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春雨“知”人意

——简析古诗词中的“知”字

王传学

“知”是一个常用的词,作动词时,表示“晓得、知道”的意思。
在古诗词中常常用到,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通过人的主不雅观觉得,来感知自然界的客不雅观事物。

春风春雨知人意简析古诗词中的知字

大自然和人是相通的,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便是写的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
墨客在诗中,常常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借自然之景,传达出某种情绪。
在古诗词中,墨客常用“知”这个动词,来达到这种效果。

唐代墨客李白有一首《劳劳亭》诗,赞赏东风深知离去之苦: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东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古代送客时多折柳赠别,表示挽留之意(“柳”“留”谐音),以是一些墨客写离去时常想到杨柳,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比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将送别与折柳联系在一起。

李白这首诗的后两句,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枝吐青要靠东风吹拂,把离去与东风这两个本来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
墨客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想到这是东风故意不吹到杨柳,故意不让它发青;而东风之以是不让柳条发青,是由于深“知”离去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
墨客将本来无知无情的东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墨客的情绪化身。

唐代墨客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颇知时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一开头,墨客就赞颂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
为什么是“好雨”?由于它“知时节”。
春天是万物抽芽成长的时令,农作物非常须要雨水的滋润津润。
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响了春雨的宝贵。
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景象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高下雨,但越日却又有妖冶的阳光。
这就正如墨客在另一首诗中所描述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
在正须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以是“当春乃发生”。
这种为万物成长所必需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
这两句诗,墨客采取拟人化的手腕。
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须要,合时而降。
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真切,墨客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再看宋代墨客苏轼的《新城道中》那极通人意的东风: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此诗是墨客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仲春察看杭州属县,自富阳经由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墨客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东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墨客心里愉悦,因而以为东风极通人意,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不雅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东风即刻吹断了积雨,新颖新奇,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落景致、山民生活的浸染,也为全诗写景抒怀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