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不雅观沧海》中曹操提到了一个地名,即第一句“东临碣石”中“碣石”详细指的是什么地方,至今还没有定论。《不雅观沧海》大约作于建安十二年玄月下旬,地点便是诗中提到的碣石。考虑到曹操在玄月间动身南下,次年正月才返回邺城,因而这个碣石该当间隔柳城(今辽宁朝阳市西南)不远。
个中,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名叫文颖的注释家,在给《汉书·武帝纪》作注时,说碣石就在辽西郡的絫县(今河北昌黎县南)。今昌黎县境内的碣石山,当地俗称“娘娘顶”,它南距渤海约二十四公里,站在山顶上,即看不到“山岛竦峙”、“洪波涌起”的景象,更不会产生“水何澹澹”的感慨,由于这一说法可能有误。
也有人说,这个碣石便是《汉书·地理志》中提到的位于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乐亭)西南的大揭石山。自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来,一样平常认为大揭石山已经沉没于大海之中,并且难以推论出他沉没的地点在今日乐亭县西南的滦河入海口。然而,根据《昌黎县志》的干系记载,可知这一带的海岸线既没有发生显著的变革,在滦河入海口也没有创造山脉沉没的迹象,因此,这一说法同样经不起考虑。
实在,“碣石”作为一个特定名词,自从《尚书·禹贡》以来,一贯被沿用,它与“碣石山”所指称的工具,很难说便是同一物体。尤其值得把稳的是,各种古籍在提到“碣石”时所利用的动词,要么是“之”,要么是“到”,要么是“至”,要么是“临”,这无疑表明:碣石这个地方,险些不能是一座山脉。
对付碣石详细方位的稽核,彷佛该当从野外考古发掘中探求新的线索。鉴于秦始皇、汉武帝这些曾到此地巡游的帝王,想来不会露宿在海滩之上,那么,在碣石附近建造行宫以便休憩,是再也合理不过的事情了。因此,碣石这个地方该当地处海滨,如果可能的话,还应该残余有古建筑遗址。
1984年,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一个名叫“墙子里”、“石碑地”的沿海村落落,出土了大量的残砖断瓦。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处秦汉时期的帝王行宫遗址,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该地不但有秦汉时期的帝王行宫遗址,而且在遗址的正对面,尚有被当地称为“姜女坟”的海上巨礁。
这处巨礁分为两组四块,个中一块高达二十三米,形状犹如碣碑,别的三块显然是同一巨礁崩塌而成。也便是说,这里原来有两块竦峙对立的碣石。于是,有人断言:姜女坟便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巡幸过的碣石,也是建安十二年曹操不雅观海景吟诗篇的场所。
只管曹操所说的“碣石”详细在哪里成为了千古谜团。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这次南归确实心情不错,所作的《步出夏门行》不但是现存最早的山水诗,而且开启了后世山水诗派的先声,在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浸染。至于“碣石”到底在何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