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茶园,漫山遍野,举目皆碧。封行成垄的像绿色巨龙,尚未“成年”的长势正旺,刚刚种下的活气勃勃……
一片片青翠的茶园,与路边时时闪过的“鼓起劲来抓家当,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要想富,栽茶树,兴家当,调构造”大红标牌,红绿相间,让武陵山区的崇山峻岭变得活气盎然。
陆羽《茶经》有载,曾与红军结缘
去年,在外闯荡15年的柴邦文回村落了。
这位最多时部下有400多名工人、一年包工收入200万元的石阡游子,之以是选择返乡创业,便是看准了家乡茶家当的发展前景。
石阡的茶,有个别致的名字叫“苔茶”。
(石阡县五德镇地印村落连片茶园。)
由于这种茶有“一绝”——新长出来的嫩梢木质化速率比较慢,像菜苔一样鲜嫩,当地人就习气性地称为“苔茶树”,久而久之就叫“苔茶”了;又因新长的嫩叶会随着气温升高而变红发紫,富含抗氧化的花青素,别号“苔紫茶”。
贵州是茶树原产地之一,遍布各地的古茶树见证了黔贵大地悠久的茶历史。
石阡境内也有很多古茶树。
五德镇新华村落,距石阡县城约半小时车程。这里的佛顶山,是著名佛教名山梵净山的姊妹山,常年云雾环抱,“高山云雾出好茶”,是石阡苔茶的发源地,听说这里就有古茶树。
“村落里原来有上万棵,有的这么粗。”在新华村落茶博物馆里,村落党支部布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夷州贡茶省级传承人王飞指着桌上一个敞口大花盆比划着描述村落里的古茶树,“一个人抱不太过来,摘茶叶须要搭梯子。”今年52岁的王飞是侗族,他家六代人都用传统手工艺做茶,是茶叶世家。
茶博物馆里,陈设着很多传统制茶老物件。
“我们村落是历代贡茶的产区。”王飞一边先容老物件,一边自满地说。
石阡茶在唐代陆羽《茶经》已有记载,而宋代即为贡品。
当年,装满茶叶的船只顺着石阡河通航乌江,巴蜀江南,均可品到石阡茶,而居民则把山外的盐巴等物资换进来。
石阡苔茶还曾与红军结缘。1936年,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长征路经石阡时,就用这里的温泉水冲泡苔茶,为将士一扫怠倦。
民国期间,石阡茶产量在贵州已位居第三。到了上世纪50年代,石阡生产的“工夫红茶”出口到苏联和东欧等国家——新华村落茶博物馆里“镇馆之宝”、一壁奖旗印证了当年的辉煌。1958年8月,新华生产大队支书谭仁义带着村落里生产的苔茶赴京参加“群英大会”。会上,石阡苔茶被誉为“茶中味精”,周恩来总理付与一壁亲笔写着“茶叶生产,出息无量”的奖旗。
在困境中保留“火种”
在“以粮为纲”“割成本主义尾巴”的年代,种茶被认为“不务正业”,卖茶被视为“投契倒把”,都不受待见。
石阡悠久的茶家当,此时险些中断了发展。
“百姓有百姓的办法,出山交易时有人把茶叶绑在身上,背着婴儿做掩护。碰着情形,就把藏在身上的水瓶弄倒,制造婴儿撒尿的假象,这样盘查的人只好放行。”夷州贡茶省级传承人王飞回顾当年石阡苔茶如何在困境中保留“火种”。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石阡茶叶面积仅剩万余亩。
(石阡苔茶新长的嫩叶会随着气温升高而变红发紫,富含抗氧化的花青素,别号“苔紫茶”。)
“村落里那些老茶树呢?”在新华村落茶博物馆里,我们念念不忘那些“宝贝”。
