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西山,常居东谷,出没无时。

向枯树岩前,幽泉涧畔,

饥餐渴饮,饱暖随宜。

一任纵横,平生勇猛,

虎年说虎十首猛虎诗词百兽之王亦有儿女情长

走入丛林万木披,谁知得。

但无忧无惧,断绝狐疑。

等闲剔起双眉。
有万里风生八面威。

自踏叶巡山,不离元所,

一灵不昧,百兽皈依。

跳下峭壁,咆哮振地,

月白山寒水满溪。

收牙爪,且藏身逃亡,独步云归。

猛虎下山

“生在西山,常居东谷,出没无时”,一句“出没无时”,刻画出老虎的神出鬼没,机动灵巧。
“向枯树岩前,幽泉涧畔,饥餐渴饮,饱暖随宜”,描写老虎的任性而行,非常可爱。
“一任纵横,平生勇猛”,这么威风,是霍去病式的人物。
“但无忧无惧,断绝狐疑”,“高枕而卧”,实在便是无所畏惧;“断绝狐疑”是指干事当机立断。
“一灵不昧”而“百兽皈依”,是指不忘初心,天下归心。
“咆哮振地”,多么威风的场景,却是在“月白山寒水满溪”的诗情画意下。
“收牙爪,且藏身逃亡”,如英雄归去一样平常,“独步云归”。

这首词,写得既气概,又诗情画意!

2. 《猛虎行》,李咸用

唐代墨客李咸用更看重猛虎的勇猛,强调人的志气,更喜好一诺千金的大丈夫。
他在《猛虎行》中写到:

猛虎不怯敌,义士无虚言。

怯敌辱其班,虚言负其恩。

爪牙欺白刃,果敢无前阵。

须知易水歌,至去世无悔吝。

猛虎不怯敌

猛虎和义士的特点,都是一“不怯敌”,二“无虚言”。
怯敌有辱其身份,虚言则辜负心腹者的恩典。
“爪牙欺白刃,果敢无前阵”,他们是能够空手对白刃,果敢而无惧在前阵。
只要有“易水送行”,则“至去世无悔吝”。

墨客一是赞虎,二是赞义士,义士如虎,虎如义士!

3. 《猛虎词》,储光羲

唐代墨客储光羲则看重猛虎之精神,高度赞赏其精神。
大丈夫勇猛其次,大丈夫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他在《猛虎词》中写到:

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

人肉岂不甘,所恶伤明神。

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

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

蒙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

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

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震。

君能贾馀勇,早晚长相亲。

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

“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
人肉岂不甘,所恶伤明神”,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伤明神的事,再“甘”也不能为。
“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
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我的寓所,我的邻居,我的饮食,我的来宾,我都有所讲究。
孔子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贤者不受嗟来之食”,便是这个意思。
“蒙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
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既要威风,也要仁义。
“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震。
君能贾馀勇,早晚长相亲”,大丈夫顶天立地,义薄云天。

这是《三国演义》中所鼓吹的关公精神!

4. 《猛虎行》,齐己

唐代诗僧齐己则从猛虎的动作、神态来描写。
侧重于猛虎的气场,强调其英气。
他在《猛虎行》中写到:

磨尔牙,错尔爪。

狐莫威,兔莫狡,饥来吞噬取肠饱。

横行不怕日月明,皇天产尔为生狞。

前村落半夜闻吼声,何人按剑灯荧荧。

横行不怕日月明

“磨尔牙,错尔爪”,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猛虎只要轻微动作,便是气概。
在真正的实力面前,狐狸的假借威风,兔子的狡兔三窟,都是没有用的,只能被老虎“饥来吞噬取肠饱”。
“横行不怕日月明,皇天产尔为生狞”,大丈夫便是要大公至正,上苍白日也不怕。
“前村落半夜闻吼声,何人按剑灯荧荧”,人未到,只闻其声,就已经让民气惶惶。

我们须要学习猛虎精神,利用绝对的实力,而不是投契取巧。

5. 《虎》,於汝玉

元代墨客於汝玉的诗歌《虎》则相称有趣,可以说短短一首诗,却是一部猛虎的百科全书。
全诗写到:

