“村落晚”上,把这些民俗编进了节目,台上台下互动,舞台效果极佳。

村晚风行江永瑶乡

当地村落民和来这里旅游的外地客人被独特的民俗节目吸引,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不少人不雅观后表示:“‘村落晚’虽然‘土味’十足,但接地气,留得住乡愁。

“村落晚”有风骨,传播正能量

江永“村落晚”不仅乐了民气,还传播好民风、好家风,让人得到满满的正能量。

上江圩镇河渊村落“村落晚”,请来了79岁的女书传人何艳新。
她现场书写12个女书笔墨“去陋习、树新风,扬家训、传家风”,由于村落民大都不识“女书”,于是何艳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出嫁后要对两边的长辈等量齐观,不能偏幸。
只要一家人和和气气,喝口凉水也是甜的……”

何艳新还以“女歌”形式演唱《颂党恩》,感谢党的惠民政策让全村落穷苦户整体脱贫,赢得现场一片欢呼声。
晚会临时增加了一个节目《洗脚》,四对外出打工回家过年的年轻夫妇,端着洗脚水,搀扶着自己年迈的母亲上台,儿媳帮婆婆洗脚,儿子为母亲捶背,晚会现场1000多人受到传染。

源口瑶族乡源口社区“村落晚”有独唱、小品、舞蹈、乐器演出等节目,宣扬党的十九大精神,讴歌精准扶贫政策,还把本社区党的十九大代表田满姣的故事写成小品,把本乡小学西席、“全国三八红旗手”万珊的善举编成节目,广为传颂。

每个村落的“村落晚”各有特色,但都少不了表彰“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带头致富村落民”这档节目。
情景歌舞《年夜大好人就在身边》,讲述了江永“湖南年夜大好人”田万载自筹资金创办清溪瑶博物馆,传承瑶族文化的动听故事,不雅观众受到年夜大好人精神传染的同时,还领略到残酷的瑶族文化。

建立机制,走稳走远走心

理解到,江永“村落晚”过去仅在个别村落办过,近年来逐步在全县兴盛起来,成为一种文化征象,得益于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扶持。

2016年以来,江永县重视并支持“村落晚”活动,县宣扬文化等部门、各州里参与个中,把这项活动当成村落庄振兴、文化惠民的重大举措,一起参与策划、编排节目,把康健向上的民间习俗搬上舞台,把评比表彰“好婆婆、好儿媳、好儿女、文明户、五好家庭、带头致富村落民”等内容当成晚会的主题,不少扶贫队员、州里干部还成为了晚会的主持人、演出者。
这样,“村落晚”避免了内容低俗、演出无骨,能够走稳走远走心。

江永县委宣扬部副部长陈健林表示,江永“村落晚”传承村落庄精良传统文化,传播当下好民风好家风,是一个民办民乐民享的好平台,将下更大力气把各村落“村落晚”办得更活更好。
( 陈勇 通讯员 何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