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原文: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惟尽心腹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9句古语规语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

译文

不理解一个人的短处,也不理解一个人的长处;不能创造一个人长处中的毛病,也不能创造一个人短处中的闪光点,便不能精确地用人、教人。
用人之道在于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教人之道在于让人发扬长处,战胜短处。
只有完备理解自己的短处,然后才能避免别人的短处。
只有不由于自己的长处而自恃才高,然后才能接管别人的长处为己所用。

《默觚》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的哲学著作,撰于清道光十五至十九年(1835—1839年)。
“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为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
本书分《学篇》《治篇》两大部分。
此段话是魏源在评价历代用人制度的得失落和戳穿清政府用人制度的弊端时提出的人才思想。

【02】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原文: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故《书》曰:“思曰睿,睿作圣”。
思以是睿,睿以是圣也。

  ——(北宋)程颐《二程遗书·伊川师长西席语》

译文:

程颐,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师长西席。
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根本,世称“二程”。
上述是“二程”关于“学”与“思”关系的阐述。
最早提出学思关系的儒家学者是孔子
孔子认为“学”与“思”应该有机地结合,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并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主见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在此根本上,“二程”提出了“学原于思”“学莫贵于思”的不雅观点。
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意思是说精确的学习方法,必须以思考为根本。
思考了就能得到真知,不思考就得不到真知。
进而又指出:“不寻思则不能造于道;不寻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落。
”不寻思就不能节制道理;不经由寻思而得到的知识,纵然一时得到了,也随意马虎失落掉。
此句亦见于《曾国藩家书》,故常被误认为是曾国藩的经典语句。

“二程”为何将“思”放到如此突出主要的位置?程颐答道:“思以是睿,睿以是圣也。
”“思”是达到睿智、圣明的必由之路。
“二程”的不雅观点,强调了“学”的手段性与“思”的目的性,继续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学思关系的辩证思考。

【03】

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

原文: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曰:“将之卫。
”……仲尼曰:“譆!
若殆往而刑耳!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战国)庄子《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译文:

《庄子·人间世》阐述了庄子的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间社会。
本篇由七节构成。
在《人间世》第一节里,庄子假托孔子、颜回师徒二人的对话,提出“道不欲杂”不雅观点:“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道”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在经历了老子的自然本体及宇宙论解读后,发展到庄子则转变为对生命本体的追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道不宜心杂,心杂就会多虑,多虑就会自扰,自扰就会招致忧患,忧患降临也就自身难保。
自“道不欲杂”至“忧而不救”,庄子用了持续串顶真句,先后涌现了“杂”“多”“扰”“忧”四个顶真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这段对话是由颜回要求孔子让他去管理卫国引起的。
颜回表达了救治卫国的心愿后,孔子对其出仕救民的迫切心情予以当头断喝。
孔子认为颜回尚未自主,却欲救治卫国,正中其所言的弊端。
由此告诫我们,人生之道须一以贯之,杂念多了,困扰也会增多,就会让民气乱如麻、尴尬重负,终极导致一事无成。

《人间世》中的孔子形象并非孔子的本来面孔,而是庄子思想的代言人。
庄子对“杂”持严厉批驳态度。
事实上,孔子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习内容为“六艺”,孔门又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孔门弟子三千,贤愚相杂。
据《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役夫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 kuò,纠正木材波折的用具)之侧多枉木,因此杂也。

【04】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原文:

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贤人万举万全。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译文:

这是淮南王刘安的谋臣伍被劝谏刘安所说,大意是听力好的人能在无声时听出动静,视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以是最聪慧、最有道德的贤人干事总是万无一失。

后来,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蒯伍江息夫传》中也曾引用这句。
本日,这句话多被用于强调戒备未知风险,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增强对抵牾风险寻衅的预判和准备。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提高预见能力,好比心中有数、胸中有谱,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事情中知枢纽关头,得办法,抓关键,能够真抓实干,终极有效落实。

【05】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原文: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万章下》

译文:

弟子万章向孟子求教“交友之道”,孟子结合当时政治人物和历史人物的例子指出,交朋友不能倚仗年事大,不能倚仗地位高,不能倚仗兄弟亲族的势力。
交朋友,根本看重的是对方的风致,不能够有任何倚强之心。

对付这一点,古人可谓有共识。
《战国策》讲财色不可依仗:“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司马迁《史记》引古语说权与钱不可倚靠:“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隋代王通的《中说》中也说,建立在权势上的“交情”是易变的:“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古今一理,本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
不难想见,因权势、利益、好处这些外在成分而走在一起的人,一旦外在环境有所变革,权尽利绝,“交情”淡漠了还算好的,但反目成仇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没有绝对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人。
我们要发展、发展、生活,更须要朋友间的交往和支持,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作甚“友”?《说文解字》讲“同道为友”,志同道合者才称得上“友”。
以是说,只有像曾子所说的那样,“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才能昂然并进、携手前行。