斑寅赢得号将军,月黑深山星目分。

长啸一声风括地,雄跳三劢兽奔群。

不堪羊质披文炳,无奈狐行假焰熏。

螯毒由来人共慑,岂知更有猛于君。

斑寅赢得号将军

“斑寅将军”是老虎的别称;“月黑深山星目分”,极力描写猛虎的威风,“虎视眈眈”,从视觉上描写老虎的威风;“长啸一声风括地”,从听觉上描写老虎的威风;“雄跳三劢兽奔群”,从百兽的反应描写老虎的威风;“不堪羊质披文炳”,看不起披着虎皮的羊,所谓的“羊质虎皮”;“无奈狐行假焰熏”,但对付“狐假虎威”却无可奈何。
“螯毒由来人共慑,岂知更有猛于君”,即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

本诗从视觉、听觉和反馈等各方面描写了老虎的威风,也描述了老虎的无奈,更是强调“苛政猛于虎”。
对猛虎的描写,相称全面。

6. 《画虎》,王佐才

宋代墨客王佐才见告我们该怎么画虎,他说,画好猛虎的毛发和骨架才是最主要的,只要画好了毛发和骨架,再差也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炳毛威骨自精神,好祝提毫点刷人。

纵使不成犹胜狗,休添角翼乱天真。

炳毛威骨自精神

只要老虎的毛发和骨架画好了,就比狗强太多;只是不要再“多此一举”,给老虎添上“角”或者“翅膀”了。

这也解释,猛虎的威风来自其毛发和骨架,有了这两样,就能不怒而自威!

7. 《猛虎行》,张籍

唐代墨客张籍则借《猛虎行》,讲述了一则寓言,实在,还是见告我们,“苛政猛于虎也”:

南山北山树冥冥, 猛虎白日绕村落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 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 雌雄高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落, 长向村落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 空来林下看行迹。

猛虎白日绕村落行

“猛虎白日绕村落行”,恶势力是多么的横行无忌啊!
“山中麋鹿尽无声”,善良的劳动人民只好当心翼翼、忍气吞声地生活。
“年年养子在深谷, 雌雄高下不相逐”,恶势力有着非常深广的社会联系,皇亲国戚,豪门大族,利用封建宗族和裙带关系,结成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统治集团,官官相护,高下勾结,各霸一方。
“长向村落家取黄犊”,表面是说老虎把爪牙伸向了附近的山庄,把田舍的小黄牛咬去世、吃掉,实则是写人中之“虎”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残酷手段虐害公民、弄得民不聊生的环境。
“五陵年少不敢射”,解释世上无人敢惹他们,使得他们无法无天。

人类社会不能屈服“丛林规则”,老一辈革命家已经用实践见告我们,只有相互帮助,共同奋斗,才能有未来。

8. 《丰干骑虎赞》,释智遇

宋代诗僧释智遇强调教养对武力的浸染,只要道德普实,武力终将失落去其存在的代价,这也是佛教一贯倡导的。
他在《丰干骑虎赞》中写到:

万德不将来,猛兽自驯伏。

一啸出林,阴风拔木。

只知附掌放憨,不觉山青水绿。

只知附掌放憨

在万德普实的时候,纵然凶猛如老虎,也将驯伏。
在万德教养下,像大吼一声出森林,使得阴风拔出树木的老虎,也不会利用武力,只会安静睡觉。

当然,这只是佛教的空想!

9. 《画虎》,汪广洋

明代墨客汪广洋的《画虎》,则描写了猛虎的另一壁,纵然它孔武有力,但也不乏柔情似水:

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惟有父子情

纵然猛虎是百兽之王,没有人敢“触其怒”。
但它亦有儿女情长,父子情深。
鲁迅师长西席说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一步一回顾”,也是猛虎的真情流露,丝毫不损其威猛!

“虎毒不食子”,猛虎亦有情!

10. 《遣兴》,杜甫

诗圣杜甫则对犹如猛虎般滥用武力的人们提出了警告,所谓“一山更有一山高”,你对他人利用武力的同时,迟早会被更有武力的人整顿。
诗圣在《遣兴》中写到:

猛虎冯其威,每每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无复光闪烁。

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

猛虎冯其威,每每遭急缚

猛虎虽然凭借其威力,震慑四方,但却常常被捆缚起来,毫无办法。
这时候,其吼声如雷的咆哮也是徒然,缚虎用的木柱稳固而牢固。
末了,它的皮被拔下,当作了铺床的褥子,其眼睛也不能再闪烁光芒。
对付人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小人得势时是多么的气焰嚣张,而失落势时则了局又是何等惨烈,这比猛虎更凶,了局也更惨!

一个人,身体康健、孔武有力是好的,但干事要屈服法律和道德,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代价不雅观”下为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