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哥平生存诗不多,一共181首,个中七绝共有74首。这种七绝数量是个什么观点呢?《全唐诗》中,初唐七绝共有77首,盛唐共472首,加起来便是549首。
昌哥的七绝写到了什么程度?这样说大家就清楚了。昌哥有几个鼎鼎大名的铁哥们儿,李白、孟浩然、岑参、李颀、綦毋潜等,而且他都给这几位老哥写过诗,写的还基本都是七绝。
而这几位老哥们,对他也都不错,孟浩然还由于带病和他吃海鲜离世。感情好,正常来说人家给你写诗,你们就得回呀。可是这几位,压根儿就没回过昌哥的这些七绝。墨客的好面子,由此可见一斑。昌哥的七绝,在当时有多让人服气,由此也可以想见。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要问:为何昌哥的人缘这么好?虽然总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交情,有时候靠的便是缘分”,但能让这么多大墨客挺他,可见他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肯定,不会是由于他有财有势 ,由于昌哥实在半生不得志。不图他的钱,不图他的势,那到底是为什么?要搞清楚这一点,咱们就必须读一读下面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七绝,年年入选教材,有多少人由于这“一片冰心玉壶”7个字爱上昌哥,但很多人却并不懂句中冰心和玉壶分别是什么?当年上学时,以我们的阅历也确实很难明得清楚。以是本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来找找昌哥到底有什么值得一帮兄弟都力挺他?
一:这首送别诗有点儿“怪”题目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约写于公元742年,当时王昌龄任江宁县丞。在此之前,他曾被贬于岭南,第二年才起任江宁县丞,都属于被贬外放的官。辛渐是王昌龄的好友,这次送他回洛阳,王昌龄的内心想来是极繁芜的。在不舍之余,他可能会倾慕,人家都能回洛阳了,但自己还不知何时能回。
正常的送别诗,多数都因此景写情。无非便是写一些不舍,再加上一些祝福语。但王昌龄这首诗不一样,前两句写完不舍后,他把重头戏放在了后两句。他要让辛渐给自己带捎话: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请一定要见告他们,我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冰心和玉壶到底什么意思对付这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实在网上有不少种理解办法。有人认为,这是昌哥和辛渐哥在饮酒,这玉壶想来是个极佳的酒壶,而这冰心二字,便是自己对兄弟的一番情意。以是这话他们理解成:我对兄弟的感情,就在这一杯美酒里,感情好一口闷!
但若是这样理解,那前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就接不上了,以是这种理解方法,有些许抵牾之处。
事实上,冰心和玉壶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冰心,指的是内心的高洁。而玉壶也并非实体,指的是玄门中的自然无为之心。这两个词合起来,便是“玉壶冰”的意象,总体意思便是指一个人有操守。这一意象,不但是昌哥用过,鲍照也曾有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理解了这层意思,就明白了昌哥为何明明写的是首送别诗,还非要让别人捎句话。他当时是被贬的,虽然被贬缘故原由史籍上并没有过多记载,但肯定是被人找出了些小问题的。他这个话,便是要见告洛阳的那些亲人们和老铁们:我王昌龄没做什么错事,我有节操,品性纯良,一片冰心在玉壶,啥时候都不会变!
至此,我们也就能弄懂,李白、孟浩然、岑参等浩瀚墨客都爱他、敬他的缘故原由:
首先,是由于他在乎朋友!
在乎亲人们的意见是正常的,但昌哥用的是“洛阳亲友”,解释他还在意铁哥们儿的想法。唐代墨客多豪迈,被贬了,被外放了,实在会想到去阐明的人并不多。他们很狂,狂得
其次,他的阐明是令人信服的。既然是阐明,那就得写得够有传染力。昌哥这“七绝圣手”可不是白叫的,这个“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写法,形象生动而又颇具传染力。比起直接写各种信誓旦旦的话,显然高明得太多了。
末了,还是用“诗仙”李白的诗来结尾。在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前,还有两句常常会被大家忽略的名句“扬州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哥这话的言外之意:“听说哥们儿你被贬龙标了,我伤心,就连那杨花也落完,子规鸟也啼鸣个一直,它们也都在为你伤心”。伤心之余,李白实在也是在为他不平。
以上,便是七绝圣手王昌龄和他留下的千古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读懂了这些后,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打心底佩服王昌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