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皇家点茶

电视剧《鹤唳华亭》正在优酷热播,继《长安十二时辰》之后,文化之美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

《鹤唳华亭》改编自雪满梁园同名小说,由杨文军执导,罗晋、李一桐、黄志忠、王劲松等人主演。
讲述皇太子萧定权渴望亲情却少年失落母、与父不睦,成人之路屡遭险阻,幸得恩师卢世瑜的教导,又与文臣之女陆文昔相识相知,二人不畏艰险负重前行,始终坚守道义的故事。

这几年播出的剧集,与宋代干系的有《将军在上》《知否》《大宋少年志》等几部,但从通盘还原宋代礼制、捉住宋礼精髓的角度看,《鹤唳华亭》是迄今的集大成者。

鹤唳华亭点茶雅乐书法之美 展现宋代礼仪

被视作宋代礼仪紧张组成部分的君子之美、雅乐之美、点茶之美、书法之美等,在《鹤唳华亭》中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呈现,从服化道等器物,到人物举手投足的仪轨,宋之美学,弥漫在剧里每一处细节中。

衣饰是最显而易见的精细与严谨。
袍、冠、带、褙子、靴履,乃至纹样与配饰,既沿袭着宋代“简洁、素雅、精细”的衣饰特色,也完备虔诚于人物的身份与性情特质。

在《鹤唳华亭》的礼仪辅导高静看来,剧组呕心沥血地追求宋礼,除了展现美学,“礼”也是贯穿该剧的一条线索,是推动剧情走向的生理内核,构筑了《鹤唳华亭》的文化张力和戏剧张力。

叉手礼

有据可依,有史可证,设计了近30种礼仪

高静先容,《鹤唳华亭》的礼仪,尤其大礼仪,大部分都是有史可依有据可查的,他们参考了很多的文献资料,比如说《政和五礼新仪》《事林广记》、陆游的《老学庵条记》、记载北宋生活的《东京梦华录》、南宋的《复兴礼书》、朱熹的《朱子家礼》、司马光的《司马氏书仪》,以及《童子礼》等。

《鹤唳华亭》礼仪组为这部戏设计了将近30种的礼仪,高静说:“比如说‘拜’,我们就有八种,有一拜及地;有皇太子晨昏定省(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的两拜;大礼的时候是四拜;丧礼的时候用了三拜;还有吉拜,吉拜的情形下,可能他不作揖,直接跪下去,乃至有的时候,不是按照标准仪轨那种先跪左腿再跪右腿,而是双膝直接跪倒,在比较分外或者焦急的环境下,会有这种拜法,由于礼是依情势而做,不是一成不变的。
还有女子比较浅浅的这种拜,还有拜手,空手拜,太子妃戴着的凤冠非常重,她不可能及地拜,以是,太子妃的礼用了很多都是手拜。

剧中除了拜礼有八种外,男子还有三种常礼,六种军礼,女子有两种常礼,三种常礼是作揖、叉手拜和唱个喏。
高静先容说朝堂上官员常日作揖,家仆、宫女、寺人一样平常都是叉手。
叉手拜的时候,大概手离身体有两拳,奏告的时候可能有三拳,除了这两种,民间市井便是唱个喏。

个中奏告又有站着和跪着两种,“奏告的时候,手一样平常离身体轻微远一点,从站姿上来说,男子是双脚分开一点,女子双脚并拢一点,男子的叉手作揖,剧中我们用的是脚分开,身体站直了,手往前推着,有一种推的觉得,大家知道,《易经》里面说‘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以是男子见礼是一种外向的,往外推的。
女子则是往回收的,女子见礼的时候双脚是并拢,手和肘都往里收,这种内敛的礼仪,很美。
而且古代礼仪说女子裣衽而拜,剧中女子常礼有两种,一种是叉手侍立,一种是叉手见礼,叉手侍立一样平常是手放得轻微低一点,叉手见礼的时候手一样平常轻微高一点。

六种军礼则展现的都是军人风采,高静先容说剧中一样平常用抱拳见礼比较多,此外还有持枪持刀的时候,怎么站,怎么见礼,等等。

此外,《鹤唳华亭》的礼仪组还把宋代的点茶,包括煮茶仪轨等都做了很好的复原,高静说他们紧张参考的是《大不雅观茶论》《茶经》这些古代资料:“尤其是《大不雅观茶论》,这是宋徽宗的高论,他把点茶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
先从茶砖、茶块上敲下小茶块,研磨弄成很细的茶粉,再一步一步点,沫子要很厚,点茶的每个过程都有一个讲究的仪轨,比如说开始的时候冲泡,水不要太多,再逐步加水,这样能把茶沫的层次感打得非常多,而且很密,宋代人很喜好喝那种沫沫的东西,第三次注水的时候,相对来说加得多一点,而且一定是贴着盏的盏延去注水,这个沫打得很细,礼仪组把这个做了很好的呈现,现在有一些古装剧可能也做点茶,但这个戏更多的是皇家点茶,像天子、太子、太子的老师卢世瑜都是点茶高手,我们都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也是对茶文化的展示,在拍摄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其他部门,比如说美术道具组做了非常精细的还原。