【06】

客气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原文:

客气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则民气说,治道成,天意得矣。

  ——《宋史·王涣之传》

译文:

王涣之是北宋后期两浙路衢州常隐士(今属浙江省),出身于书喷鼻香门第,其家族名声显赫,时有“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之誉。

王涣之从前历任学官和地方官,曾编修《两朝鲁卫信录》。
宋徽宗登基后,因涌现日食而诏求直言,他经大臣推举应召入朝论政,趁机向新君进谏。
他指出,求直言不难,听到直言难;听到直言不难,审察而采取直言难。
君主虽屡次下诏求直言,但上奏所论常有变质变味之辞,把指陈阙失落看作讥讽君上,把阿谀谄媚当作尊敬君主,把迎合俗流的议论视作国家大政,把可否相互促进的建议当作歪理邪说。

这导致志士仁人以为言之无益,不再乐意表达见地,而小人却有欺瞒惶恐之论,苟且迎合以媚谄于人。
因而他向宋徽宗建议:“愿陛下客气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则民气说,治道成,天意得矣。
”大意因此虚怀若谷的心态,公道不阿地听取见地,不论所言是刺耳还是顺心,只假如精确的都应该屈服。
据称徽宗对此“欣然延纳”。

虽然王涣之的话是有感而发,紧张针对当时政坛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但这些话对我们也有主要的启示意义,只有心胸开阔,积极听取别人的见地,尤其是接管别人的批评,闻过则喜,有过则改,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07】

绳墨之起,为不直也

原文:

故檃栝(yǐn kuò,整形器)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

  ——《荀子·性恶》

译文:

之以是产生整形器,是由于长有波折的树木;木匠发明绳墨,是由于存在不直的东西。
由于人有善恶,事有曲直,善直则公益,曲恶则损众,以是要设立礼法制度、道德准则导恶为善、转曲为直,才能形成公序良俗。

荀子说人“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线人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人会产生偏好利益之心、梦想感官快乐之欲,如果任其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争斗、打劫的事情,损失推辞谦让、公正正派的美德,社会就会兴起不良之风,损失相互礼敬、老实取信的公序良俗。
因而古圣先贤设立道德规范来调度人们的言行秩序。

【08】

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子路》

译文:

子贡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士”?孔子认为要行己有耻,是非不雅观念明确,还要不辱君命,有干事能力。
子贡又问:次一等的哀求呢?孔子则强调必须知孝悌。
子贡接着问:那么再次一等的哀求呢?孔子回答:“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子认为,说话一定至心诚意,干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这是一样平常人也该当做到的,但也可以算是士了。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诚信守诺,恒定坚持,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本日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干事不一贯,就很难立身处世,很难造诣大事。
因此,老实无欺,有始有终,是做人的基本哀求。

言语老实忠信,行为笃敬坚守,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
孔子阐明《周易》乾卦中的爻辞,认为“庸言之信,庸行之慎”,日常辞吐要老实取信,日常行为要严明谨慎。

自很早的时候起,中国就在这方面有很高的哀求,据《周礼》记载,周代有禁暴氏一职,其职责之一,便是对言而不信的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惩罚。
《左传》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肯定老实取信对付“立志”的主要性。
《墨子》也强调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同样希望人们言行同等。

【09】

堤溃蚁孔 气泄针芒

原文:

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因此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后汉书·郭陈设传》

译文:

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赌气泄掉。
这句话提醒人们,做人干事都要在祸患涌现抽芽的时候动手处理,防患于未然;如果小事不把稳,很可能半途而废,顷刻之间颠覆所有累积起来的“造诣”。

我们常日看重的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奇迹造诣也好,人格风致也好,都是由长期量变努力积累起来的,每每经历一个艰巨卓绝的过程;而同样该当引起更高程度重视的是,人格教化的“堤坝”筑起来了,个中的“水”也很沣溢充足,奇迹就像“气球”一样那么大,显得五彩缤纷,辉煌、刺目耀眼、夺目。
但为什么有时候“翻盘”却在一夜之间?

“人非圣贤”皆有过,有些无关乎“大节”的小毛病、小失落误有时犯一次两次,可能不至于一泻千里而导致终极的失落败;但如果在这些“小事小节”上不加把稳,不以为然,自以为大,于是乎傲心潜在地不断增长,小节累成了大节、小事攒成了大事,终极便会一发不可整顿,这警示我们只有不放过任何小事小节,如此才能造诣圆满人生的境界。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