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初期随国位置图
春秋初期随国位置图
2、随国(曾国)历史:
随国,西周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始封国君南宫括,是武王伐纣中的主要元勋,先后辅佐周文王与周武王,因功绩显赫而受到周成王分封,受封建国在汉水随地(今湖北随州)。本来的国号叫做“曾”,但是由于封国在“随”这个地方,以是史籍上都叫做随国。以是随国与为曾国一国二名。
随国大约存在于西周成康期间至战国末期,前后共七百多年。随国作为宗周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正统代表。1978年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便是战国早期随国(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个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创造的最完全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曾侯乙编钟
西周初期为了巩固对南方边陲的掌握,同时也为了攫取计策物资“铜”和保护南征通道,把姬姓兄弟叔侄移封到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建立起随、唐、蔡、应、息等数十封国,组成一个弘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它们互为犄角之势,为安定南方起了主要浸染。随国为“汉阳诸姬”之首。
随国自从封国之初,便与楚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随国史,便是一部随楚关系史。
楚国的国君是芈姓、熊氏。商朝时,熊氏还是长江一带的原始部落,因相应了武王伐纣,在分封诸侯的时候,熊氏只得到了一个“子爵”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随国却是“侯爵”。可以想象得到,楚国心里有多不爽。
周室东迁(平王东迁,东周开始),随着周天子的实力和威望低落,楚国也日益膨胀,称雄一方。然而,生产发达、文化前辈、军事实力雄厚的随国(无奈国土面积小)则依然是楚人东进、北伐的紧张障碍。于是,楚武王末年,楚国对随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前710年,楚国攻打随国,楚武王熊通恬不知耻的说:“吾蛮夷也。”便是:我们是蛮夷人,没什么道理可和你们讲的话便是出自于此。楚武王没有立即灭随国,而是让随国成为楚国向周天子沟通的媒介。
前706年,随国始而修政备战(本篇文章内容),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会盟(前704年,沈鹿:今湖北省荆门市钟祥东桥),更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武王立即伐随。只管随人奋力抗楚,充分显示出其抵御外敌的“汉东大国”的气概与胆识,但由于楚国势力强大,终极还是同楚国订立盟约,沦为楚国的附庸。
楚武王让随国青鸟使向周天子给个封号,年轻气盛的周天子周桓王一口谢绝,随国用“拖”字骗了强大楚国两年,终极还是传达了周天子的意思,楚武王勃然大怒:“以我楚国的实力,居然只是一个子爵,周天子不给我提升爵位,我干脆自封为王算了。”楚国自封为诸侯王。这种大逆不道的僭越行为,随国因畏惧楚国而遮盖不报。十几年后,周天子才知道楚国自封为王的事情。
随国本来只是两边的传发话器,结果两边都没讨到好,楚国认为随国在周天子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于是,前690年,楚国再次攻打随国。随国不想两头受气,也不管自己姓姬了,和楚国签订盟约,退出了周王室的体系。此后,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
事实上,随国这一步该当算是走对了。随着楚国扩展的步伐加快,随国周边的小国一个接一个被楚国灭了,只有随国因是楚国的盟国,国家一贯存在着。
前672年,楚堵敖(楚文王之子,楚成王同母兄)想杀害弟弟熊恽(后来的楚成王),熊恽于是逃到随国。熊恽在得到随国人的支持后,便联合国人弑兄夺位,登基为楚成王。
前640年,随国依赖汉水东边各诸侯的力量背叛楚国。同年冬天,楚国的斗谷於菟(wū tú)率领军队进攻随国,议和往后返国,随国国土被楚国日益蚕食,国势日渐衰落。
前506年,吴、蔡、唐联军攻入楚首都城郢(吴破楚入郢之战),楚国楚昭王等人匆忙亡命到随国。吴军尾追而至,随国国君拒不交出楚昭王,吴军准备强攻随国。楚国青鸟使跑到秦国乞助,对秦王说,如果吴国真的灭了楚国,那一下步的目标可能便是秦国了。以是秦国出来干涉,末了吴国撤军,楚昭王也被随国护送回楚国。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个中包括楚国的附庸小国随国。详细的灭亡韶光和过程,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以从文献线索中推测,随国在前278年至前272年之间被秦国所灭。
随国七百年历史,尽显一个小国委曲求全的困难求生之路。一个礼乐崩坏,一个弱肉强食的时期,小国不得不如此,不过任何时期都逃脱不了一个“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3、文章人物关系
楚国:楚武王、薳(wěi)章、斗伯比、熊率且比
随国:随侯、季梁
1)楚武王:(?-前690年),芈姓,熊氏,名通,一称熊通。第十四任君主楚若敖熊仪之孙。熊通的父亲楚霄敖去世,熊通的哥哥熊眴继位,是为楚厉王(一作楚蚡冒)。前741年,楚厉王去世,熊通杀害楚厉王的儿子,自主为楚国国君,是为楚武王。
楚武王熊通登基后,立下“欲以不雅观中国之政”的奋斗目标,着力向东、北两面扩展领土。曾三次遣军伐随,并于第二次伐随时自傲为王,威震东周王室,慑服汉东诸国。从而开拓江汉,扩大了楚国边陲,使楚国国势如日方升。
