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史上看,五言诗的成熟是一重大事宜,由于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形态。
四言诗到五言诗的转化是中国诗歌发展变革至关主要的环节,唐末以前,五言诗始终是居统治地位的紧张正统形式,而后才被七言、七言律所超越。

至于为何四言会转化为五言,还要从《诗经》提及。
中国诗歌发展有两大源头,个中之一《诗经》紧张是四言诗,在汉代往后衰落,汉代往后精良的四言诗作者除曹操、嵇康、陶渊明之外寥寥无几。

《诗经》衰落的缘故原由,即匆匆使四言转化为五言的缘故原由有哪些呢?

1. 节奏角度:四言诗节奏比较大略,险些只有二二拍,而五言较丰富,可以二二一,如“迢迢/牵牛/星,皎皎/天河/女”,可以二一二,如“故人╱具╱鸡黍”,也可以二三,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节奏的丰富可以使诗在配乐中增加表现力和传染力。

2.意义角度:从诗经的“四言”到魏晋的“五言”,虽是一字之差,表达的容量和能力却很不一样。
四言诗多无意义的语助词,如“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中“愿言”二字都是语气词,本就一句四字,而个中一样平常都是语气词,大大减少了诗歌的内容意蕴。
这一点钟嵘总结过:“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四言”要用两句表达的,“五言”用一句即可,这使它比四言诗提高一大步。

深度解析古诗十九首为何能成为五言之冠冕

3.音乐角度:先秦多用打击乐,节奏纯挚;而汉代多管弦,节奏相对付打击乐来说更丰富,而四言明显不再适用于这样的乐器,五言则刚好可以合营其放丰富的节奏。

4.时期角度:《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同于乐府民歌之多为劳动者,而是具有相称文化水准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们为了抒发心中的压抑与愤懑,一反当时上层统治者将文学当作雕虫小技的气氛,冲破了传统追求的《诗经》《楚辞》的形式,转而向民歌学习,民间五言诗的形式在当时实在被上层视为“俳优倡乐多用之”的俗体诗,文人为了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将当时新兴的民间五言歌诗当作紧张创作形式。

这四点成分使得四言逐渐过渡到五言,从四言诗到五言诗的转化是中国诗歌发展变革主要的环节,五言诗体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但能量巨大,在不断的成长中汲取营养,终于在《古诗十九首》中长成一棵参天算夜树,冠盖千古,在时期的沧桑巨变中耸立不倒。

汉代五言诗为何以《古诗十九首》作为其成熟的标志呢?

第一:数量较多。
在汉代还没有“古诗”这个名字,齐梁间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锺嵘《诗品》中第一次涌现“古诗”之称,据《诗品》所记载当时这类古诗存有六十首旁边,到梁昭明太子编纂《文选》,首次涌现《古诗一十九首》,以是“古诗”这个抿成是在六朝经由长期酝酿,随着当时文体分类逐渐周详而形成的,至梁代中后期才以组诗的面孔涌现,将原有六十首旁边的诗整理简化为十九首 。

第二:才情抵牾的完美调和。

才表现在它是一种精细的口语,措辞带有歌谣清新明快的特点,如出水芙蓉,"平平道出,且无用功 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而且修辞程度很高, 比兴、象征、叠字的利用就像为出水芙蓉找一个完美的拍摄角度,花瓣上的晶莹露水,花朵颜色的渐变都次第展现,使清新自然中自带一份精细富丽。
如“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娥娥”“纤纤”将一个女子清晨晚起慵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才藻与情绪一贯是中古后诗史上的紧张抵牾,但在《古诗十九首》中完美处理了这一抵牾。
它一方面不同于诗、骚、汉乐府之“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在这十九首诗中已可以看到炼字锻句,谋篇布局的各类迹象,用皎然的话来说是始见浸染之功(《诗式》),另一方面又不同于汉赋之雕球铺张,肤廓无真意,而始终如诗、骚一样以情意之表抒为创作的中央。
这样它就在实际上首创了中古诗才情并重,以气驭才,以才达气的精良传统,刘勰评价其“怊怅切情”。

《古诗十九首》不仅有文人诗歌的精细和民歌的自然朴实,还将情绪表达深化,成为诗歌史一颗流光溢彩的珍珠。

第三:主题核心相似——生命的焦虑和及时行乐。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战乱纷争。
下层文士肚量胸襟大志但一次次在现实中碰钉子,离家流落,蹉跎生平,个人意识觉醒在这个时期彰显,他们认识到生命代价如此难以实现,并忧虑光阴如流水般逝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失落落的文人只能在天地间如此微小的生存与去世亡,这种生命的焦虑和个人意识的觉醒因此前的时期很少见到的。

同时汉代社会崇尚玄门,开国之初便是借黄老之学规复民生,后来也一贯在汉朝思想中或隐或现,特殊是到了东汉,经学颓败,老庄复归,对士人的影响日渐从隐性变为显性。
忧生惧祸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既然增加不了生命的长度,以是他们便通过增加生命的密度实现人生的代价,让生命在短暂中留下永恒的残酷,"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于是及时行乐便是这种思想的衍生品。

《古诗十九首》探索战胜生命短暂之焦虑的方法:

1.在美酒美食中试图忘怀生命的烦恼。
如"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弹筝奋逸响,新声妙着迷”,在纸醉金迷中试图“销万古愁”,在推杯换盏之间韶光从金樽中流逝,与其在复苏中感想熏染痛楚,不如一醉方休,漫漫永夜,复苏也是一种折磨。

虽然诗歌中涌现了很多及时行乐的描述,但纵不雅观全诗,体会到的却丝毫没有真正的欢快,而是一种深深的凄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生命如一介鸿毛般没有重量,哪怕可以用华美的餐具,吃玉盘珍馐,也远远无法补充内心的空虚,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时大概也能深深体会百年前这些落魄的文民气坎的焦虑与对人生短暂的沉重悲哀,即及时行乐也不过是这些文人在“生年不满百”的短暂中重视生命意义,增加生命密度的表示。

2.在亲情和交情的人际之间的温暖得到暂时欢快,缓解对生命短暂的忧惧。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都表现了夫妻二人携手同心的温馨已经朴拙的情绪,永久会有一盏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等爱人回家这种情绪使人在尘世的奔波中有了一个可以停下安歇的小家,让孤独焦虑的生命得到一丝安慰。

3.追求社会光彩、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代价。
“人生非金石,岂能龟龄考。
奄忽随归天,荣名以为 宝”,人生无法像金石一样永久存在,只能在追求功名当中忘却生命的焦虑,展现生命的意义。
人生如果有了武断的目标,那么生命的焦虑感会大大降落。

《古诗十九首》就像世纪长廊中一颗夺目的宝石,听凭斗转星移也丝毫不会减少半分光彩,它的朴实自然,它的精心雕琢,它的朴拙情绪,它的喜怒悲欢,都跨过期空,迈过历史的尘埃,被后人细细欣赏,深深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