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唐诗在李、杜等人走了之后,到了晚唐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而李商隐和杜牧等人的涌现却硬生生地让唐诗的没落晚了几十年,给唐诗坛带来了另一个顶峰。

其次,大家看一个数据。
《唐诗三百首》共收录了李白的27首诗,李商隐的22首。
看起来少了5首,但是李白的诗作流传下来的达千首,可李商隐只有600首,也便是说论入选率,李商隐远胜李白,可见后世文人对他的推崇。

李商隐的诗写得朦胧绝美,颇有自己的风格,以是很难模拟,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句“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个千古名句大家该当听说过,他出自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
实在这首《无题》是一首爱情诗,但很多人都把这一句当成了咏诵老师的作品。
这算是对名句意思的引申,并不能说大家用错了。

不得不说,李商隐是很牛的。
这14个字,惊艳诗坛多年。
用春蚕吐丝和蜡炬成灰的意象,来描写对爱情的执着,既形象生动又很有传染力。
这个千古名句,历来为后世所推崇,但900多年却无人敢仿写。
宋代文人柳富,明代文人丘浚和黎瑜娘,都只是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字不改地引用而已,没人敢改。

李商隐春蚕到去世丝方尽惊艳多年清代文人模仿一首立名文坛

宋明两朝文人不敢改,到了900多年后的清朝,有位颇有勇气的文人,却仿写了一首,而且还让自己出了名,算是扬名文坛了。
此人名叫黄景仁,听说是黄庭坚的后人。
黄景仁生平创作诗作2000余首,存世的有1000多首,个中最有名的便是《绮怀十六首》。

这16首诗作基本上每一篇都是模拟李商隐,喜好李商隐到了这种程度,也当真是少见。
个中最有名的,便是第15首,这首诗让他在文坛站稳了脚,出了名。
让我们来读一读:

《绮怀.其十五》

几次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 ,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未曾消。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通篇都在模拟李商隐。
五、六两句仿的正是“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中“思尽”中的“思”一语双关,既是蚕丝又指相思;而“心伤”,既是指伤情,也是指烛炬的灯芯。
这两个谐音的一语双关,化用不着痕迹,令人回味无穷。

而且更难得的是,这首诗除了五、六两句外,次联也是仿李商隐。
仿的是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昨夜星辰昨夜风”和“全身风露立多时”。
特殊是第四句,把立于风露中的意象,加上“为谁”二字,比李商隐的原诗更有传染力,这句诗也天经地义地成为了情诗金句,备受推崇。

黄景仁生平以李商隐为偶像,能仿写出这样的诗句,可见确实是用了心的。
他也是文坛为数不多,靠仿写他人诗句扬名文坛的墨客之一。
仿写一贯是不易的,要想写出自己的水准,既须要对原诗有很深的理解,又要有推陈出新的能力。
这让笔者想到如今的诗坛,很多墨客已然写不出好的作品了,但却又不屑于模拟和学习。
笔者想劝劝这些墨客,若是真的灵感没了,学学黄景仁也未必不是好事。
大家说呢?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