“砍了!来了一个事情组,砍了三四个月,堆积如山的树干茶枝够村落民烧一个冬天!”王飞酸心肠说,大约2000年,上面有关部门认为老茶树产量不高,采摘还未便利,便主见将老茶树砍掉,让其长新芽。
在山上一处陡坡,我们见识了传说中的老茶树,可惜只剩“痕迹”——每棵砍后再长的一簇簇新枝。这一处就有十几丛。
经十多年的风吹雨打,古茶树树桩已糜烂看不出粗细,但从如今也胳膊粗细的再生枝,彷佛还能瞥出当年母株粗可合抱、高须搭梯的雄姿。
“此处空余再生枝”,大家为这种无法追回的“年夜煞景致”惋惜不已。上万棵百年几百年的老茶树,只能留在老一代村落民的影象中。
“现在肯定不会这么傻了,保护都来不及呢!”王飞望着村落里新开辟的大片茶园说,“这种古茶树现在租出去一株能值好几万。”
新华村落的茶故事,浓缩着时而辉煌时而弯曲的石阡茶史。
苔茶复兴,今为脱贫攻坚“台柱子”
经由一段韶光的沉寂和反复,2003年,石阡苔茶开始迎来又一个春天。这一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茶叶生产办公室,将茶叶作为全县主导家当造就。在退耕还茶等优惠政策的勉励下,石阡茶叶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脱贫攻坚“拔穷根”和“农业构造调度”,正是石阡当前抓的两件大事,而调构造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
在坪山仡佬族侗族乡,我们见到了年轻的乡长。他的名字叫田地,但全乡正好最缺田地——有的村落乃至连新建村落委会都找不随处所。这也是“地无三尺平”石阡的写照,农人有限的地皮多零散分布在山坡乱石间,传统庄家围着几亩玉米“广种薄收”,效益很差。
(行走在石阡崇山峻岭间,路边时时闪过“鼓起劲来抓家当,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等大红标牌。)
“每亩玉米毛收入几百块钱,算上化肥人工,险些是赔本。”在好几个州里事情过的石阡县委常委、宣扬部长杨玲对“行情”非常理解。
这也正是山里很多农人长期甩不掉穷苦帽的主要缘故原由。
调构造,一个紧张内容便是把低效的玉米“请出去”,让效益好的茶叶种进来。
“茶叶是睡觉都长GDP的家当。”作为石阡县脱贫攻坚“总队长”,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布告皮贵怀夜里都是“事情韶光”。晚上6点多,他跟我们聊个把小时石阡茶家当发展,接着又马一直蹄召开部分州里紧张领导碰头会直到深夜。
“苔茶是石阡的宝,一定要做大做强。”皮贵怀说。自2015年到这个穷苦县担当脱贫攻坚“主攻手”以来,这位70后县委布告对石阡苔茶的主要浸染有着深刻的认识,谋划着让这块“宝”发挥更大的浸染。
一个细节可以折射茶叶在石阡的“地位”之重——专门成立了管“茶事”的常设奇迹单位“茶叶局”。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正是有政府的大力勾引和先“种起来”茶农的挣钱效应,石阡农人“茶换玉米”的劲头一贯不减。
“种茶每亩一样平常有三四千收入,管理好的能到六七千,比种玉米、红苕强不知道多少倍。”茶家当发展带头人、新华村落党支部布告王飞先容说,“农人很随意马虎跟随‘榜样’。我们村落原来只有50年代种的二三百亩茶园,现在已发展到3000多亩。”
“以前,石阡苔茶曾是民间药品、皇家贡品,在新时期,它是石阡公民精准脱贫攻坚的‘台柱子’。目前石阡有茶园40多万亩,居贵州第二位,全县60%的人收入与茶家当直接关联。”几个数字,皮贵怀道出了茶叶在石阡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特殊是在精准脱贫攻坚中的“主攻”浸染。
