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行人欲销魂。

王秋海 唐诗诵读清明外一首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诗赏:这是一首描写清明时节情景的小诗。

“清明时节雨纷纭”,这天正是清明佳节。
作者正在行路途中,可巧,天空下起了蒙蒙小雨。
清明时节,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妖冶的时令,景象也是随意马虎发生变革的,乃至时有“疾风劲雨”。
这样的纷纭小雨,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这“雨纷纭”,传达出了那种“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俏丽的境界。
这“雨纷纭”,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人的糟糕心情。

且看下一句“”路上行人欲销魂”。
“行人”是指出门在外的旅行之人。
那是什么“销魂”呢?是祭祖、扫墓心情悲哀过度“销魂”吗?不是。
这心头的滋味是繁芜的,本来清明节便是个风尚色彩、情调很浓郁的节日,心情沉重。
而今作者又孤身赶路回家,偏偏又遇上小雨纷纭,春衫湿透,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小雨纷纭下个一直,急着回家祭祖冒雨前行,衣服被春雨淋透又冷又饿,心绪凌乱不宁,这晦气的鬼景象,怎不叫人“销魂”呢?

在饥饿、雨淋、寒冷的情形下,作者溘然涌上心头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歇歇脚才好。
事情很明白:探求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会儿雨,二来小饮三杯暖暖身体,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凉凉被雨淋湿的衣服,最紧要的是,借此放松一下心情,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借问酒家何处有”,这是向谁问路呢?原来是路边一个戴着笠帽放牛的小孩。
小牧童没有答话,只是用手一指方向,啊“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虽说牧童没有答话,但比答话还要光鲜有力。
意思是说:“您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瞧!
是连话带动作。
作者看到:在稍远的地方,模糊约约看到了红杏林梢头,挑出一壁“杏花村落”三个字的酒帘(酒店的招牌小酒字旗)。
“杏花村落”不一定是村落落名称,也不一定是指酒家,这只需解释指往这个俏丽的杏花深处的村落落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期待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

该诗没有难字,没有典故,构思奥妙,人物刻画光鲜,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

唐诗诵读:

春江花月夜(连六)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赏:“可怜”这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作者不直接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陪衬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徘徊”二字,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子闪动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拜别。
“应照离人妆镜台”,月光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情和清辉洒在妆镜台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脑人的月色,可是月色洒在这“玉户帘中卷不去”,又洒在这“捣衣砧(过去屯子妇女捶布用的石头)上拂还来”。
这个“卷”和“拂”两个痴情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五、六句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意指:月光引起了少妇的情思,也深情的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郎君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末两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是说: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水面:鱼儿在深水中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通报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呢!

诵读作者 王秋海

图 网络 编发 常小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