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录》是我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其面世却是在著者赵明诚逝去六年之后。
他的妻子李清照整理、刊校并作序,其媒介折射了两宋期间私人藏家的收藏史,以及伴随收藏而来的情绪与人生。

宋 赵明诚《金石录》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雅雨堂刻本书影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农历八月的临安,52岁的李清照正在为亡夫赵明诚的《金石录》作序。
《金石录》或许为赵明诚的生前身后做了个了却,《金石录后序》则是李清照为自己大半生的婚姻与境遇做了个了却。

  斯时,南宋已过了南渡初期的急剧动荡,时局暂时安定笑来。
从南宋小朝廷到普通黎庶,逐渐习气了敌来我逃、敌去我安的节奏。
曾经的巨大失落落与愤懑,已被庸常生活日复一日地磨出钝感。

卿云歌此情可待成追忆从金石录后序看李清照夫妻收藏史

  于个人,李清照经历了人生中的不断失落去——失落去国,失落去家,失落去丈夫,而在失落去生命这一终极结果到来前,她由于再嫁、诉讼与离异,貌似也失落去了部分名誉与体面。

  再没有什么可失落去的了,这是个适宜坐下来回忆的时候。
回顾是种奇怪的滤镜,总是会对事实做分外的折射或调光。
那些再也回不来的甜蜜光阴,会被施加美颜效果,甜蜜到无以复加,然而这终归是带着忧伤的,忧伤又授予甜蜜以分外的美感,这美也无以复加。
那些曾经的苦难则会被施加虚化效果,逐渐损失真实感,提及来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可以麻木,可以笑谈,也会在某个时候惊惶失措线泪下。

  因此,当我们跟随李清照的笔触与思绪,沿着韶光之河上溯时,实在是游走在别人的影象里,亦真亦幻,亦历史,亦人生。

收藏伊始:甜蜜新婚时

清 崔错《李清照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她劈面遇见自己,是在1101年的汴京街头——她18岁,赵明诚21岁,正是锦瑟华年、神仙美眷。
两家皆为清贵仕族,她的父亲是礼部员外郎,他的父亲是吏部侍郎。

  他在太学读书,月朔、十五可告假出来,拿件衣服典当了,换得五百钱,便直奔相国寺集市而去,逢上特殊的日子还会带她携游于古玩书市。

  赵明诚爱金石久矣,自幼便喜探寻前代遗迹,网络石刻碑铭、青铜器皿等。
他9岁随父亲在徐州时,网络了当地一些古代刻录,其眼力与见识引得士林惊叹不已。
18岁时,他已蔚然成为一代金石学大家。
当时有传国玉玺在咸阳出土后被送至京师,将作监李诫亲手摹印了两本,其一就特意送给了赵明诚。

  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她爱诗词文章,他便是第一读者并填词相和;他爱金石,她就陪他逛相国寺抚玩碑铭古物。
两个文艺青年顺带再买些零食果品,让眼睛与口腹之欲都得知足,变身快乐“吃货”。

  归拜父母后,她和他便回房展玩,一边吃着适口的杂果,一边考辨钟鼎彝尊的款识、碑碣上的笔墨和年代。
她存疑,他能侃侃而答;他欲查证,她能旁征博引。
她听他,仿佛树里闻歌;他看她,仿佛枝中见舞……

  人间如荒野,爱如应答。
遥看已识,试唤便回。
正是这样有应有答,才会直入民气。
此时,收藏更像是生发爱的一个由头,还远未到成为寄托的地步。
她和他,尚不须要。

收藏积累:仕宦闲居时

宋 刘松年《博古图》局部 宋代文人品玩金石古器蔚然成风

  赵明诚出仕后虽有俸禄,衣食却依旧素朴,常四处搜访天下古文奇字。
再加上他父亲此时已官居丞相,亲旧也多有掌管国家图书、编修国史的馆阁,更为他供应了便利。
有散失落的《诗》、史,出土的竹简、经传等,他就尽力缮写,务求留存;若看到古今名人字画,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器物,脱下衣服典当也要买下。

  在她看来,他这习气有着书呆子般的可爱,以是回顾时并无怪责。
后世有人讲:“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此该当是相通的。

  崇宁年间,有人拿着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索价20万钱。
夫妻俩完备无力购买,但又不忍轻易放去,好歹留了两宿,反复不雅观赏后归还。
她和他痛惜若失落,相向惋惜。

  一个人的爱好,成为夫妻共同的爱好,牵系着共同的喜悦与怅惋。
日就月将,逐渐积累起来的不仅有他们的收藏,还有他们的感情。

  北宋重文抑武,是个盛产文艺青年的朝代。
最大牌的文艺青年宋徽宗赵佶执政后,更是大兴文艺奇迹,举国征取花石纲,遗祸无穷。
又重用童贯、蔡京等人,新旧党争不断,政坛翻覆无常。
李清照之父先贬谪又起复,赵明诚之父先拜相又罢相,后赵父去世,赵明诚入狱,再后来赵家子弟皆被削职,回青州闲居。

  青州故宅,一住十年。
夫妇俩每得一部古书,即共同勘误校正,整理完毕后做上名签,分门别类收藏。
有古人书法、绘画、铜彝、金鼎等,则舒卷摩挲,反复不雅观赏,指摘瑕疵。
两人沉浸个中,竟至于忘却韶光,常是不知不觉一天便忽忽而过,于是点上烛炬夜以继日。