石阡大力发展茶家当往后,缺地少田的坪山乡也得福了——原来荒着的坡地现在成了种茶的利益所。“坪山乡茶园面积估量到2018年底发展到8000亩,实现人均一亩茶,年产值4000万。”乡长田地很有信心地说,“大坪村落去年61户脱贫,个中37户就靠种茶。”
做大,更要做强
有段韶光,石阡茶叶面积虽大,但因管护不到位,“主导家当”的浸染没能充分发挥。
为了让大家乐意种茶、种好茶,县委县政府又使出了很多新招,包括统一免费供应茶苗、地膜和底肥。
“以前是把茶苗分到各家各户,有的庄家为了‘完成任务’图省事,一把全密密麻麻地种在一起;发放的肥料也用在别的作物,结果虽然免费,效果却没有想象的好。”皮贵怀说。
今年改革了办法,地皮通过流转适度集中,茶苗统一栽种统一管护;为了提高茶农管护积极性,新茶园前三年还每年每亩给予1000元管护补助。
“‘最
老茶园每亩也有200元管护补贴。“以前不少茶农只采春茶,夏秋茶就不管了,任其疯长。现在有了管护费,夏秋茶也采了三四茬。”大屯村落党支部布告周绍军说,“夏秋茶紧张做大宗茶。不仅每亩能增加千把块钱收入,对茶树成长也有利。”
比起柴邦文,已是全国人大代表的周绍军还乡更早,他领着村落民,把2000多亩荒山变成瑶池般的茶园,成立了茶叶互助社,建起育种基地和当代化加工生产线。
而看好苔茶发展前景的柴邦文除了自己经营13亩茶园,还加盟周绍军的茶叶互助社卖力生产管理。
石阡茶家当吸引了大批像周绍军、柴邦文这样的返乡创业者,他们自己做大了家当,也带动当地农人脱贫增收。
站上五德镇地印村落不雅观景台,面前一览无余、高低起伏的茶园让民气旷神怡。
茶园的主人朱继兵,也是“城归族”,他流转了300多亩茶园,有的已经封行成垄,有的今年刚刚种下,3年后年产值超100万。“每年有200多名村落民到我这里务工,从我这里领走20多万元‘人为’。”朱继兵说,1/3以上的务工者是穷苦户和残疾人,老年人每天也有80元收入。
这名年轻的“石阡县十大种茶专业户”利用茶园得天独厚的景不雅观上风,正在谋划茶旅一体化发展,将家当链拉长。
极贫乡国荣乡今年新发展的千亩茶园,则一开始就一步到位请专家做了茶旅一体设计,目前景不雅观道已铺设完毕。石阡县委常委、国荣乡党委布告龚朝清望着一垄垄欣欣向荣、颇具骨架的新栽茶苗憧憬:“大家看,再过两三年,茶苗长起来后,这里该有多俊秀。”
“茶叶要到第四年才进入收成期,为理解决开头几年没有收入的问题,我们制订了‘以短养长’的策略,前期在茶苗里面套种药材、果蔬等。”皮贵怀对茶叶家当链有深入思考,“在此根本上,我们提出‘1+3’家当模式,即以茶叶为主体,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为辅,形成当代家当链,构建石阡当代农业家当体系。”
“通过各种勉励,今冬明春还将新增茶园17万亩,总面积争取达到60万亩,在贵州产茶大县中数一数二。”做大是做强的根本,这位MBA毕业的县委布告思路很明确。
加快茶园基地规模化培植、造就茶叶龙头企业、构建当代茶家当体系、推动石阡苔茶走向国际市场、2019年后进入中国茶家当十强县……石阡出台了行动方案,设定了年夜志勃勃的做强目标。
志做“干净茶”,讲好“茶故事”
“石阡苔茶是地方良种,做绿茶红茶都很精良。”贵州省农委副主任胡继续一贯顾虑着石阡苔茶的发展。
贵州茶从默默无闻到迅速崛起为茶园面积全国第一,这位个性光鲜、一头银发的“茶人”十余年来不遗余力的奔忙“推销”功不可没。
