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蓼蓼(lù)者莪(è),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缾之罄矣,维罍(léi)之耻。
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穀(gǔ好),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译文:看那蓬蓬是莪蒿?不是莪蒿是草蒿。
可怜伤心我父母,生我养我太苦劳。
看那蓬蓬是莪蒿?不是莪蒿是散蒿。
可怜伤心我父母,生我养我太艰劳。
瓶罐空空了无食,因坛无供多耻辱。
没有父亲何所依?母亲健在才有靠。
出门含悲因无告,进门归家到哪找!
父啊生我养了我,抚我喂我怜爱我 教我发展造就我,想我反复留连我,进进出出怀抱我。
想报你的养育恩,如天之高无奈何!
南山嵬峨风萧萧,人家没有这不幸,唯独让我受悲哀!
南山嵬峨风萧飒,人家没有这不幸,独独只我不终养!
又到腊八,寒天冷雨,常默诵这首《蓼莪》,前年尾月才知道,老家我姓宗族的祭奠礼仪开始时献歌咏唱的便是《蓼莪》,作者传说是西周太师尹吉甫。
又想起我年轻同事编的《弘雅》期刊里的一篇选文《天下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作者是著名女作家张洁
她写道:“一个人在54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5岁成为孤儿苦多了。
”这句话让我理解了《蓼莪》,以为传说是真的,张洁的苦也是尹吉甫的苦,不是真的成了孤儿,是“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凄凉,五岁孩子懵懂无知,四五十岁的人为人父母,也有能力奉养父母,结果却没奉养,空留仇恨之苦。
《蓼莪》开头起兴“看那茂盛的蒿是莪蒿?不是莪蒿是散草蒿”,很令人费解,但我想这是尹吉甫在说自己。
莪蒿味喷鼻香而美,抱老根丛生,民间称抱娘蒿。
墨客身为西周朝宣王内史、大将军,看起来风光无限如蓼蓼者,实在对父母如蒿蔚这散蒿一样无用。
想到父母生我苦劳,就感到耻辱,即“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里的东西来自罍,如瓶父母空了,是如罍之儿无养活之耻。
墨客在愧疚仇恨。
张洁在《天下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也写道:“纵使我写尽所有的笔墨,我能写尽你对我的那报答不尽,也无法报答的爱吗”“我能写尽对你的歉疚吗”“我能写尽对你的思念吗”。
《蓼莪》结尾写山烈风发之悲,怨恨自己不幸,倾慕别人有亲可以终养。
张洁也说:“看到一位和你年事相仿、身体又很壮实的老人,总想走上前去,问人家一句‘您老人家的遐龄?’心里不知问谁地问道:为什么人家还活着而你却不在了?”“听到有人叫’妈’我仍旧会容身伫立,回味着我也能这样叫你的光阴,忍咽下我已然不能这样叫你的凄凉”“在商店里瞥见适宜你穿的衣服,还会情不自禁地张望良久,涌起给你买一件的冲动”……多么希望你还活着。
古今迢遥,年隔数千;古今很近,人事相同,民气共通。
人常说用生命读书,只是未经不懂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
2024年1月18日(农历23年腊八,我父2周年矣)

蓼 莪 诗经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