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这是李商隐难得的一首欣喜之作,个中的情绪色彩缘于他当时的境遇经历。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年)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婿后,就被无情地卷入了唐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被夹击在党争中的李商隐郁郁多年,在这场斗争中,他始终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饱受其害。
直到大中元年(847年),李商隐随桂管不雅观察使郑亚到了桂林任职,那里距长安数千里之遥,阔别权力的斗争竞赛,这让李商隐感到了久违的欣喜解脱,这首《晚晴》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首联写道我在这里深居简出,在高处俯瞰城门外的曲城,春天已经由去了,夏天还是很豁亮清明的样子。李商隐身居在幽僻之地,此处位于城中高地,春天过去了,他在高处俯瞰向城外,一片清爽而非夏季的燥热,可见应是初夏的时候了。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上天也怜惜饱经雨水之苦的在宁静之处的小草,终于雨过天晴了。比较高山长川,在角落幽暗处的小草显得太微不足道,但是上天依然会怜惜于它,长久的雨水景象也终是过去了,这晴朗的景象虽然来得晚,但它终是来了。一句“人间重晚晴”写出了晚来的雨过天晴,是如此弥足宝贵。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这一句,因其诗意唯美的语境古来广受人们传诵喜好,唯美诗意是其表面,个中所含的意蕴则更为深远。雨下了这样久,晴朗的景象虽然来得很晚,但终是来了这人间。就如李商隐自己一样平常,多年的遭遇不顺,终是雨过天晴,离开了那满是泥塘的是非之地。依然微不足道的他,此时感想熏染到这”晚晴“带来的安慰解脱,甚是欣喜。
带着初夏久雨后的喜悦,登上楼阁的高处,墨客写下了“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在楼阁的高处,远远眺望,一派高远之象,薄暮余晖透过小窗留下一抹微微的明光。李商隐是能把细微的景致写出不平凡的墨客,前面是角落里的小草久经雨水后,久违的晴朗带给了它光鲜买卖,熠熠生辉。接着写的斜阳余晖透在窗棂上的一丝光亮,虽然微弱,但却足以让人的视觉和内心感想熏染到浓浓的明朗暖意。
夕阳欲晚,倦鸟归巢,居高远眺的李商隐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发出了有别于一样平常的天涯倦客见到鸟儿归巢时的哀叹愁郁。“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鸟儿的巢已经干了,那归巢的鸟儿飞来时也更轻快机动了。久雨逢晴后,连自由清闲的鸟儿也有了欣喜之处,全体自然,全体人间,都沐浴在残酷的余晖中。当然,沐浴着晚晴带来的愉悦之万物,个中最不能忽略的,是远途而来的李商隐,对他来说,遥遥的桂林之地,初夏久违的晴朗,都犹如重生。
虽然不久之后,随着郑亚的被贬,李商隐再次地陷入了潦倒飘零,但至少,彼时彼刻,他这样坐拥山水,安宁欢畅。
读着古诗词,不知不觉间竟依稀仿佛能触摸那些久远的人、久远的事,那些欣喜冲动大方,那些哀愁遗憾,都在一首首诗词里悠悠回荡着。读诗词时学历史,学历史时话诗词,是学习中的美事,也是生活中的雅事。这套丛书《这才是大语文,随着古诗词学历史》,便是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学习历史知识的绝佳选择。
这套丛书共有四本,依据新版部统编教材编撰,用79首经典诗词串联起历史事宜,构建起诗、史结合的立体思维,用320幅精美的手绘插画,使古诗词变得具象,冲破了那迢遥的间隔感,更便于提高阅读兴趣和影象理解。
这套丛书适宜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阅读学习,孩子可以将这套颇有创意的丛书作为工具书,成年人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感想熏染诗词深处有历史的意蕴妙趣。喜好的读者朋友点击下方横条就可以购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