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顾安《 幽篁秀石图》

文人爱石,自唐开始

文人爱石头,大约从初唐开始。
当时,经由几百年的战乱,社会生活逐渐稳定,文人士子经由科举制度也进入仕途,空想实现、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担保。
人一旦吃饱了肚子,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除了诗词歌赋,那些奇形怪状、玲珑剔透的小石头进入了文人的视野,石头被请进了书房,文人们欣赏、把玩、摩挲、乃至写诗咏之,这种风尚一贯流传到盛唐晚期,我们熟习的诗圣杜甫便是个中一位。

据《素园石谱》记载,大墨客杜甫在成都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远的奇石,他没有独享这块石头,而是把它供在草堂中,并约请乡亲们一起来欣赏。
当然,乡亲们大多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老百姓,这不要紧,杜甫本来就不是高冷范的,他知道百姓的苦与疾,也知道百姓的喜与乐,以是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这个石头的故事。
他给这块石头起了个名字,叫“小祝融”,“祝融”本是南岳衡山五峰中最高的一个,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哪里是在欣赏一块小石头呀,他看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呀。

自古文人爱顽石小石头藏丰年夜聪慧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白居易。
提及他与石头的故事,最有名确当是他写的《太湖石》:“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详细小,应是西岳孙。
”太湖石别号窟窿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
它属于石灰岩类,石灰岩随意马虎受到外力的侵蚀。
看似沉着的太湖,下面却是万涛彭湃,太湖石因此被刻下痕迹,有的彷佛削成的青玉片,有的彷佛截断的碧云根。
在大自然的精雕细琢下,太湖石或圆润,或弯曲,微风从岩穴通过,青苔护着洞口,顽石虽然小,却好似西岳的子孙,姿态万千,气候非凡。

其余有一首《双石》诗:“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
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
”他钟爱这些既怪又丑的奇石,好似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这样的奇物人间未曾有,可能是上天掉下来的。
一番感慨之后,“转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
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看看,此时白居易已将石头看为石友,终生相伴。

奇怪的是,白居易这么喜好这些奇石,却不收藏。
他曾任苏州刺史,苏州就在太湖边上,命人取石如探囊取物,但他始终抱着“久官苏州,不置太湖石一片”的态度。
爱它,就好好欣赏,而不是霸占。

唐代阎立本有一幅著名的画《职贡图》,描述的是外邦朝贡的物品,上面有象牙、羚羊等,卷中有三人手捧着山石盆景,一盆山石是灵芝状,一盆是玲珑剔透的石笋,看来当时的赏石之风颇为浓厚。

元·顾安 《竹石图》

拜石为兄

文人爱石头,并不是什么石头都拿来爱,而是很有讲究的。
宋朝大书法家米芾可以说是赏石理论的奠基人。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字画家,他的书法圆韧遒劲,气势飞动,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北宋“四大书法家”。
米芾喜好收藏奇石,在长期的欣赏把玩中,他提出了“皱、瘦、透、漏”四大原则,现在,喜好收藏石头的人仍将这四字奉为品石圭表标准。

米芾不只赏石理论丰富,跟石头的感情也特殊深。
据费衮《梁溪漫志》卷六记载:“米元章守濡须,闻有怪石在河壖……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於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濡须便是现在的安徽无为县,米芾当时在那里任职,听有人说河边有块怪石,也不知道从哪里来。
人们认为这块石头太奇怪了,也不敢靠近。
米芾是爱石之人,听说了这件事当然要一探究竟,于是他命人将石头搬到州治所之内。
这块奇石终于运到了,米芾迫不及待地赶来,他被这块神奇的石头的造型给镇住了,他以为此石“憨然天真,有君子气”。
便急速命令随从拿来长袍穿上,衣冠整理好之后,认负责真地对着奇石下拜,并说道:“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此足以当吾拜。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米芾拜石”的故事。

米芾爱石的故事传遍了所在治所,他有个上司叫杨次公,听说了“米芾拜石”的故事后,怕他玩物丧志,荒了正事,本着负任务的态度就去劝他。
米芾看到上司来了,不说二话,便从袖中取出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嵌空玲珑,峰峦洞空皆具”,他对上司说,“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次公

明·陈洪绶 《竹石萱草图》

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观观

宋朝另一个爱石大家是苏东坡,他有一句赏石名言“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观观”。
和他豁达的性情类似,他喜好的石头也多种多样,无论是江边的小石头还是专门的收藏石,他都喜好。
元丰三年(1080年)他被贬湖北黄州时,创造齐安江上有很多美石,“温润如玉,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苏轼创造,在江边常常戏水的孩子可以摸到这种石头,于是他便用糖饼和小孩子经商营业,一来二去,竟然得到了289块小石头,“大者经寸,小者如枣菱芡”。
回家后,他把这些小石头放进古铜盆里,并注入净水养活,时常抚玩,怡然自得。
后来有一天,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叮嘱消磨青鸟使来看望他,东坡师长西席就将这些小石作为宝贵礼品赠送给青鸟使,还专门作了一篇有名的《怪石供》,以记始末。

苏东坡爱石也画石,他曾画有《潇湘竹石图》,这幅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作品以湖南零陵以西的潇湘二水合流处为背景,画面上景物不多,只有土坡一片、石头两块、风雨瘦竹,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比拟,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另一幅《枯木怪石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简洁明了的画面上,一方怪石盘踞左下角,尖峻硬实,却又周遭相兼,右边的几枝枯木,屈曲盘折,更能显出顽石的生存力。

元·王渊 《竹石集禽图》

石令人隽,石令人古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大发展,尤其是文人,更喜好在山山水水间寄托思想,此时的奇石文化也进入了兴盛期,已知流传至今的奇石专著就有十多种。
个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文震亨的《长物志》中的有关章节、清代宋荦的《怪石赞》、沈心的《怪石录》等。

陈继儒《岩栖幽事》中写道:“喷鼻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
文震亨的《长物志》中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文人们爱石、赏石,乃至将它们作为朋友,是由于石头是永恒之物,一块顽石,犹如一个千古的故事,冷硬清瘦中,裹着一个不容被侵染的天下,而人只有须臾之身,以须臾对永恒,识破人闹事理,豁然开朗。
文人们玩石,实在是在品味人生,品味生命。

◎本文原载于《广州日报》(作者李亚妮),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