太子金错刀书法

根据剧情做取舍和增加

高静先容说,做礼仪方案的时候,结合了历史的文献资料和剧情的须要,由于有时候不太可能完备复原历史,须要根据剧情做取舍:“比如说拍皇太子冠礼的时候,理解中国古代礼仪知识的人知道,冠礼是三加,‘三加弥尊,加有成也’,三加之后,会接管赐他的字,但是戏中我们只让他一加,流程上会轻微变革一些。
太子先接管了天子给他的赐字,然后天子对他训话,再给他戴上旒冕,根据剧情会有一些调度。
大家常日以为宋代很朴素很典雅简约,但实在从历史文献资料,包括一些画作来看,宋代礼仪特殊弘大,特殊讲究场面。
比如,宋代画作《大驾卤簿图》,得有一千多人参加,仪仗很隆重。

《鹤唳华亭》里面的大礼仪,紧张包括皇太子的冠礼、婚礼、册皇后仪,太子老师卢世瑜的丧礼,太子妃的丧礼,高静说剧中要把这种大场景的礼仪之美展现出来,“但不可能是展示全过程,由于一个册皇后礼,就几十个步骤,我们可能只是展示个中一小部分,比如说婚礼里面我们展示了皇太子亲迎,同牢合卺,其他一些东西就没有过多展示。

《事林广记》里讲述古代的膜拜,是两手交叉着扶在右手膝盖上,先跪左腿再跪右腿,一个人要膜拜四次,但是,拍摄不可能重复四次,“以是,像皇太子每天去给天子行晨昏定省的礼仪,我们就用了再拜礼,便是拜两次,从先秦来说一贯也都有这种传承,比如顿首再拜稽首再拜都有这种传承, 这样既有一些必要的仪式感在里面了,也不会显得特殊繁琐。

高静先容,虽然宋代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但是创作团队希望《鹤唳华亭》可以展现出新意,通过更分外的视角展示古装剧那种熟习的陌生感,以是,主创们深度地去挖掘历史文献,然后结合剧本做一些艺术加工,像《政和五礼新仪》,剧组都是直接看原文,然后用口语文翻译出来,让大家理解每个流程,终极展示出一些精华部分。

像剧中手的姿势,说来也是寻思熟虑的结果,高静说:“我们看一些宋代资料,说宋代作揖的时候手是下去的,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弧度,这种动浸染在民间比较多,但是在朝堂之上,我们还是用了‘手容恭’,便是手比较高而正这样的姿势,以为这样见礼更端庄更持重,我们是有一些取舍的。
我们很希望能呈现给不雅观众一个类似古代礼仪教科书式的场景,但是,详细拍摄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结合剧情来做礼仪的方案。

《鹤唳华亭》中,日常礼仪用得比较多的是叉手礼,高静先容,实在古代的叉手礼种类非常多,“比如《事林广记》里面记载,左手把住右手大指,然后左手的小指到右手的手腕,右手四指伸平,我们在开机前给演员拍定妆照的时候用过这个手势。
但是通过跟编剧、导演老师沟通,以为彷佛翘起一个指头来,在衣服里面可能会有一个小包,后来就用了现在这种手势,参考了宋代一张古画,站在贵妃身后的侍女的手势,我们以为特殊好看,像含苞待放的花苞,而且实在它也符合《事林广记》里的记载,左手把住右手大指,然后右手四指平伸,这样显得比较中和典雅。
开始我们说叉手礼手拿得比较高,后来经由跟导演组的协商,建议站立站姿,就轻微往下拿一点点,这样我们这个动作既有它历史的传承,有它的依据,又能跟其他的一些同题材同历史期间的有一些差别。

太子妃嫁到太子府的时候,礼仪组设计了四把扇子,从前面和侧面挡住太子妃,“有一点像是后世涌现的遮脸的盖头,那个时候是用扇子来遮住身体。
宫女拿的扇子有一种神秘感,而且扇子一层一层打开,这样使得礼仪有一种层次感,就像花逐步打开一样。
” 让高静比较愉快的是,《鹤唳华亭》中展现了搢笏舞蹈:“《政和五礼新仪》提到了搢笏舞蹈,我们还原了这个场景,礼仪组参考玄门道长持笏礼天、《泮宫礼乐》《六代小舞》的礼乐舞蹈动作、陆游在《老学庵条记》里提到的瞻笏动作,设计出了搢笏舞蹈。
这在以往的古装影视剧里,是没有过的。
这是我们这个戏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鹤唳华亭》中,还有一个特色便是礼乐相合,高静说:“礼乐相合便是礼仪的动作跟音乐的节奏是合拍的。
说到宫廷音乐,大家可能认为雅乐是宫廷音乐,但实在宫廷音乐包括很多种,大的分两类,比如说宴乐,像赵贵妃过生日就属于宴乐。
太子的冠礼、婚礼用的音乐是雅乐。
剧中太子冠礼就展示了演奏雅乐的过程。
太子老师卢世瑜的丧礼,礼仪组做了一个招魂的曲词,参考了《楚辞》里面的招魂,实拍的时候,一位先生长西席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站在那里一边唱招魂之曲,一边抖动衣服,那个场景特殊俊秀,很有视觉的美感。