楚武王熊通在位51年,在位期间施行铁血政策,对外强硬,从欠妥协。对内创县制,设令尹,进行政治、军事的一系列改革。其建立的强大军队,险些统一了全体江汉流域,且完善了国家制度,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政治系统。
2)薳章:生卒年不详,芈姓,薳(或蒍)氏,春秋期间楚国的大夫,以长于处理外交事务而著称。他是楚厉王蚡冒的儿子,食邑地在蒍(wěi与薳字通用)地,因此也被称为蒍章。蒍氏家族的开山祖师之一,他的后代中包括了著名的政治家孙叔敖。
3)斗伯比:生卒年不详,芈姓,斗氏(若敖氏),名伯比,楚国第十四任君主楚若敖熊仪之幼子(楚武王小爷爷)。春秋期间著名楚国令尹,亦是历史考证楚国第一位令尹,斗氏鼻祖。
斗伯比儿子斗子文、斗子玉分别是楚国第五任和第六任令尹。小儿子斗子良是楚国历史上可考证的第一位大司马。
4)熊率且比:生卒年不详,姓熊,名率且比,楚国大夫(从姓上可以看出,应是与楚国国君一脉相承的楚国贵族)。他是楚武王期间的主要谋臣,以其聪慧和打算在楚国政治和军事中发挥着重要浸染。
5)随侯:生卒年不详,姬姓,名不详,是春秋期间的随国国君,出生于湖北随都(今随州市西北)。随侯在位期间,随国与楚国的关系繁芜,既有友好也有冲突。
前706年,楚武王侵随。随侯派人与楚军谈和(本文内容),同时整顿内政,联结四周小国。楚军撤回汉西。两年后楚武王又侵随。随侯不听季梁的劝谏,被楚军击败。前690年楚再侵随,兵临城下,乃被迫至汉水边与楚人签订和约,臣服于楚。
6)季梁:生卒年不详,又称季氏梁、季仕梁。春秋初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主要学者。被李白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季梁对随楚关系格局影响重大,辅佐随侯期间,提出“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义思想、“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见以及“避实击虚”的军事策略,使随国成为“汉东大国”,周天子虽“三次征伐”被他称为“荆蛮”的楚国皆“缔盟而还”。
可惜当时的随侯对季梁的诸多治国方略始纳后弃,致使四面结怨,前690年在与强楚青林山一役中丧国辱邦。作为亡国之臣的季梁因此郁郁而终。
二、文章内容、译注及其他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桓公六年》(公元前645年)
1、导读
起手将忠民、信神并提,转到民为神主。先民后神,乃千古不易之论,篇中偏从致力于神处,看出成民浸染来。故足以破随侯之惑,而起其惧心。至其行文,如流云织锦,天花乱坠,令人应接不暇。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不雅观止》点评
本篇反响了春秋时期对付民和神的关系一种进步的主见: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有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情,然后再去致力于敬拜神祇一类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谈论以民为主,以神为辅。在谈到神的地方都从民着眼,以是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
——岳麓书社 阙勋吾 等 注《古文不雅观止》导读
本文选自《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随侯对内修明政治,以严防楚国陵犯的事。楚臣伯比建议楚王制造假象,使随国放松戒备,自高自大,使它周围的小国离心,终极达到消灭它的目的。季梁则劝谏国君要忠于民而信于神,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粉碎了随国的阴谋。
“民为神主,先民后神”,是本篇的中央思想。全篇措辞老辣,行文反复排比,起伏有波澜。
——浙江教诲出版社 钱素洲 译《古文不雅观止》导读
2、文章内容、译注
原文:
楚武王侵随①,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②。随人使少师董成③。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④:“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⑤。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⑥,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⑦,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⑧。”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⑨”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⑩”
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译文:
楚武王(准备)入侵随国,(先)派薳章去与随国会谈,(同时)把军队驻扎在随国瑕地等待会谈结果(如会谈失落败,以便可以随时进攻随国)。随国派少师来主持会谈事宜。
(楚国大夫)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们在汉水以东不能实现我们国家(计策扩展)的目的,是我们自己失落策所导致的。我们扩充自己的军队和装备,用武力来威胁这些国家,他们(这些小国)都畏惧我们,就联合起来对付我们,以是(现在)很难离间瓦解他们。汉水东面的这些国家,随国最大。如果随国骄傲自大,就会抛弃这些小的国家。小国(对随国)离心,对楚国有利。少师这个人狂妄自大,请大王把军队装成疲弱的样子来助长他的自大。”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在,这(计谋)能起到什么浸染呢?”斗伯比说:“这(也)是为往后长远的打算,这位少师将来会(比季梁)更能得到随国国君的信赖。”
