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也由于他的诗用典蕴藉,寄托深远,许多典故每每晦涩难解,讳莫如深。
元好问因此感慨道:"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河南沁阳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世家,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年少时,为了贴补家用,曾替人抄书挣钱。
十六岁时,他受到令狐楚父子的赏识,在其部下当幕僚,二十五岁时,又在令狐家的帮助下中了进士。
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娶了令狐家政敌"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视为利令智昏,从此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在晚唐波谲云诡的政局里困难图存,四处游宦,生平烦闷不得志,末了潦倒而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写诗从学别人开始,既学汉魏、齐粱,也学杜甫、韩愈,他在写诗时把参考书摆成一排,就像水獭吃鱼如祭品一样平常,称作"獭祭鱼",后来写得精了,也就自成一家。
李商隐的诗作大多以自吊出生为主,诗调哀婉悲苦,但也有不少忧国忧民,讽刺时势之作。
他善于以眇小的事物入诗,在接管古人作品的根本上别有创新,他所写的咏物诗风格独特,类型多样,是唐代浩瀚咏物墨客中的佼佼者,刘学锴师长西席也因此评价他:"这百首咏物诗类型多样,造诣互异,个中尤以托物寓怀之作最具个性特色,且对古代咏物诗的传统有明显发展。
"

在李商隐传世的570多首诗作中,涉及"蝉"的诗歌共有16首,在他的浩瀚咏物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所作的咏蝉诗,构思新奇,体物精当,却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蝉,以其居高不食,餐风饮露,与世无争的特色,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赋以高洁或悲苦的形象,用以标榜自身的高洁远致,或抒发自身悲惨的境遇,唐代的咏蝉诗中,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都是咏蝉诗中的佳作,号称唐代文坛咏蝉诗中的"三绝"。
但由于三人所处时期和所经遭遇的不同,三首咏蝉诗所表现出的情绪和风格又各不相同。
清代的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道:"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

李商隐诗歌蝉中的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有学者考证,李商隐的《蝉》大致作于大中五年(851),当时他因幕主卢弘正病逝而罢幕,后来转投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中,他的爱妻王氏此时也已病入膏肓。
墨客困顿半生,辗转流落,有光阴听到蝉声悲惨,难免感时伤世,哀及自身: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宅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的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以蝉鸣起兴,蝉栖高枝,餐风饮露,难以求饱,虽然不甘于此,恨声长鸣,但究竟是徒劳无功,这正是墨客出生的自喻,自己品质高洁,恪守正道,但到头来也难以得君行道,虽然心怀愤懑,奋声长鸣,终极也如蝉鸣一样徒劳无功。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墨客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怨声之情,五更深夜,寒蝉悲惨,悲鸣之声却断而不绝,但周围的碧树却依旧无动于衷,青青故我,这正如墨客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虽然自己几次再三奋力疾呼,却始终得不到当政者的重视。
个中的"一树碧无情"切实其实是神来之笔,"蝉饥而哀鸣,书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清初墨客朱彝尊讴歌道:"第四句更奇,使人思路断绝。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是评此联为"取题之神"。

诗的后四句转而自写,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宅芜已平。
"个中"梗犹泛"、"故宅"都是化用典故,说自己官卑职小,如梗泛流落,常年客居他乡,想要回归田园时,故宅却已是荒草丛生,欲归不得了。
寥寥数字,墨客落魄江湖,游宦他乡的孤寂无援之情跃然纸上。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墨客将"君"和"我"对举,蝉的形象已被拟人化,蝉声自鸣,本无感情,墨客却认为这是蝉对自己的警觉,自己和蝉一样都是出生飘零,居高自鸣且高洁远致之人,蝉和自己正是惺惺相惜的同道中人。
首尾两句遥相呼应,章法严密,墨客的出生境遇和悲愤之情在这一蝉一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