宋女装褙子参考-南宋复兴瑞应图

通过礼仪反响出人性光辉和质感

“礼” 在剧中除了展示“文化之美”,展现持重感、仪式感,高静表示,还通过这种外在的美感,展现出古人内在的诚敬之情,反响出人性光辉和质感。

“比如说太子身边开始最信赖的大宫女内人寇珠,她在临去世前,我们给她设计了一个循规蹈矩的礼仪动作,她先是看着太子那个方向,缓缓地叉手见礼,这样是表现出她对太子的爱恋,有一种留恋、爱意在里面。
在跪下后,她只是手拜,这个时候还会有一些对生命的留恋,一种不舍,末了一次大拜及地,这里的含义有几层,一是她作为大宫女,该有的肃静,二是她对生命很武断地告别,礼仪将这种层次感饱满地展示出来。

以礼营造出的整体氛围,恰好也赞助构建了剧中以蕴藉、克制、隐而不发为紧张基调的君臣、父子、师徒乃至情侣等多重情绪关系。
天子与太子萧定权,是一对猜疑与忌惮的君臣,也是一对想亲近而不得其法的父子。
卢尚书与太子,是一对亦师亦父的师徒,萧定权得不到父爱,将一腔小儿百姓情移在卢世瑜身上,可在他最痛楚时,卢世瑜仍恪守君臣之礼,谢绝他不合身份的亲近。
如果没有礼制在全剧深入骨髓地渗透,这样的行为与生理就无法成立。
而萧定权与陆文昔,是一对武断的同盟,也是一对爱而不得的情侣。
他们两情相悦,却恪守礼制,隔屏风对话,“立必端直,处必廉方”,只有这样的两个人爱而不得,他们的痛楚才故意义、才打动人。

宋礼之细节,在剧中也承担着立人、叙事乃至咏志的功用。
比如,化用瘦金体设计的萧定权专属字体,暗含着他“小怯大勇”的人设。

可以说,“礼”是《鹤唳华亭》精神内核的外化。
而在不雅观众的角度,这种对礼制的追寻与还原,帮助不雅观众快速建立对剧集背景与场景的信赖感,更随意马虎理解剧集情节走向与人物行为逻辑。

高静透露,在开机前,礼仪组就对演员,包括群众演员做礼仪培训,“我们还会讲一些理论性知识,比如说为什么这样见礼,典故从哪来?第一拨进组演员是最负责的,他们从开机前跟到达成,礼仪做得很到位。
后期拍摄的时候,每天都会来新的群众演员,我们也要现场教一些动作,包括新进组的演员,讲课办法便是大的主讲,小的分讲,还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剧情在现场调度。
我们礼仪组每天分AB组或者ABC组,至少有一个组,要有礼仪老师全程随着看,有什么问题及时调度。

皇太子晨昏定省

《甄嬛传》让礼仪组受到重视

高静与影视作品结缘,是从《王的盛宴》开始,几年下来,剧组对礼仪的重视让她深有感触,她说要感谢张晓龙,张晓龙除了在《甄嬛传》中扮演温御医外,还是这部作品的礼仪辅导,也正由于这部剧,礼仪辅导在古装剧中得到重视,“《甄嬛传》可以说是礼仪辅导行业的一个分水岭,像我做《王的盛宴》的礼仪辅导时,当时剧组只有我一个人,我就被归在导演组,而且陆川导演可能也把我作为历史顾问来用,但是七年后,我现在做《鹤唳华亭》时,完备便是一个礼仪组了,它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就像美术组、服装组、扮装组。

但是,高静表示,礼仪辅导这个事情不只是教授礼仪动作,更多的还是涉及历史顾问的角色,一位好的礼仪辅导老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礼仪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能做到理论知识跟实际拍摄的完美结合。

在高静看来 ,中国礼仪不是单方向的,中国文化涉及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古代礼仪也是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我们希望《鹤唳华亭》让不雅观众能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度的理解,比如说中原这个词,唐代学者对他的注疏就说 ‘服章之美为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之邦不仅仅是四个字组成的一个词,它包含的面非常广泛,我们希望能通过微薄之力,把这些礼仪的美感展示给现在的不雅观众,让大家能直不雅观地感想熏染到为什么叫礼仪之邦。
”文并供图/张圈圈

责编:张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