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到底有多厉害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她的一首词作来理解一下:
《一剪梅·红藕喷鼻香残玉簟秋》
红藕喷鼻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肃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不久,属于她生涯前期的作品。李清照夫妇两人婚后夫妻情深,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十分幸福。不过婚后不久,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由于朝廷斗争被罢官,李清照也被牵连,只能随着父亲一同返回家乡,这也让她和赵明诚两地分居。本来是如胶似漆的新婚生活,现在被迫分离,思念自然是绵绵不绝,在这期间李清照写了多首词作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这便是个中一首。
这首词起首写景,荷花凋零,喷鼻香气也淡了很多,如玉的竹席上泛起丝丝凉意。在这里词人通过嗅觉和触觉的描写,让人感想熏染到一抹淡淡的秋意,词人的内心也被这股秋意萦绕,泛起一抹幽愁。紧接着两句则是写了词人的举动,轻轻提着裙摆,独自登上小舟。这里的“独”字实在也是点明词人的孤寂,那这孤寂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也自然而然引出了下文。
词人站在兰舟之上,眺望远方的天空,原来是在渴望丈夫的来信。那这书信什么时候才能送来呢?自古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以是词人想着或许鸿雁南归时也便能收到丈夫的来信。词人登上兰舟眺望天空实在心里一贯便想着念着远方的丈夫,不知不觉间玉轮已经缓缓升起,月光洒满了西楼,由此也不丢脸出词人的执着和深情。个中满满的都是对丈夫的深情厚意。
上阕对付相思的描写是淡淡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一丝,而下阕则要直白许多。“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和上阕起首“红藕喷鼻香残”遥相呼应,词人意在解释这些东西的无可奈何,实在离去又何尝不是这般无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离去总是引人相思愁恨,而这相思愁恨并不是只有词人一人,由己度人,想来丈夫也和自己一样被这相思愁恨所萦绕。而这实在也和上阕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遥相呼应。由于知道丈夫也在思念自己,以是才这般笃定“两处闲愁”。
末了三句句则是词人对付相思愁恨之深的描写。本来因思念才泛舟湖上以求排解,心中想着丈夫可能会寄信给自己,眉间稍有伸展。但是想想两人依旧分隔两地,内心又被无尽的愁绪所笼罩。
李清照的这首词写得可谓凄美至极,笔下的景象和心中的情意勾勒出来的意境让人读之不由心生怅惘。尤其是末了三句,将女子的思愁写得淋漓尽致,历来一贯都是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但实际上“此情无计可肃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随处颂扬的三句并非李清照所独创,而是她模拟得来。原句是“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出自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两者相比拟我们不难创造,范仲淹的原句和李清照的仿句,紧张的不同在于“眉间心头”的构造。范仲淹是平铺直叙,两者并列在一起,并没有给人太大的触动。但是李清照仿写时,却将这两者分开,以“才上”和“才下”构成起伏,而“眉间”和“心上”又相互对应,令人线人一新,也更有吸引力。
范仲淹的原句写得实在已然很好,不过看了李清照的仿写再去看范仲淹的原作就难免会以为不足好了。两者相比拟,也才让我们知道李清照到底有多厉害。所谓“千古第一才女”,果真是名不虚传。
对付李清照仿写的范仲淹这一句,大家是以为范仲淹的原作更好呢?还是李清照的仿写更好?欢迎在评论区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