楚武王(听了斗伯比的建议)把军队装成疲弱的样子之后,来接待随国少师。
少师从楚军回来后,就要求国君追击楚军。随侯将要答应(的时候)。
注释:
① 楚武王:楚国,芈(Mǐ)姓,熊氏,因相应武王伐纣,熊氏封“子爵”,因此楚王又称“楚子”。楚武王为楚国第十七代君,详见前文人物关系。随:国名,姬姓。今湖北随州。详见前文:随国历史。②使:叮嘱消磨。薳(wěi)章:楚大夫,详见前文人物关系。求成:会谈,求和?瑕:随地。今湖北随州境。③少师:官名。董:主持。④斗伯比:楚大夫,详见前文人物关系。楚子:指楚武王。⑤汉东:指汉水以东的小国,多为姬姓国。我则使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⑥张:张大,扩展。被:通“披”。⑦张(zhàng):通“胀”,膨胀,自大。⑧侈(chǐ):狂妄,骄傲自大。羸(léi)师:故意使军队伪装疲弱的样子,麻痹对方。⑨熊率且(jū)比:楚大夫,详见前文人物关系。季梁:随国的贤臣,详见前文人物关系。⑩以为后图:长远考虑,为将来打算。
原文: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①”
公曰:“吾牲牷(quán)肥腯(tú),粢(zī)盛丰备,何则不信?②”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因此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③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cù luǒ)也,谓其备腯咸有也④。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硕。’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⑤。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⑥。’谓其高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喷鼻香,无谗慝(tè)也⑦。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甚至其禋祀⑧。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译文:
季梁阻挡国君说:“现在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国的疲弱是装出来领导我们的。国君何必焦急出兵呢?臣听说小国之以是能够对抗大国,是由于小国得道大国失落道。所谓“道”,便是忠于公民,并且取信于神灵。国君考虑如何对公民有利,便是忠;管理敬拜的官员宣读的祝词诚恳不欺,便是信。现在公民受饿而国君又放肆私欲,管理敬拜的官员讲虚假的祝词欺骗神灵,臣不知道这么做(对国家)有什么益处。”
随侯说:“我们敬拜用的畜生毛色纯洁而且肥壮,敬拜的谷物盛在祭器里丰富而且完备,怎么还说(对神灵)不诚信呢?”
季梁回答到:“公民才是神灵的依赖(主宰)。以是圣明的君王都是先使公民安居乐业,然后才考虑神灵的敬拜。因此,在敬拜供献三牲时祝词说‘三牲完全而肥壮’,说的是公民的生产能力普遍充裕,畜生(才)肥大繁衍兴盛,畜生没有疾病,齐备肥壮,养养都好。供献谷物时祝词说‘清洁的谷物丰硕而充足’,说的是春、夏、秋三季没有磨难,公民和蔼,年景丰收。供献美酒时祝词说‘献上好粮食酿造的美酒’,说的是(君臣)高下都有美好的德行而没有邪恶的心思。敬拜时所说馨喷鼻香,便是说没有谗佞奸邪的人。因此,(做国君的)须致力于三季农事,提升民众教养,(哀求)百姓敦睦族人,然后(用上述这些)再去恳切敬拜神灵。只有这样,公民才能安定和谐,神灵也会降福,因此只要行动就可以成功。如今,公民各有各的心思,神灵失落去依赖,国君您的敬拜虽然很丰硕,神灵又怎么会降下福祉呢?国君您暂且先整顿内政,再敦睦兄弟国家,大概能免受灾害。”
随侯心生恐怖,开始整顿内政,楚国也就不敢陵犯随国了。
注释:
① 授:授予好运。楚壮大,古人认为天意如此。淫:淫乱,暴虐,无道。祝史:管理敬拜的官吏。正辞:祝词老实不欺。馁:饥饿。矫:假。②牲牷(quán):纯色而完全的畜生。腯(tú):肥壮。粢(zī)盛:盛在祭器里供神用的谷物。黍、稷叫粢,装进器皿之后叫盛。③成民:养民而使民安居乐业。硕:大,高大。④瘯蠡(cù luǒ):六畜所患皮肤病。咸有:兼备而无所缺。⑤三时:指春、夏、秋三个农忙时令。⑥醴:美酒/甜酒。嘉:美好,好的。栗:(作物的果实)颗粒饱满的粮食。旨:美味。⑦谗:诬陷人的坏话。慝(tè):邪恶。⑧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九族:上自高、曾、祖、父,下至子、孙、曾、玄,加上本身。另一说,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合为九族。禋祀:恳切敬拜。
三、学习感悟:
1、理解到随国(曾国)历史。
2、季梁的“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和“民为神主,先民后神”的思想,实属千古不易的论述。
3、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参考:
1、岳麓书社|阙勋吾 等 注《古文不雅观止》
2、浙江教诲出版社|钱素洲 译《古文不雅观止》
3、新华出版社|牛冲 校注《注音详解·古文不雅观止》
4、中华书局|葛兆光 戴燕 表明《古文不雅观止》
5、今日头条|棉花读书
6、百度及百度AI助手
7、今日头条
8、图片: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