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体知识

1、作者简介

唐代墨客杜牧,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墨客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所作的盛行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抒发了墨客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墨客。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中考古诗词泊秦淮考点总结

此诗抒发了墨客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这首诗构思周详而风雅,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之中透出凄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构造上起枢纽浸染;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2、背景简介

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晚唐墨客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盛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墨客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3、题解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文集》。
秦淮指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西流经南京市入长江。
河道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
秦淮河流经南京一段,在六朝期间两岸酒家林立,至唐代繁华不减当年。
《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二、课文注译

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注释:烟:指像烟一样的雾气。
笼:笼罩。
寒水:清冷的河水。
月:月光。
沙:沙滩。
夜泊:因天晚而抛锚停船。
泊:停船。
秦淮:秦淮河上。
近:靠近,靠近。
酒家:酒店。

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理解:首句写景。
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述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第二句叙事,补足前句,解释景致为夜泊所见;点明环境,在构造上起枢纽浸染,引起下文,商女所唱,是近酒家所闻。

原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商女:指以歌唱为生的乐妓。
不知:不能理解,不懂。
亡国恨:国家灭亡的仇恨或遗恨。
犹:副词。
还,仍旧。
隔江:乐妓在酒店替人唱歌侑(yòu)酒,从船入耳去,有一段间隔,故云隔江。
犹:副词,还。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
一天到晚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于亡国。
据记载,歌词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时人以为不祥。
《旧唐书•音乐志一》:“前代兴亡,实由子乐。
此曲为“亡国之音”。

翻译: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的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理解:“《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此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以形象化的议论,利用曲笔,讽刺了只顾梦想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表达了墨客对世道民气的忧患意识。

三、文章紧张情节和中央思想。

1、构造情节

此诗抒发了墨客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诗歌构思周详而风雅。
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之中透出凄凉;第二句点名环境,在构造上起枢纽浸染;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墨客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真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生僻愁寂的氛围。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写墨客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
“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致点出韶光、地点,同时也照料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墨客的情怀。

可见,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的过渡浸染,构造全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后庭花》听说

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夙夜迟早,而陈后主依然沉溺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彷佛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墨客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奥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墨客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这首诗写墨客所见所闻所感,措辞清新自然,构思风雅严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蕴藉地表达了墨客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奥深厚,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佳构。

2、中央主旨

这是一首击时势之作。
诗歌借歌女唱《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表达对统治者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去世的不满和对唐王朝日趋衰微的忧虑,以及报国无门的无奈感叹。

四、要点赏析

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赏析:1、这两句中的“笼”和“寒”字利用的极富传染力,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迷蒙、淡雅的水边夜色,“寒”则营造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生僻的景象,为下文抒发墨客作者对腐败统治者的讽刺、忧愤和无奈,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做了铺垫。

2、这两句是环境描写,烟、水、月、沙等景物,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生僻的景象,为下文抒发墨客作者对腐败统治者的讽刺、忧愤和无奈,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做了铺垫。
3、这两句利用了互文的修辞手腕,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寒”则营造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生僻的景象,为下文抒发墨客作者对腐败统治者的讽刺、忧愤和无奈,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做了铺垫。

4、场景描述: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烟和溶溶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沙岸,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生僻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我们乘坐着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原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 1、利用讽刺(曲笔)的写作手腕,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对商女的埋怨责怪,实际上是批评晚唐统治者,纵情声色、醉生梦去世的颓靡之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平生而“不知”国之将忘的统治者,寄寓着墨客无限的忧愤和辛辣的讽刺,表达了墨客忧国忧民的情绪。

2、利用借代的修辞手腕,借《后庭花》的亡国之音,表达了作者无限的忧愤和辛辣的讽刺,抒发了墨客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3、这两句中的“犹”字用的极富内涵,“犹”字奥妙地把历史教训和现实重蹈覆辙联系在一起,看似对商女的埋怨和责怪,本色包含了作者对腐败统治者的讽刺、忧愤和无奈,抒发了墨客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五、理解背默

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使墨客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墨客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泊秦淮》中表现在国运衰微的时候,官僚豪绅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拢在酒楼中欣赏亡国之音的醉生梦去世的生活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用形象化的议论,委婉表达了墨客对世道民气的忧患意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泊秦淮》一诗中,墨客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8、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9、《泊秦淮》中表现墨客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去世的统治阶级,见告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鞭笞统治者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表现墨客忧患意识的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六、要点问题

1、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墨客若何的感情?

答:后两句表面上责怪歌女,实在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去世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墨客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歌表现了墨客若何的感情?

答:表现出墨客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答: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环境;奇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墨客对现实的酸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4、“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构造中起什么浸染

答:承上启下的枢钮浸染,“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韶光、地点,且照料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5、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市价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6、如何理解“隔江”二字?

答:“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夙夜迟早,而陈后主依然沉溺声色。

7、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若何?请说出个中情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征象感到不满,由于《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颓败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8、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生僻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墨客的忧闷和感伤。

9、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腕上叫什么?

答:借古讽今,表达了墨客对世道民气的忧患意识。

10、“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利用互文的修辞手腕,所描述的画面具有若何的特点?

答:朦胧(迷茫),冷寂(凄凉)。

11、谈谈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本诗末了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

答:利用曲笔进行讽刺。
这两句表面上是训斥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梦想享乐的王侯将相,寄寓着墨客无限的忧愤和辛辣的讽刺,表达了墨客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表示墨客忧国忧民的情绪。

12、有人评价本诗“于平凡处见深刻”“诗贵蕴藉”,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叙事,以常见的烟、水、月、沙描述秦淮夜色;后两句曲笔抒怀,借责怪歌女,委婉蕴藉地表现了对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阶层的批评讽刺,表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1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味深长,试品析。

答:曲笔的手腕,讥讽只顾梦想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抒发了对时局和世风的忧愤。

七、拓展知识

这首诗是墨客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措辞利用方面,也颇见工夫。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领悟成一幅朦胧生僻的水色夜景。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墨客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墨客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王侯将相,即醉生梦去世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奥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奥深厚。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乃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赏析

此诗是墨客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去世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便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瞩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宁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干系联的,以是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墨客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致,不过要真的调过来一读,反而会以为平板无味了。

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哀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
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每每是先瞩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
以是墨客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气。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
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致点出韶光、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范例意义,同时也照料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墨客的情怀。
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绪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
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墨客构思的周详、风雅,于此可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泊秦淮,墨客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表面上,墨客彷佛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墨客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去世的权势闻达。
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
“不知”实为“商女”解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故意。
“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解释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王侯将相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
抒发了墨客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蕴藉,措辞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赏析二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
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带一贯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这首诗是墨客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措辞利用方面,也颇见工夫。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领悟成一幅朦胧生僻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墨客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墨客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王侯将相,即醉生梦去世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奥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奥深厚。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驳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乃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墨客深夜泊舟河边,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期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训斥。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致与墨客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鞭笞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蕴藉深奥深厚;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锐利。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复苏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响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补充他们腐烂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玉树后庭花》听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夙夜迟早,而陈后主依然沉溺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彷佛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墨客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奥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墨客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这首诗写墨客所见所闻所感,措辞清新自然,构思风雅严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
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蕴藉地表达了墨客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奥深厚,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佳构。

这首诗表现了墨客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个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极。
诗歌的措辞哀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蕴藉,也只有蕴藉才能见得精练。
以是蕴藉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范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期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遐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蕴藉地表达了墨客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奥深厚,意味无穷,引人寻思。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想熏染,戳穿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去世的腐烂生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
墨客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遐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凄凉,感情深奥深厚蕴藉,措辞精当熬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