  收藏之余还有别样乐趣。
逐日饭罢,夫妻煮水、烹茶,茗烟袅袅中,指着堆积的书山,说某历史典故记在某书某卷的第几页第几行,以是否说中定胜负,胜者可先喝茶。
她博闻广识,最擅此道,常常得胜,然后举杯大笑,笑得茶水都倾覆到怀里,惹得他拊掌大笑。
此情此景其实动人,但若转换成追忆视角,难免教民气生酸楚。
她写至此处便不由感慨道:“甘心总是乡矣。

  他们的收藏,此时在质与量上达到了顶峰。
一则纸札精细,字画完全,堪称当时字画收藏家之首。
一则数量大,类目多,青州故居中造起了书库,分簿册记录。

  收藏易使人起执着心,赵明诚尤甚,李清照逐渐觉得到了不便。
两人的性情本就不同:赵明诚严谨端方,偏于学者气质;李清照洒脱随意,墨客气质更浓。
前者哀求书橱上锁,欲取书便要拿钥匙并登记,若破坏弄脏则要擦净或涂改正确。
后者只觉不耐,收藏原是快心写意之事,如此反倒自寻烦恼。
究竟是玩收藏,还是被收藏玩?这是个问题。

  婚姻所求无非是妥协中的和谐。
她小小地抱怨后,开始节衣缩食,只为购买一些副本让自己随意利用。
他后来断续出仕,曾在淄川乡间偶遇一位奇人,其家珍藏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
赵明诚竟以太守之尊,哀求借上两三天,然后奔跑回家与妻子共赏。
到家已是二更,两个痴人烹茶展玩,相对狂喜,不忍入睡。

  他是她乐意原谅妥协的那一个,她是他想第一韶光分享惊喜的那一个。
如此便已足矣,完美的婚姻是没有的,就像完美的收藏也不存在一样。

收藏散佚:南渡颠沛中

明 杜堇《玩古图》描述文人士大夫收藏、欣赏古董的场景

  靖康二年(1127年)一月,金军攻陷汴京;四月徽宗、钦宗二帝被掳,北宋灭亡。
高宗赵构辗转南逃,到临安暂时安顿下来,是为南宋。

  战乱是收藏家的噩梦。
国难当头,人命且贱,遑论这些身外之物?夫妻二人再三权衡,先去掉书本中印本厚重者,又去掉绘画中同幅多卷者,再去掉古器中没有款识者。
行李依然弘大,只好再将那些印本易得的书、平常的画、笨重的器皿剔除。
饶是如此还装满了十五车。
留在青州故居的书册器物堆满了十几间房屋——是年十仲春青州兵变,这批收藏被焚毁殆尽,上天向来不惮以最无情的办法掠走人的至爱。

  掠走的又何止器物?

  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十三日,赵明诚受命赴湖州任职,时局动荡,他决定独自前往。
分别之时她问:“如果情形紧急怎么办?”他戟手遥答:“万不得已时,先舍弃行李辎重,次舍弃衣服被褥,再次是书册卷轴,然后是金石古器。
独宗族礼器,你须亲自携带,与之共存亡。
牢记勿忘!
”浊世飘忽,人如蝼蚁,金石收藏大概是她能把握的末了一份踏实。
岂料他途中传染疟疾,待她星夜赶到时已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作诗时绝笔而终。

  回顾虽然痛切,但在她已是重温过千遍万遍,此处落笔时反倒镇静。
依宋朝法规,财产悉数归她所有。
这是28年婚姻的见证,是孀妇的情绪寄托,也是沉重的包袱。

  太后和天子尚且还要逃难,何况她一个带着“博物馆”的平凡妇人?她先往洪州送去一批,但这些很快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继而跟随高宗逃难,到过温州、越州、衢州等地,颠簸中又丢失不少。
接着,朝廷里传出谣言,诬蔑赵明诚曾以玉壶结交金人,李清照遂决定将全部收藏供献皇家。
可惜她的脚步赶不上高宗逃难的速率,寄存期间文物又被平叛官军收走一些。
寓居会稽时,房东凿墙挖洞,偷走数箱字画,她出价赎回也只得到一部分……

  此时,她的生活犹如荒诞剧,还由于这批收藏而招致骗婚,这是她在《金石录后序》中不想提及的。
终极,她不惜下狱也要告发骗婚之人,毅然结束了这段不堪回顾的再婚生活,此后拖着病体开始编纂赵明诚留下的三十卷《金石录》。

结 语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金石已所剩无几,唯赵明诚手书犹存,记录着这些收藏是如何来到他们的生命中;她的序,则清晰记录着它们又是如何逐一拜别的。

  得之何其困难,失落之何其随意马虎。
不过今日追忆,当时惘然罢了。
以是她告诫后世好古博雅者:有聚有散,有得有失落,这是常理,不必执着。

  岁月不居,金石是过客,她和他也是过客。
唯一能证明它们存在过,他们也活过的,大抵便是这些刻印流传的书卷吧。
大概此录及序也会泯没吧?可能她落笔时曾作此想。
幸好,今日我们还能读到。
光阴在攫夺的同时总会留下些什么,这便是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卿云歌,《意读》杂志社主编,“I see 我见”"大众年夜众号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