“我见到茶山用塑料盆、塑料袋采茶一定要把他拿下;看到不穿专用衣服不戴帽的一定不让进茶叶车间;见到用草甘膦除草一定封茶园让他整改!”在简朴的办公室里,胡继续一边用他提倡的“贵州冲泡”给我们泡茶,一边连珠炮般蹦出几个“一定”。
作为贵州“干净茶”的“鼓吹者”,胡继续最“痛恨”茶农用草甘膦除草,常常到石阡调研辅导的他哀求石阡苔茶做贵州“干净茶”的模范。
在北纬27度、海拔近700米的石阡县大屯村落“龙塘省级当代化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在这块茶叶已获苛刻的欧盟认证的茶园,我们领略到“干净茶”、生态茶不仅“味”美还“色”美。
千亩茶园似一张流动的大绿毯,顺着坡势“流”过去,漫过去。市价小雨淅沥,茶园里、山谷间云雾环抱,宛若人间瑶池。
“瑶池”中,有一个“分歧凡响”的地块,茶垄间不是常日那样杂草丛生或锄得光溜,而是长满一种绿油油的草。
地头牌子上写着“绿肥1号”,“目的:掌握杂草、替代草甘膦”。原来,这是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以草治草”的绿色防控试验——成长兴旺的绿草既能把茶垄间的杂草“挤走”,割了还能当绿肥。
“‘以草治草’节省劳动力,节约农药本钱,还绿色环保。”茶叶互助社管理卖力人柴邦文称颂这种绿草的神奇浸染。
这里除草,完备让除草剂走开。
做“干净茶”,石阡一贯在努力:第一个推出贵州省茶叶产品地方标准,制订了“石阡苔茶标准化生产”“地理标志产品石阡苔茶加工技能规程”……
“宁肯要草,不要草甘膦。”这里的不少茶农,都能随口说出这句口号;这里的茶园,人们可以看到挂着诱杀飞蛾的杀虫灯,插着能将蚜虫、蓟马等害虫黏住的黄板、蓝板。
这种生物杀虫法能使苔茶重生态、更环保、更“干净”。
石阡是难得的集高海拔、低纬度和寡日照于一体的地区,是常年空气质量优的温泉之乡、龟龄之乡,生产高品质茶叶得天独厚。“石阡苔茶‘钾’天下”,钾含量高是石阡苔茶的另一“王牌”。
茶叶是21世纪时尚的康健饮料。现在,“干净”又富有“内涵”的石阡苔茶已“牵手”英国的下午茶,远销不列颠。韵味十足的生态茶让喝了几百年红茶的英国人惊叹犹如“看惯了黑白电视的人遇见了彩电”。
早在2009年,石阡苔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时隔一年,石阡成功报告“中国苔茶之乡”,当年石阡苔茶被评为“贵州三大名茶”。
不过,同其他贵州茶一样,石阡苔茶虽说历史秘闻深厚,是曾写入教科书的地方良种,但复兴较迟、推广较晚,当前名气远不及龙井、大红袍、普洱等响亮,这也是制约其销量和价格的一个主要成分。
品牌是产品的生命。让众人认识贵州茶、打响贵州茶品牌也成了贵州茶人的共识。
“石阡苔茶品牌的统一LOGO已经设计出来,目前还不能公开。”县委布告皮贵怀指着自己茶杯上一个LOGO说。
石阡操持拿出真金白银用于品牌培植宣扬,讲好“石阡苔茶的故事”,让“中国苔茶之乡”叫响起来。
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半年,石阡整县就脱贫了。但作为助推石阡脱贫攻坚“台柱子”的苔茶,这片“树叶”的义务还远未完成。龙头企业数量少、加工增值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品牌培植还在路上……石阡人知道自己的短板,明晰自己的着力方向,更清楚这片“树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