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元年(766年),杜甫55岁。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频年混战,西边的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加之,那些曾经与杜甫把酒酬唱的至交好友李白、高适、王维、郑虔、苏源明、房琯、严武陆续离世。
此时的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放眼望去,全体大唐,上至朝廷,下至山野,只剩一片缭乱。

这一年,杜甫离开成都前往夔州
隆冬的夜里,墨客在阁中遥望,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诗。

十二月杜诗  阁夜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季候到了寒冬,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我浪迹天涯。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中,传来战役的讯息,唯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气息。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极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

首联统辖阁中所见夔州冬夜萧森景致,也点明了节令和地点。
隆冬,景象阴晴不定,短暂的白日在阴阴晴晴中,很快地过去了。
到深夜,天宇放晴,而边僻的夔州四野却霜雪覆压,一片银白。
天地澄静中,更显得寒气逼人。
这一联总写由昼及昏,从暮到夜景致的变革,造成了笼罩全篇的动荡萧森气氛。

颔联承上连续写景,由总写详细到截面,韶光也由夜中到了五更。
黎明前,澄明萧森的空气中响起了军鼓号角声,天空地迥,显得分外悲怨而雄壮。
天空中那残星疏汉,也仿佛受到了震荡,星影在三峡奔湍的江流中摇荡不定,这一有条有理的截面描写,把上联动荡萧森的气氛更深化了。

颈联虽然仍写阁入耳望,然而承中有转,笔锋指向了夔州四野的人事。
上一联鼓角悲壮,星河动摇的景象,实在是当时当地场合排场的象征。
朦胧晓色中,夔州郊野传来了号哭之声,原来蜀中不断的战乱不知给多少人家带来了灾害,大概这哭声正伴随着多少青年的征发,多少战火捐躯者的下葬。
在这悲惨的悲声中,远远传来渔人樵夫疏疏落落的“夷歌”,这正反衬出战后大地的寥落悲凄。

尾联由面前的人事转神往古的追想,抚今思昔,以浩叹结出诗旨。
墨客在清晨时的野外悲声中纵目了望,看见了夔州西郊的武侯祠和东南的白帝庙,这里敬拜着两位蜀中名人:一个是志在匡复汉室,一统中原的诸葛亮;另一个是拥兵自重,盘据一方的公孙述。
他们虽然贤愚不同,但都称雄一时;然而本日不也一样成了黄土冢中的枯骨吗?思此,墨客不禁长叹,既然如此,面前动乱不定的人事和自己异域飘泊的情状,又算得了什么呢?何不就任其寂寂消亡呢?

杜诗的风格,每每以“沉郁抑扬”见长,这在《阁夜》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表示。
诗的前半部分寓意蕴藉,意境深奥深厚,后半部分激情彭湃,音调悲壮。
读完此诗,久久不能沉着,更是催人泪下。

明代胡应麟在《诗数·内编》中夸奖此诗“气候雄盖宇宙,法律细人毫芒”,并说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杜诗解》夸奖此诗“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

参考文献:

(清)蘅塘退士选 赵昌平编《唐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才智《杜甫》五洲传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