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谷一贯坚持创作,他每到一处贬所,都有青年才俊慕名而来,希望得到他的辅导。
黄庭坚还创立了江西诗派,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主要影响。
才子总是多愁善感,碰着月白风清,就会感怀赋诗。
于是便留下了很多不朽篇章,下面就先容个中比较著名的两首。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北宋: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黄庭坚描写精彩的两首绝句视听结合想象奇特读完更回味无穷

我自只如平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黄庭坚21岁进士及第,27岁那年由太和县移监德州德平镇,墨客在途中顺便回了一趟江西分宁的老家。
他与亲朋好友短暂团圆之后,就匆匆告别连续赶路,临行前作者给老朋友杜槃(字涧叟)寄赠了这首诗。

墨客由于公务在身,不敢延误行程,纵然大家想挽留他多住一晚,墨客也没办法答应。
于是众人纷纭前来送别,一曲《阳关》悠扬动听,却牵动心弦;一片孤舟在灯火的照耀下,逐步地从旌阳动身。

墨客带着大家的祝福,牢记着乡亲们的嘱托,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
江水汩汩、深情依依,随着客船逐渐消逝在茫茫夜色中,亲友们才收回视线,心里却依然顾虑着、担心着。

墨客早已不是第一次离家远行,这些年来他常常独自一人四处流落,孤舟、灯火都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乃至有时候他还非常享受那种宁静迷人的环境。

不过亲友们的殷勤招待、以及分别时的不舍场面,还是冲动了山谷,以是他的心中顿时感到一丝悲慨。
后两句看似表达了一份旷达襟怀,实在只是一种表象。
饯行的酒宴上,作者豪情满怀、举杯痛饮,丝毫没有小儿女的悲惨和悲愁。

山谷气宇轩昂、不拘行迹,可是当他独清闲客舟上回望故乡时,却深情地吟诵,“满川风月替人愁”。
这一句采取移情手腕,作者不说自己惆怅伤感,却化用王安石的名句,“只有月明西海上,伴人征戍替人愁”,也彰显出黄庭坚的作品无一字无来历的风格。

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喷鼻香。

月白风清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东晋的征西将军庾亮曾镇守鄂州(武昌),他在当时常常与部下亲信登城赏景。
后来城楼毁于战火,后世为了纪念庾亮,又重新进行了修缮和保护。

黄庭坚55岁时曾在鄂州担当税监,在寓居鄂州的日子里也登临过此楼,并惊叹其华美残酷、巧夺天工,于是创作了一组诗,这是个中一首。
全诗风神摇荡,颇具杜工部的诗风,值得细读。

一个盛夏的傍晚,荷塘里的荷花正在盛开,凉风习习、荷喷鼻香阵阵,墨客趁着皎洁的月色,缓步登上高楼。
才子放眼展望,远处群山叠翠、溪水环抱,更有十里芰荷、波光粼粼,都逐一印入眼底,令民气旷神怡。

虽然夜色笼罩,但由于月光柔美,更显得一片朦胧和梦幻。
墨客心情愉悦,仿佛来到了瑶池,俏丽的芙蓉就像刚刚出浴的仙女,微风轻拂荷叶,更显得婀娜多姿。
溪水澄澈,也如一壁明镜,山水城楼倒映水中,好一派迷人的夏夜风景,令人如痴如醉。

墨客细致飞腾,诗兴大发,他觉得天空中的明月仿佛近在咫尺,不远处的荷花也彷佛就在面前晃动,统统都显得那样动人妩媚。
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佳句,“月白风清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清风送爽、明月娇娇,如此宁静安闲的氛围,让墨客忘却烦劳,没有悲哀,更彷佛融入了大自然中。
“无人管”三字,想象奇特,彷佛在墨客印象里,风月总是被管束,毫无自由。

而在这个夏夜,它们都像墨客一样放飞自我,无拘无束。
月光任意倾洒,夜风散发清凉,让人如临其境。
短短四句话,却将视觉、嗅觉等都凑集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

黄庭坚描写精彩的两首绝句,视听结合,想象奇特,读完更回味无穷。
第一首诗充满了离情别绪,山谷却故作旷达,并移情风月,传达出自己的难言深情。

第二首诗展现登楼远眺的夜景,清风送爽、芙蓉飘喷鼻香,明月娇柔、一片清凉。
墨客采取通感手段,技法高超,虽然身在他乡,却不再惆怅,彷佛也忘却了贬谪生涯的忧伤!